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少子女化問題日益加劇,國小一年級新生的「一人成班」現象,已經成為臺灣教育體系面臨的重要議題,根據教育部統計,118學年度全國的國小生人數將跌破100萬人,顯示出教育資源分配與受教權保障,面臨到深刻的結構性運作困境,此一現象不僅揭示人口結構變化對於教育體系的深遠影響,更加突顯相關制度應變的迫切性,這也使得扣緊事實描述、原因探究、改善對策及批判性反思而來的「一人成班」議題論述,實有嚴肅思辨之處。
誠然,在當前的教育環境裡,國小的一年級新生「一人成班」現象,有著普遍化的趨勢發展,根據近期的統計數據,全國有近三成的小一新生僅有個位數,這不只是會導致許多學校面臨到班級數量的嚴重縮減,乃甚至有學校選擇不再開班,以114學年為例,已經出現8所國小不再開學,或改以分校名義延續,突顯教育體系要面臨的運作困境,至於,造成「一人成班」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少子女化問題: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國小生人數逐年減少,將直接影響到班級的編制;(二)家庭結構變化:現代家庭多數選擇少生或不生,導致新生人數降低;(三)經濟因素:經濟壓力使得家庭不願意生養更多孩子,更是進一步加劇少生或不生的生育趨勢。冀此,這些因素交織而成的共同作用,致使國小一年級新生的入學人數大幅減少,從而形成「一人成班」既弔詭且迷亂的突兀現象。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應採取以下改善對策:(一)政策調整:應該針對少子女化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像是提供生育津貼、育兒補助等,鼓勵家庭生育;(二)教育資源整合:對於「一人成班」的學校,應考慮資源整合,設立聯合班級或跨校合作,來確保學生能夠獲得足夠的教育資源;(三)針對偏鄉地區提供交通補助、提高教師薪酬或設立遠距教學系統等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教育資源支持,藉此減緩城鄉差距,否則,除了會持續削弱學校的運作能力外,更使得偏鄉地區的教育資源加惡稀缺;(四)提升教育質量:針對小班制的特點,應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育質量,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高品質的教育。
准此,技為末的這些補強措施,是有相對應的批判性反思,這是因為:(一)首先,部分偏鄉地區因為人口外流導致新生人數驟減,相形之下,城市地區的學生人數卻是相對穩定,此一攸關到城鄉之間的資源分配落差及其政策調整的滯後,成為當前教育政策討論的核心議題;(二)其次,儘管「一人成班」現象可能看似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契機,誠然,教育理應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如何在小班制中提供個性化的適性學習,將會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及(三)「一人成班」現象也反映全社會對於教育公平的期待,就此而言,如何確切保障每位學生的受教權,便成為教育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畢竟,國小一年級新生的「一人成班」及其受教權問題,直指出來:教育資源的不足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下降,並對其未來的全人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小班制可能會加劇教育的不平等,更因為未有效整合資源或調整班級編制標準,致使部分學生無法獲得應有的社會性投資支持。
總之,「一人成班」現象成為少子女化背景下的一個縮影,據以反映出臺灣教育體系在應對人口結構變遷、城鄉資源差距及教育公平等多重議題的制度運作失靈,以此觀之,面對「一人成班」的變遷課題,理當是要從保障每位學生受教權的關懷旨趣出發,透過政策調整、資源整合及教育質量的提升,來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公平的條件下接受教育;連帶地,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的研究早已預估,118學年度全國國小生人數將跌破100萬人,相較於114學年的120多萬人,著實減少2成,特別是從114學年開始,預估每年將減少3.2萬人,若以現行國小滿額一班29人計算的話,保守換算下來,未來每一年全國國小將減少超過1,100班,就此而言,如何加快應變的腳步,推動結構性的體制調控,藉此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公平條件下接受良好教育,及其獲得應有的受教權保障,同時也為未來的人口和教育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