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加劇惡化的少子女化現象,現行的教育體系正面臨到前所未有挑戰,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114到129學年度)》,以出生人口與畢業生人數推估的話,在未來的16個學年度,國小到大專學生數都將全面的下滑萎縮,這其中:(一)國小部分,113學年度國小學生總數為120.3萬人,預估118學年度跌破百萬人,到了129學年度更降至68.9萬人,幾乎減去一半;(二)國中部分,113學年度學生數為56.9萬人,預計到118學年度仍能維持60至62萬人左右,129學年度剩下37.7萬人;(三)高中部分,113學年度共有59.1萬人,116學年度開始將因龍年效應回升,約可維持60至63萬人,122學年度過後再度下滑,129學年度僅剩40.4萬人;以及(四)大專部分,113學年度共有107.4萬人,接下來的16個學年度,預估平均年少9,500人,129學年剩92.2萬人。對此,未來16年內,從國小到大專的學生人數均全面下降,此一趨勢將對於各級學校的招生運作、課程設計、教學質量、教育政策、資源配置、師資流失,將產生無比的深遠影響,也就是說,種種數據揭示當代臺灣地區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及其人口發展趨向,業已成為影響各級教育學制的重大因素。
至於,少子女化的歸因是交織多重的,這其中包括低薪就業、經濟壓力、高房價、育兒成本上升、社會價值觀變化等,如此一來,近年來家庭生育意願的逐年下降,致使許多年輕夫婦選擇延遲生育或不生育,亦是一項預期之中的演變後果,誠然,面對少子女化所帶來生員不足的結構性挑戰,教育部提出包括:(一)學校自主:提升教學彈性,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二)調控招生:針對招生不佳的學校進行調整,確保教學質量;(三)教學品質:控管招生名額,保障學生受教權益等一系列的因應措施,藉此減少因為學生人數減少對於學校生存所帶來的衝擊影響,進而提升教育體系的適應能力。
然而,這些對策是否足夠?無疑地,面對少子女化的嚴峻挑戰,僅僅依賴政策調整是不充足的,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全社會對於生育和教養的認知觀念,就此而言,教育體系的未來就不僅僅只是取決於學生人數的需求端,更在於供給端的教育質量和適應性,唯有建立一個支持「婚—生—教—養—衛」的友善環境,並在教育政策上進行更深層次的變革,方能達到量縮質增的人口組成涵養,畢竟,官方所提出的各項因應措施還是過於零散、短期,難以觸及問題的真正根源,至於,攸關到教育內容的改革部分,仍然缺乏針對未來人力資源需求的系統性設計,從而讓學生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裡,兼具應有的競爭能力。
總之,少子女化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其對於教育體系的影響,是深遠且多面向的,未來的教育體系需要不斷適應變化,才能在少子女化的人口浪潮中,找到新的活路與出路,對此,少子女化現象暴露臺灣社會對於家庭與個人價值定位的不平衡,畢竟,當代年輕世代愈發重視個人自由與職業發展,但是,社會支持系統卻未能提供足夠保障,這也讓生育選擇成為一種沉重負擔,這種矛盾不僅影響到人口結構,也進一步加劇教育體系的不穩定性;連帶地,從少子女化的人口生育趨向,以及包括就學、就業、就養或就醫的生命週期及其生命事件的延展性影響,這部分更是有其通盤布局與布建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8.16:「少子化危機擴大!國小生16年後少一半、高中只剩40萬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