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加劇惡化的少子女化現象,現行的教育體系正面臨到前所未有挑戰,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114到129學年度)》,以出生人口與畢業生人數推估的話,在未來的16個學年度,國小到大專學生數都將全面的下滑萎縮,這其中:(一)國小部分,113學年度國小學生總數為120.3萬人,預估118學年度跌破百萬人,到了129學年度更降至68.9萬人,幾乎減去一半;(二)國中部分,113學年度學生數為56.9萬人,預計到118學年度仍能維持60至62萬人左右,129學年度剩下37.7萬人;(三)高中部分,113學年度共有59.1萬人,116學年度開始將因龍年效應回升,約可維持60至63萬人,122學年度過後再度下滑,129學年度僅剩40.4萬人;以及(四)大專部分,113學年度共有107.4萬人,接下來的16個學年度,預估平均年少9,500人,129學年剩92.2萬人。對此,未來16年內,從國小到大專的學生人數均全面下降,此一趨勢將對於各級學校的招生運作、課程設計、教學質量、教育政策、資源配置、師資流失,將產生無比的深遠影響,也就是說,種種數據揭示當代臺灣地區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及其人口發展趨向,業已成為影響各級教育學制的重大因素。
至於,少子女化的歸因是交織多重的,這其中包括低薪就業、經濟壓力、高房價、育兒成本上升、社會價值觀變化等,如此一來,近年來家庭生育意願的逐年下降,致使許多年輕夫婦選擇延遲生育或不生育,亦是一項預期之中的演變後果,誠然,面對少子女化所帶來生員不足的結構性挑戰,教育部提出包括:(一)學校自主:提升教學彈性,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二)調控招生:針對招生不佳的學校進行調整,確保教學質量;(三)教學品質:控管招生名額,保障學生受教權益等一系列的因應措施,藉此減少因為學生人數減少對於學校生存所帶來的衝擊影響,進而提升教育體系的適應能力。
然而,這些對策是否足夠?無疑地,面對少子女化的嚴峻挑戰,僅僅依賴政策調整是不充足的,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全社會對於生育和教養的認知觀念,就此而言,教育體系的未來就不僅僅只是取決於學生人數的需求端,更在於供給端的教育質量和適應性,唯有建立一個支持「婚—生—教—養—衛」的友善環境,並在教育政策上進行更深層次的變革,方能達到量縮質增的人口組成涵養,畢竟,官方所提出的各項因應措施還是過於零散、短期,難以觸及問題的真正根源,至於,攸關到教育內容的改革部分,仍然缺乏針對未來人力資源需求的系統性設計,從而讓學生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裡,兼具應有的競爭能力。
總之,少子女化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其對於教育體系的影響,是深遠且多面向的,未來的教育體系需要不斷適應變化,才能在少子女化的人口浪潮中,找到新的活路與出路,對此,少子女化現象暴露臺灣社會對於家庭與個人價值定位的不平衡,畢竟,當代年輕世代愈發重視個人自由與職業發展,但是,社會支持系統卻未能提供足夠保障,這也讓生育選擇成為一種沉重負擔,這種矛盾不僅影響到人口結構,也進一步加劇教育體系的不穩定性;連帶地,從少子女化的人口生育趨向,以及包括就學、就業、就養或就醫的生命週期及其生命事件的延展性影響,這部分更是有其通盤布局與布建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8.16:「少子化危機擴大!國小生16年後少一半、高中只剩40萬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原因探析
經濟壓力:高房價、高教養成本。婚育觀改變:晚婚、不婚成為常態。女性教育與職涯發展的提升。政策支持不足、育兒制度不健全。
教育的危機與轉機並存
• 少子女化對教育體系是一場「慢性衝擊」,但同時也是一場「改革契機」。
• 若能積極轉型,教育可以走向更有彈性、更具個別化與多元化的未來。
• 教育不只是應對少子化的受害者,更是形塑未來社會韌性的關鍵力量。
少子化議題成因眾多,如當前每個政府部門都不斷提出相關措施,但站在人民視角,擔憂的每一個問題,其實很難因為這些政策而產生生育的想法。
一旦決定生育,需要擔憂的問題包含:
1.物價不停飆高:薪資成長追不上生活開銷,未育兒前都難以負荷,產生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心態。
2.職場不友善:公司不一定接受育嬰留停,也可能勸退,節省人事開銷;育兒後若公司無配合的托育中心或幼兒園,則需要接送或無法配合加班,也可能因此無升遷機會等
3.養育的高成本:在台灣,從未出生到18歲養育一個小孩,包含托育費、教育、生活費用等平均花費大約在 668萬至800萬台幣左右以上,政府補助難以支援。
4.兒少成長教育環境:校園內層出不窮的霸凌、黑道滲透、性剝削事件,讓人對子女能否順理成長難以樂觀。
5.母職負擔:社會多數認知將子女接送、照顧的責任全由母親承擔,子女在校發生事情也多由母親請假處理,育兒後女性便失去自我,而是被母親一角束縛。
上述這些隱憂都只是一部分原因,卻已影響人民生育下一代的意願,單以經濟補助難以解決上述狀況,需要從幾個層面著手:
1.平衡物價,讓民眾感受不是每隔一陣子又物價飆漲,薪資被通膨吃掉。
2.鼓勵企業重視友善就業環境,提供育兒補助或托育措施,並落實家庭照顧假。
3.讓校園環境恢復單純,積極處理霸凌、黑道滲入問題,並扭轉笑貧不笑娼的社會文化。
4.從校園開始性別教育,建立男性參與家庭事務,未來也參與育兒及家庭責任,讓家庭的經營負擔不會僅落在媽媽身上。
上述每個層面都不是容易解決的議題,但要改善少子化,勢必需要去努力,才能讓人民有信心孕育下一代。
少子女化現象在臺灣愈加惡化,已成為當前社會無可迴避的重大課題。
而造成少子女化的因素並非單一,除了經濟壓力、高房價、育兒成本、低薪結構以及價值觀轉變等多重條件,許多人甚至選擇延後生育或不婚不生,其實並非沒有意願,而是缺乏一個足以支撐的社會環境。
以近期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仇童公審:不會教就不要生。但若是過度管教,又會被列為通報。所以自身認為除了政策的福利補助外,最主要整個社會環境可以多一些體諒和友善,這才是影響是否能放心育兒的關鍵。
總結來說,少子女化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挑戰,牽動的部分除了教育外,尚有經濟等政策的發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少子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將危機化為改革的契機。
少子女化已成為臺灣社會無法迴避的挑戰,教育部的數據清楚揭示,未來十多年國小到大專學生數將全面下滑,對各級學校的招生、課程、師資與資源配置帶來深遠影響。其背後原因,不僅是低薪、高房價與育兒成本,更在於年輕世代價值觀的轉變,社會支持系統不足,使得生育意願持續下降。
雖然教育部提出調整招生、強化教學品質等因應措施,但這些多偏向短期應對,未能觸及根本。我認為教育體系未來應更積極改革,不只是因應學生數減少,更要結合產業與全球化需求,培養學生跨域能力與競爭力。同時,唯有落實建立「婚—生—養—教—衛」的完整鏈條上提供支持,讓每個家庭都敢於生養,教育才能真正因少而精。
台灣日益嚴重的少子女化現象凸顯了典型的系統互動問題,教育部預估未來16學年間,各教育階段的學生人數將全面下降,這一反映了個人的生育決策與中層教育機構,以及整體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失衡關係。
透過生態系統理論的角度來看,少子女化的原因可從不同層面的影響來探討,在其中,家庭層面的經濟及養育子女壓力屬於微視系統的影響,中介系統反映職場在育兒支持方面的不足,而鉅視系統則體現了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當代年輕世代在追求個人發展與承擔生育責任之間常陷於角色衝突,這種掙扎充分暴露出社會支持網絡在賦權功能上的缺失。
少子化現象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還要重新思考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契機,在尊重個人選擇自由的前提下,如何打造更友善的生育 環境,同時讓教育體系在規模縮減的情況下提升品質,這是一項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攜手合作並付出長期努力的重要任務。
全球資訊化工業化後人口變遷與減少的自然趨勢,或許也不須太悲觀只需要達觀面對,安排好後續可能的滅校或減班危機,因應未來是否轉型,類似一個市場自由經濟一般總有蓬勃與緊縮的現象,但在此還是需要個人先預先準備好要如何地因應與處遇,不婚、不生的少子化人生經歷。
這篇文章讓我深刻體會到少子女化對教育體系帶來的巨大衝擊。數據顯示未來16年間,從國小到大專學生數都將大幅下降,這不僅威脅學校的招生與生存,更影響教育品質、師資穩定與資源配置。教育部雖提出自主化與調控招生等對策,但多偏向短期因應,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少子女化的核心在於經濟壓力、育兒成本與價值觀轉變,若社會無法提供支持性的環境,教育改革也難以持續。我認為,面對這股人口浪潮,臺灣必須同時強化教育質量與社會支持,才能在「量縮」中實現「質增」,為下一代開創新的教育出路。
文章呈現少子女化對教育的長遠影響,讓我意識到這已不只是學校招生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挑戰。學生數持續下降,意味著教育體系必須重新思考定位,不只是「有學生就教」,更要提升課程品質與適應全球化需求。我覺得教育改革不能停留在招生調整,而要連結社會政策,如托育支持、就業保障與居住環境改善,才能真正提升年輕世代的生育意願,進而穩定教育的根基。
文章提到的不只是教育部的對策,而是進一步提醒我們,這些政策如果只是短期或零散的,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這種從「教育內部」到「社會結構」的思考方式,讓我學到要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從更大的角度去理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