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樺加沙颱風引發堰塞湖的潰壩,大量的洪水更是對於花蓮縣的光復鄉造成嚴重災害,隨之而來的則是大量志工自發組成鏟子超人團隊,前往災區協助清理與救援工作,然而,志工行動雖然是展現社會支持力量,但也暴露出資源配置的不足與管理上的混亂,對此,有識之士針對災後救援提出包括暫停捐物資、志工重點在清理家園、志工請自備補給品、不要開車盡量搭火車、住宿請留在花蓮市區、急需水電工、需國內產業伸援重建,以及重建不只房屋,還需衛生單位規劃等具體建議,來讓救災工作回歸於資源開發、連結和有效運用的相關提問,無疑地,此一事件突顯的乃是天災後全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如何讓做對的事,得以嫁接於對的團隊運作、對的手段方法及其適切的時機點,從而減少混亂和浪費情形。

2025年9月,颱風「樺加沙」所帶來的豪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出現土崩瓦解且難以收拾的潰壩現象,洪水瞬間沖擊整個光復鄉,對此,隨著災情的擴大惡化,許多熱心民眾自發組成志工團隊,前往災區參與救援事務,然而,災害搶救的真義,固然旨在於引導志工及外界的支援行動,藉此確保資源能夠有效運用於最需要的地方,但是,相與衍生出來的命題意旨,實有嚴肅思辨之處,這是因為:

(一)首先,就其該項天災潰壩的原因探究,指陳天災的頻發與氣候變遷有著密切關係,畢竟,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使得全球各地皆面臨到更高的風險係數和危險事故,尤其是地處於颱風帶的臺灣,早已歷經多次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的損失也不僅限於物質上的,更是對於社會結構的脆弱性,產生嚴重的衝擊影響,如此一來,災後救援的有效性,著實更需要資源的配置與管理,以讓志工、物資、捐款的賑災資源,獲致妥善規劃、管理,而不至於淪為另類的災後負擔。

(二)其次,對應的改善對策,理當針對天然災害後的相關救援行動,建立一套資源配置管理機制,藉此確保各項資源能夠充分運用,就此而言,舉凡建立物資需求清單以避免捐贈過剩或不足的「分類分級的物資捐贈」、根據災情程度以制定分階段救援計畫的「分階分段的紓困處遇」、提升志工專業能力以落實行動效率的「組織化志工培訓以進行有效支援」、整合跨領域專業知識以共同制定救援策略的「整合性風險規避的整合賑災」,及其以受損程度分析為基礎以確保資源能公平分配至各受災者的「公平分配機制」,點評出來最美風景的搶救行動,實有其涵蓋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專業流及其績效管理的通盤性檢視。

(三)應有的批判性反思,突顯出來的是,面對天災或人禍,社會性支持的力量,有其不可小覷的能動性,但是,更需注意背後資源配置問題的智慧提點,畢竟,許多志工的熱心行動雖然是出於好意,但若未經過良好的組織與規劃,反而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換言之,在這裡反映出來的乃是臺灣社會在應對天災時,仍需提升管理能力以避免『好心辦壞事』的突兀情況,如此一來,社會不均與資源配置不當,成為災後救援中的主要問題;連帶地,災後的重建工程不,也就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復甦,更是進一步涉及到風險規避的認知教育、社會結構的重建、社會心理支持的提供、經濟能力和社會網絡的建構、環境治理與政策規劃的長期挑戰,據以思索如何形成一個多元的支持系統。

總之,樺加沙颱風引發堰塞湖潰壩,對於花蓮縣光復鄉造成重大災害,藉此突顯天災及其災後救援,乃是一項深邃的複雜議題,牽涉到的是多方面的交織因素,就此而言,如何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減少社會不均的混亂現象,尤其是關乎到資源的盤點、連結、輸送、管理和效益等災變重建學的典範建構工程,據以成為用以提升救援效率的有效推力。

冀此,若果天災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災後救援與生活重建,卻是人類可以努力改善的停損範疇,特別是透過批判性思維和系統化行動,以便於未來面對更多的大自然反撲挑戰時,更能保護人民生命及減低身家安全。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太報,2025.09.27:「鏟子超人』湧入光復!石明謹列8建議:別讓熱心成為負擔」)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