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期內,針對長照需求服務的涵蓋率計算,引發臺北市與衛福部之間的數據爭議,再度引發討論,對此,臺北市府宣稱照顧替代率已達85%,但是,衛福部質疑其計算方法不符合全國基準,據以指出臺北市在長照需求服務的實際覆蓋率僅為58.1%,這樣的差距不僅揭示出長照政策執行中的複雜性,也暴露了數據透明度及標準化的分歧問題。

基本上,根據臺北市衛生局的報告,北市的長照需求服務涵蓋率在過去的幾年,出現增長趨勢,像是從2022年的47.33%、2023年53.51%,進步到2024年的58.10%,然而,衛福部的數據卻是顯示,這些數據在全國範圍內仍然偏低,臺北市在所有縣市中排名第20,尤其是北市的計算方法,未能遵循全國一致的標準,可能會導致對於服務實際情況的誤導。持平來看,造成兩造爭議的原因,主要可以分成兩方面:首先,數據的計算方法存在差異,對此,北市府的「照顧替代率」係將多元服務納入考量,至於,衛福部則是依據全國統一標準進行評估,這種方法上的不一致性,自然會直接影響數據的可比較性,就此而言,奠基於工具範疇的服務輸送,要如何得以找出因地制宜但又是存異求同的設算標準,實有通盤檢討之必要;其次,臺北市在長照資源的配置上面臨挑戰,儘管經費相對充足,但是,實際服務的覆蓋率依舊有進步的拓展空間,而這多少又與城市發展、人口結構、社會需求及其服務模式等有所相關。

事實上,針對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不同調的迷亂情況,當有以下的改善對策思索,包括有:(一)統一數據標準:建議衛福部與地方政府建立統一的數據計算標準,以確保各縣市之間的數據可比性,特別是透過專業化的大數據分析工具,進一步提升數據的透明度及可靠性。;(二)增強服務覆蓋:針對長照需求高的區域,應加大資源投入,特別是針對失能老人和失智者的專項適切服務,換言之,以失能、失智為其標地對象而來的分類、分級範疇,是有推動分流處遇計畫之必要;(三)提升服務質量:建立長照服務的質量評估體系,定期檢討各項服務的有效性和滿意度;(四)加強社會性參與:鼓勵各界參與長照服務的設計與實施,藉此形成多方協力合作的運作體系。冀此,在這裡所持以的批判性反思,點明出來,在長照服務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資訊數據的正確、透明、充分、完整和對稱性,至關重要,以此觀之,上述的爭議,就不僅止於數據計算方法的分歧,更是揭示政策執行中服務質量的疏漏問題,畢竟,涵蓋率只是量化指標之一,長照服務的目標理應是要滿足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市民,而非僅僅只是追求數據上的漂亮成績,如此一來,未來的長照政策應更加關注服務的實質效果,並對數據背後的社會性需求,進行深入分析。

最後,關乎到長照需求服務涵蓋率而來的中央、地方政府的數據解讀及其政策性反思,直指:長照需求服務涵蓋率的爭議,反映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緊張關係,致使北市府希望透過高數據來展示其政策的多樣性與成效性,藉此映照於衛福部所強調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然而,這種矛盾卻可能會導致社會大眾對於長照政策的信任危機,如此一來,扣緊長照服務的議題現象,背後糾結的是權力結構對於社會政策的拉扯影響,據以反映公共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更遑論於從一體適用到因地制宜、從都會地區到偏鄉離島、從雨露均霑到積極性差別待遇、從個人服務到照顧家庭、從服務輸送到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社群的長照布建。准此,環視於長期照顧、照顧服務涵蓋率、全國、臺北市等關懷旨趣,諸如衍生性衝擊分析、績效管理及其配套措施、協力分工及其目標管理,抑或是具體改善建議的策進作為、大數據圖像勾勒,直指長照的變革工程,已經不再只是照顧服務涵蓋率的設算公式爭論。

總之,在未來的長照政策推動中,我們應以統一數據標準、增強服務覆蓋、提升服務質量及促進多方協力合作為核心策略,同時,結合批判性反思,深入探討數據背後的社會性需求,以及權力結構對於公共資源分配的影響評估和配套措施。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30:「呂建德批,台北只贏離島,北市府轟,造謠傷害基層」)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