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01.全臺房價中位數
02.托育人員三軌制
03.新生上學入園假
04.職場霸凌要重罰
05.隨機殺人仿鄭捷
06.彼得原理當部長
07.長照數據透明度
08.空間革命幸福感
09.帶長輩日照上班
10.普渡萬物中元節
11.勞民傷財大罷免
12.垂直橫向財劃法
13.兒童生日領二萬
14.新五專直升模式
15.AI教育體制化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二周(2025.09.08)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全臺房價中位數」、「托育人員三軌制」、「新生上學入園假」、「職場霸凌要重罰」、「隨機殺人仿鄭捷」、「彼得原理當部長」、「長照數據透明度」、「空間革命幸福感」、「帶長輩日照上班」、「普渡萬物中元節」、「勞民傷財大罷免」、「垂直橫向財劃法」、「兒童生日領二萬」、「新五專直升模式」以及「AI教育體制化」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全臺房價中位數」,根據內政部統計查詢網實價統計,全台住宅大樓含車位的中位數房價為新台幣1,378萬元,比起新青安上路前一季多出178萬元,此外,六都住宅大樓含車位的中位數房價全數站上1,100萬元,超出千萬房價已經有一大段距離,扣除臺北市,六都普遍住宅大樓含車位的產品,房價都較2年前多出188~255萬元,誠然,房價的高點係落在2024年第三季的1,415萬元,隨後則是緩步回落至第二季的1,378萬元,特別是央行推出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後,全臺的住宅大樓加上車位的中位價格,已然回歸自用位主的理性選擇,但是,買不起和租不到的安住其屋景況,當只會持續加惡於房價和通貨的漲幅,遠遠超出被動收入的薪資水準;「托育人員三軌制」,衛福部計劃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允許托嬰中心聘用無相關學歷與經驗的工作人員,來照顧0至2歲幼兒,並且實施的期限最長可達兩年,以應對托育人力的短缺問題,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就不全然訴諸於『0資格人員』或『把幼兒放上賭桌』等情緒性言行,而是須通盤檢視包括等科班保母、證照保母、結業保母等三軌並行的當前托育照顧樣態,如何得以找出求同和存異的和合共存策略,更有必要去嚴肅看待照顧服務工作背後所需要奠基的制度性保障機制,像是人格特質、自我概念、情緒支持、在職培訓、薪資水準、福利待遇、勞動條件、工作環境、職業吸引、身分認同、職涯規劃、退休給付、專業自我、社會認可等,就此而言,如何透過所提供的制度性保障以強化托育人員的專業能力,當比單純出身背景的競賽流動來得重要,尤其是各項的相關決策,要如何在保障幼兒安全和有效人力資源之間,審時度勢以取得某種次佳選擇的衡平關係;「新生上學入園假」,新學期即將開始,許多幼兒園門口再度上演著難分難捨的突兀場景,對此,民團建議是否可以採借德國的柏林入園模式,來讓父母陪伴孩子度過前一至三周的入校適應期,甚或是推動所謂的『入園假』,顯然,從情感依附到分離焦慮的愛憎兩難、從個人到社會的情緒行為學習、從事前防制到事後防治的分軌並行、從家中演練到教師應變的共親師職,以迄於包括幼兒、學童、父母在內等行為改變技巧的效能訓練,皆有回歸於〈家庭教育法〉如何展現依法辦理的執法效益,更遑論於該項陪伴和侍讀性質的入園請假,究竟係屬公假、事假或另類的家庭照顧假等,均有推動全盤性檢視之必要;「職場霸凌要重罰」,行政院院會拍板通過〈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是繼2013年以來的職安法最大修法幅度,除了強化源頭防災、承攬管理責任外,這次的修法也新增職場霸凌的防治專章,藉此完善職場霸凌防治,並且將罰緩的上限一舉提高五倍,最重可開罰新台幣150萬元,據以回應於去年(2024年)年底所發生勞動部北分署分署長的霸凌案,至於,草案的研修明確定義所謂的『職場霸凌』係指為勞工遭事業單位人員利用職務或權勢等關係,逾越業務上必要且合理範圍,持續以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等不當言行,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危害,顯然,職場裡的性平或霸凌情事,實有來自於根深蒂固的權控關係和科層管理,此一從單一到持續、從初犯到言行嚴重、從小型到中大型事業單位的防治措施、從單位主管到最高負責人的霸凌行為人、從內部處治到外部第三方的調查機制,直指出來的是:任何的通報或上報新聞,已然是一項冰凍三尺及其預伏衝擊影響的職場霸凌潘朵拉;以及「隨機殺人仿鄭捷」,高雄市洪姓護專生於去年(2024年)選在鄭捷案10周年的同一天,拿水果刀、菜刀在臺中捷運車廂內隨機砍人,釀2傷,一審被依殺人未遂等罪判10年徒刑,考量已經與2名被害人成立調解,改判9年9月徒刑,值得注意的是,地院認為洪嫌拿的金屬刀械長達20公分,直接攻擊被害的人胸腔、頭面部等致命部位,具有達到自我毀滅效果的犯罪動機,並且行凶是具有意圖計畫性,此外,洪嫌雖然患有精神疾病,但是,精神鑑定結果,認為行兇的當下,並無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因此,不予減刑,誠然,精神疾患不再是減刑的保護傘,但是,何以會有無差異殺人的行兇動機,這也讓現行網破人墜落的社會安全守護機制,成為策進作為之所在。

其次,「彼得原理當部長」,即將於9月9日正式掛牌成立的運動部,確定邀請兩屆奧運羽球金牌選手李洋入閣,並出任首任的運動部部長,對此,自媒體設計『李洋步入政壇,對於體育人當部長你怎麼看?』的線上問卷,截止至8月29日上午8點為止,已經有超過4萬6千名網友參與投票,這其中,有36.32%的網友選擇『風險偏大:政治小白可能在政治叢林中受挫』,有26.84%的網友認為『非常樂見:具體實務經驗,更能理解與推動改革』,另有26.72%的網友表示『略微擔憂:運動專業足夠,但行政能力待查驗』,以及另有8.09%的網友則是認為『成敗取決於團隊,而非個人』等意見表達,顯然,從夠格到適任、從決策到管理、從做對的事到把事做對、從適材適用到彼得原理、從專業知能到危機抗壓、從政務官到文官體系,以迄於從菁英出線到社會性對話,直指該項體育人出任部長的拔擢舉措施,就不單單只是侷限於成名立萬的人治思維,而是有其典章制度而來的整體藍圖擘劃,對此,針對未來願景,李洋提出包括全民運動真正落實、整合資源強化競技發展、推動國際賽事與交流、促進運動產業成長、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以及投入兒童、青少年與基層培育等6項願景重點,顯然,部長高度視野的決戰千里,已經超乎單純球場競技的個人表現,如此一來,包括安內攘外、戰略戰術、特定普及,以迄於成立體育部的宗旨精神,均有超乎部長人選的多層面思考;「長照數據透明度」,針對長照需求服務的涵蓋率計算,引發臺北市與衛福部之間的數據爭議,臺北市府宣稱照顧替代率已達85%,衛福部則是質疑其計算方法不符合全國基準,據以指出臺北市在長照需求服務的實際覆蓋率僅為58.1%,這不僅揭示出長照政策執行中的複雜性,也暴露數據透明度及標準化的分歧問題,無疑地,北市府希望透過高數據來展示其政策的多樣性與成效性,藉此映照於衛福部所強調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以此觀之,在未來的長照政策推動中,理應以統一數據標準、增強服務覆蓋、提升服務質量及促進多方協力合作為核心策略,同時深入探討數據背後的社會性需求,以及權力結構對於公共資源分配的影響評估和配套措施;「空間革命幸福感」,臺北市面臨教師流失率高、職業倦怠嚴重的困境,對此,臺北市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發展空間2.0建置試辦計畫》,試圖透過改造校內休息室,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進而提升幸福感,只不過,教師的幸福感與其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以此觀之,當前嚴重的教師荒,著實反映出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框架環境,如此一來,單靠改善休息室,係無法根本解決教學工作的執業困境,甚至於讓此一計畫淪為表面上的改善,進而遮掩更為深層的制度性問題,比如教師的職業價值、專業發展、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情緒勞動、心理健康、社會地位、課室經營、教學負荷、行政事務、壓力管理、職場文化、親師協作等配套措施,就此而言,提供良好的身心調適和專業發展空間,及其降低教師流失率與提升教學質量,彼此之間的環扣勾連關係,當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特別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多重壓力,即便提供舒適空間的休息室,也可能僅是短暫紓解身心疲憊,難以真正提升幸福感;「帶長輩日照上班」,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調查發現,女性照顧者占61%、男性39%,未滿65歲者占62.6%、80歲以上為7.7%,每人平均照顧約7.8年,每天照顧11.1小時,並且有高達68.2%照顧者沒有就業,這當中又以中壯年族群居多,至於,沒有就業的常見原因是沒有照顧替手或因照顧而離職,這也突顯出來因為家人的老化所衍生出來的照顧負荷,已經成為一項重中之重的社會變遷議題,更遑論於從該項2017年的調查,演進到如今2025年的近8年時空場景變化,所謂『照顧難民』的議題現象,實比想像中來的嚴峻,對此,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與民團早在前些推動『互助喘息』計畫,鼓勵被照顧者到日照中心來讓家照者得以喘息,更期待經過培訓的家屬照服員,也可到日照中心服務或成為家庭托顧員,藉此達到『照顧不離職』的雙贏策略,連帶地,今年(2025年)則是主推全臺首創的『帶長輩上班』計畫,希望讓照顧者達到『長輩去日照中心上學,你去上班賺錢』的共好目標,藉此減輕照顧者壓力和降低長照悲歌發生的機會,無疑地,從互助喘息到帶長輩上班等長照行動計畫,旨在於為超高齡社會裡的照顧缺口,找出諸多的可欲、可行和可為策略,只不過,做對的事之戰略及其如何把事做對之戰術,彼此之間的貫通或斷鏈,當有回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辨、議論,這是因為:(一)首先,包括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個人動力,各自所涉及到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會等發展面向,深邃、複雜的程度,超乎想像之中,(二)其次,上述的權變措施,顯然是側重於個體的人治自為範疇,欠缺結構性調控的制度變革,像是長照保險化、長照夥伴化、長照人權化甚或是最為羸弱缺乏的長照知能素養化,這也讓對於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移民照顧者、移工照顧者、喘息照顧者、機構照顧者、鄰照顧者、畢業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未成年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零照顧者、移民照顧者和男性照顧者等攸關到照顧者的身分角色圖像,一直都是處於『無知之幕』的照顧困境,(三)最後,扣緊人口發展大環境的變遷事實,理當要更進一步就其從高齡化到少子女化、從失能到失智或雙失、從分類分級到分齡分流,以迄於從個人到家庭、社區或地域,以正視如何有其涵蓋從總體到個體、從巨視到微視、從上而下和由外而內,據以擘劃長照政策綱領和服務整合的藍圖願景,況且即將到來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這批法定老人,相與糾結之就養、就醫、就業等第三人生的社會性變革,臺灣地區又是否已經就緒完成;以及「普渡萬物中元節」,農曆7月乃是佛門教孝的吉祥月,藉此傳達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賡續意義,對此,新北市三重先嗇宮舉辦為期5天的《乙巳年慶讚中元超薦暨普渡大法會》,除了廣邀信眾為其祖先、冤親債主與無祀孤魂祈求冥福外,今年的法會首次增設獨居老人和低收入戶祖先的牌位專區,來讓更多孤苦無依的亡靈得以超度,以傳遞社會關懷和人情溫暖,此外,先嗇宮也設立動物靈牌位區,共計有50餘位飼主替往生寵物登記,無疑地,該項設立動物靈排位舉措,係屬順應於當代社會變遷,從而反映類家人的感念之情,顯然,中元節的萬物普渡作為,實則隱含著敬天法祖和民胞物與的深邃意涵。

最後,「勞民傷財大罷免」,根據立法院公報網,中選會三筆經費動支行政院第二預備金,第一筆辦理立委罷免案相關作業新台幣3億4,580萬元、第二筆辦理全國性公投11億4,042萬元、第三筆為第二波罷免投票共5,701萬元,總計大罷免加公投燒掉公帑超過15億元,除了無差異罷免及其勞民傷財和加深社會裂痕而來的正當性化外,更是造成社會資源的排擠效應,致使社福弱勢的募款也大受衝擊影響,特別是該項大類免之類選舉年,善款資金某種程度會被分配到選舉活動,更遑論於公民團體名義發起的大罷免,募款不受法律規範,甚至於有些從事政治活動的社團更是假借一般人民團體名義進行公益勸募,無疑地,慈善團體已然成為這一波大罷免的另類受災戶;「垂直橫向財劃法」,2024年底通過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大幅增加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稅款,致使明年(2026年)各個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款將出現爆增情形,這是因為,將原訂分配40%的營業稅一舉提升到100%,納入為給地方政府的一般統籌分配款,以2023年為例的營業稅之稅收為新台幣5,723億,2024年增加至6,089億,財劃法修正後,地方統籌分配稅款就多了2,000多億,但是,地方財源增加,過去由中央要做公共設施,就下放給地方去做,若是地方資源或是財源少,恐會造成城鄉差距落差更大,換言之,縣市政府之間的橫向分配仍存有問題,畢竟,以各縣市的營利事業營業額為重,忽略縣市政府之間和個別縣市之內的資源階層深化落差,這也讓區位裡的生活大眾,成為了縣市之間貧富馬太效應的祭品,比如:地方所屬學校電費將回歸地方自治,明年起教育設施優惠電價回歸地方,如此一來,雲林縣一年形同要新增超過1.5億元支出,更遑論於攸關到基層百姓需求滿足的社福、教育等公務預算,更有其難以落實、滿足的地方財政窘境;「兒童生日領二萬」,2015年彰化縣員林由鎮升格為市,這也使得南投縣草屯鎮一舉成為全臺的第一大鎮,為了吸引人口入住草屯,鎮公所從2019年起發放生育津貼,每胎新台幣2萬元、2022年第一胎加碼到4萬元,但分3年發放,生育津貼第一、二胎4萬元、第三胎6萬元、第四胎7萬元,為草屯鎮帶來多名新生兒,然而,近3年卻是呈現緩步上揚,對此,在原有的生育補助,草屯鎮預計加發幼兒生日禮金,只要是設籍草屯鎮1歲至5歲孩子,每年(2026年)將發放2萬元,無疑地,從胎次的生育津貼到設籍的生日禮金,直指出來這些的行政作為,其用意乃是意圖留住設籍人口的新生嬰兒,但是,設籍年限過後的就學,抑或是安居樂業的生養,這除了是草屯鎮能否升格為縣轄市的觀察指標外,更是點明出來人口流動及其社會性增減的區位分布,隱含的還是全臺生命共同體的資源配置議題;「新五專直升模式」,教育部推動《三加二新五專模式專班》,總計38所科大和超過130所技高參加,主打在技高讀三年,免考統測就能直升科大,讀二年後,持副學士畢業即可進入職場,不過,今年首次上路,各校新五專專班的招生情形不甚理想,以臺科大自動化工程專班為例,三所合作的技高僅招到21人,這其中的新竹高工更是掛零,首屆為數不多的學生恐成白老鼠,以此觀之,相與環扣的歸因事由,包括有直升科大的誘因、副學士的質感、提前進入職場的配套措施及其高教擴張的多元選項等干擾因素,況且還糾結有文憑至上的文化主義,如此一來,推動該項的新五專模式,就不全然僅止於升學或就業的技術性變革,還攸關到獨立思辨、一技之長、跨域斜槓的認知教育涵養;以及「AI教育體制化」,國教院《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資料庫(TASAL)》與中研院《台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追蹤研究(TIGPS)》合作,針對我國國中學生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研究,這其中,有關我國九年級學生生成式AI使用經驗與目的的調查結果顯示:(一)有高達94.2%的九年級學生知道什麼是ChatGPT等生成式AI,彰顯生成式AI在國中學生群體中,已有極高的知名度,(二)有近七成學生使用過生成式AI,在使用頻率上呈現明顯分化,每天使用者占6.8%,每周使用1到2次者最多、占46%,從未使用者則占31%,顯示多數國中學生對生成式AI係採取適度使用態度,(三)53.2%的九年級學生表示學校老師有教授如何使用生成式AI,顯示約有一半學校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教學指導,但是,有近半(46.8%)學校還沒有,可見普及率仍須提升,(四)九年級學生使用生成式AI的主要用途包括有寫作業、各國語文翻譯、查找資料、製作圖片和影片、學習語言、聊天與其他應用,這亦顯示九年級學生已將生成式AI整合到學習與日常生活的多個面向,從學業協助到創意製作都有,無疑地,該項的調查結果固然是反映數位原生世代對於新興科技,有著較高的接受度和理性使用趨勢,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認知態度與實際使用,依舊存在某種的落差,也就是說,儘管多數學生知道生成式AI,但是,實際成為高度使用者的比率卻是相對較低,這顯現出來生成式AI的運作,多少還是淪為與課業要求相關的工具性用途,如此一來,須強化知識涵養和人文素養,藉此彰顯AI生成科技的創作,雖然是出自於人性需求誘因,但是,如何讓人性的心靈結構不至於迷失在科技創作之中,特別是生成式AI教育所涉及的數位倫理議題。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