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社會,少子女化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一項國家發展危機,對此,衛福部長提出的「提高婚育意願」對策,引發廣泛的議論批評,此一對策的用意,乃是在於舉辦各類的兩性聯誼活動,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頗值得加以深入探討,畢竟,即使婚友聯誼在促進婚育意願中,扮演起承轉合的重要角色,但是,能否有效應對少子女化的人口危機,實有進行政策反思和思謀配搭對策之必要。

事實上,近年以來,臺灣社會的人口規模持續下降,已然成為一項極為嚴峻的國安危機,根據統計,顯示臺灣的總生育率已降至歷史低點,導致人口結構快速老化,也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影響,面對少子女化的棘手問題,衛福部長提出包括減少育兒負擔、增進母嬰健康、跨部會協力,以及提高婚育意願等四大應對策略,特別是針對其中之一的「提高婚育意願」,建議可以舉辦醫師、會計師、牙醫師、中醫師、律師、建築師等所謂的六師聯誼,此一彷如『我愛紅娘』般的言論,引來外界撻伐,直指不甚了解當前臺灣社會的生育困境,乃甚至造成對於女性的二度傷害或加劇性別不平等,更遑論此一對策過度聚焦於特定的職業群體,忽略廣大的一般民眾需求,尤其是以精英人士為主的聯誼活動,可能強化社會階層分化,而非有利於促進整體婚育意願;連帶地,文化上的傳統價值觀,如「婚姻必然導向生育」的狹隘認知基模,也與當前年輕世代的自由選擇理念相悖。

誠然,衛福部長的個人提議,之所以會受到輿論的批評,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建議,未能深入了解當前社會中女性所要面臨的生育壓力與生養困境,畢竟,許多女性在職場上遭遇性別歧視和職業發展瓶頸,同時,也承擔著育兒責任的多元角色扮演,尤其是全社會對於家庭角色的期待以及經濟的生計負擔,更降低年輕世代對於結婚和生育的意願態度,因此,將少子女化困境的解方,窄化於高端人士的婚友聯誼,自然是引來不佳的社會性觀感,但是,深究來看,某種程度上,部長以及公眾的兩極式對峙,彼此言談的對話是不聚焦和不對稱的,這是因為:扣緊『婚—生—教—養—衛』的關懷旨趣,回應少子女化的人口發展危機,訴諸於這些精英份子所舉辦的交友聯誼活動,概念與手段是正確的,畢竟,給予名份的文化認知基模,讓臺灣社會有超過95%係為婚生子女,因此,從婚友聯誼到締結良緣的策略性運作,實屬必要,至於,立業成家與傳宗接代之間的脫鉤或斷裂情形,這也是對於部長一番言論的批判性反思所在。

冀此,環視『願婚—樂生—能養』的少子女化核心意旨,如何從衛福部以擴及到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內政部、文化部等跨部會的分工協力機制及其目標管理效能,這才是用以檢視衛福部長個別言論的針砭所在,以此觀之,面對少子女化的重大國安危機,以拖待變且苟延殘喘的應對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至於,如何紓解少子女化的生育困境,理應從多方面入手,像是:

(一)首先,應推動文化認知基模的社會性教育,以讓傳宗接代成為攸關到個人、家庭、群體和社會的一項共同使命,特別是尊重多元家庭型態,避免僅以傳統價值觀念,來框限婚育議題;

(二)其次,應建立彈性工時、延長產假及設置職場托育設施等友善職場環境,讓女性在職業發展與育兒之間取得平衡;

(三)再則,應強化對於男性的教育與支持,使其能夠更積極參與不同運作內涵的家庭生活;

(四)最後,也應該提供更多的育兒補助與社會支持,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如此一來,透過跨部會的分工協力,制定整全多層面的支持家庭政策,方能完備願意結婚、樂於生育以及生養得起的家庭動力運作。

總之,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衛福部長的提議固然有其來自個人生命經驗的初衷見解,但是,實際操作中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連帶地,婚友聯誼活動雖然能夠促進兩性交流,但是,無法根本解決諸如經濟負擔、工作壓力、職涯發展、教育成本、家庭價值、個人主義等交織因素的婚育意願問題,就此而言,單一的提議言論,實有必要正視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價值觀的轉變,特別是必須深入理解當前的社會脈絡和家庭動態,也就是說,理當要有全面的策略,來應對少子女化的各項結構性挑戰,相關的對策設計應更加注重全面性與系統性,而非僅聚焦於聯誼活動的單一手段,抑或出現複雜問題予於特定、單一、切割的狹隘性思維,畢竟,解決少子女化問題除了工具範疇手段運用的「可行性」和「侷限性」,亦有必要扣緊規範層次的價值復歸,藉此思考臺灣地區要如何得以有可持續發展共融社會的「願景性」。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4:「解決台灣少子化,可以多辦聯誼?邱泰源挨批『畫錯重點』今回應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