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九重陽節,作為華人文化中尊老敬老的重要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涵,然而,重陽敬老金的發放政策,但卻在領取資格、金額多寡、時間及方式、身分族群等實際執行層面上,暴露出多重的結構性問題,而值得進一步探討。
根據2025年的最新報導,臺灣22個地方縣市政府在重陽敬老金的發放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包括法源依據(從非法定福利到法制化預算編列)、地方財政(高額、象徵性金額)、領取資格(年齡、居住年限、居住事實)、金額多寡(從1千元至2萬元不等)、發放形式(現金、匯款、禮券、禮盒等)以及族群類別(一般民眾與福利身分、全民普及與選擇排富),尤其是原住民因其特殊文化及社會背景,而享有更低的領取年齡門檻(55歲以上),其他族群則需年滿65歲才能符合資格,這固然是反映原住民的文化多樣性,但同時也可能會導致種族之間的相對剝奪感。冀此,諸多差異性的敬老禮金給付,不僅造成政策執行中的混亂,也反映各地方政府在福利制度設計上的不一致性,如此一來,為了確保每位長者能公平獲得重陽敬老金,各縣市政府理應統一領取金額標準、簡化領取的申請流程,並且加強宣導提高全社會對於重陽敬老金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文化意義,特別是對於偏遠地區的社會性孤立長者,應考慮提供近便性服務,來確保能夠方便領取金額和受到應有的尊重。
冀此,在這裡所持有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來:重陽敬老金的發放,就不單單只是侷限於金錢或物質上的支持,更是有其社會大眾對於長者的尊重和關懷;連帶地,該項儼然成為另類法定福利的敬老禮金發放,除卻謹守正當程序的領取規定外,如何因勢利導了解『老權』或『照權』對於長者全人發展的保障真義,多少也點明出來該項重陽敬老金的發放,已然淪為通過性儀式的表面作為,係遠遠大過於跨代共融、文化薪傳、世代賡續及其所關乎到全人照顧的當代文明化意涵,事實上,正值臺灣地區即將於今年(2025年)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之林,對於九九重陽的節慶意義,理當是要有借力使力的社會性關注,遠地不說,在當前的社會脈絡中,重陽敬老金的發放,就不僅止於微薄的經濟補貼,更有其對於長者社會地位的認同與尊重,透過批判社會學的視角,我們也可以窺見到,敬老禮金的制定與執行,依舊存在著對於像是一般老人、耆老或人瑞,抑或是漢民族與原住民等不同族群類別的差異性給付,這不僅影響到長者或家屬的觀感,更反映對於資深長者的社會性對待態度,連帶地,應注重當前各項交織性結構因素所可能招致對於高齡人口族群的衝擊影響,以促進更兼具積極性差別待遇的全人照顧體系。
總之,九九重陽節的禮金發放,尚未全然擺脫「年齡主義」(ageism)的道德枷鎖與情緒勒索,甚或是以年齡作為核心標準的該項重陽敬老金發放,斷然忽略個別長者的實際需求,更遑論於年歲增長的客觀事實,如此一來,相迎於超高齡社會及其可欲和可期的『百歲時代』,若果以24小時換算的話,一年約是14分24秒,如此一來,40歲便是上午九點半左右,是才剛要努力上班工作的時候,至於,年過半百的50歲,也只是值此日正當中的晌午時段,只不過,多數超過50、 60歲,抑或法定退休之際,往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關上燈,有如活在半夜般的一片漆黑裡,進入所謂的人生關機模式。
讀者如你或妳,可以試著用『人生時鐘』計算自己現在究竟係處於人生的那一個時刻,以此觀之,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是處於豔陽高照且距離太陽下山,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人生時間』,以待追索己身生命的主體性意義。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04:「最高領2萬!2025重陽敬老金來了,各縣市發放日期、資格、金額報你知」)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