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01.想多做少有三本
02.無糖飲料貨物稅
03.232關稅條款
04.身心調適少請假
05.電子監控保護令
06.交通事故分齡化
07.女性政治粉底液
08.影像交易兒少保
09.尋職津貼成效差
10.喪屍煙彈毒駕化
11.七成員工低薪資
12.關稅衝擊無薪假
13.平均壽命百年史
14.大學教師老齡化
15.十大死因性別化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八月份的第三周(2025.08.18)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想多做少有三本」、「無糖飲料貨物稅」、「232關稅條款」、「身心調適少請假」、「電子監控保護令」、「交通事故分齡化」、「女性政治粉底液」、「影像交易兒少保」、「尋職津貼成效差」、「喪屍煙彈毒駕化」、「七成員工低薪資」、「關稅衝擊無薪假」、「平均壽命百年史」、「大學教師老齡化」以及「十大死因性別化」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想多做少有三本」,一項來自於民間的《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並且係以35歲以上的民眾為其受訪對象,在該項所進行財務準備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涵蓋財務規劃、消費及負債、資產保護力、壓力承受度、退休準備及傳承規劃等六大面向準備程度的『家庭理財樂齡指數』,平均僅50.5分,突顯出全社會對於財富移轉的準備相對不足,此外,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未並開始規劃傳承以及養兒防老觀念亦已逐漸式微,成為當前臺灣家庭理財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連帶地,雖有36%民眾認為應於40歲前開始計畫傳承規劃,但是,35歲至49歲的受訪者,卻有高達71%未有任何的傳承行動,65歲以上族群亦有60%未有財務準備規劃,全體則是有65%從未啟動相關安排,顯然,受訪民眾『想』得遠卻未提早預作準備,願意『多』說一點但未必是有效的溝通,三明治世代『做』得多且負擔重,以及雖半數國人具投資習慣但真正執行資產管理的比例仍低且『少』的從眾行為,這也讓退休之後的老本、病本、保本等傳承規劃,實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無糖飲料貨物稅」,目前包裝無糖飲料被歸類為其他飲料課以15%貨物稅,立法院在這次所進行的〈貨物稅條例〉第8條修正條文新增『飲料品無添加糖者』免徵貨物稅,未來財政部會依照進口及產製完稅價格級距,提供飲料品課徵貨物稅及營業稅稅額,同時,另加設附帶決議,並且要財政部、消保機關追蹤業者有沒有將減稅利益回饋給消費者,顯然,從有糖到無糖、從飲品到其他食品、從食糖到代糖,關乎到糖、鹹、鹽、油等正常攝取的健康維護存摺,更是需要整全多層的通盤性規劃;「232關稅條款」,美國政府即將依據『232條款』對半導體的調查結果,公布最終的關稅措施,以據證交所和櫃買調查顯示,2024年臺灣上市公司銷美營收達到7.6兆元、上櫃公司則為1,147億元,合計占總營收17.3%,若是課徵高關稅的話,最高恐重擊近兩成的營收量能,遠遠超出想像中的衝擊影響,這其中特別是對美銷售比重較高的前五大上市櫃產業,像是電腦及周邊設備、半導體、其他電子、電子零組件及通信網路業,合計351家,銷美總營收7.29兆元,占比約16%,預期而來的骨牌效應,更會重創臺灣的科技產業和產業生態鏈;「身心調適少請假」,高中職身心調適假雖然已於去年(2024年)的八月上路,不過,根據學生團體EdYouth調查,發現僅不到一成(9.7%)的受訪學生曾經請過身心調適假,至於,諸如限制請假天數、家長同意門檻以及教師同儕的認知態度,皆是是否要申請身心調適假的主要障礙,顯然,對的事,如何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對的環境氛圍及其對的配套措施,方能臻至身心舒緩之對的目標效益,連帶地,形式主義或技術性操作,又要如何回歸於身心調適之於歸因事由、事實陳述和後續配套等應有的串聯性思考,這更是直指對於健康維護的關懷旨趣,實有必要超脫福利增進的狹隘性思維,藉此直指全人發展及其權益保障的積極性差別作為;以及「電子監控保護令」,臺灣地區在近四年以來的家暴案件,出現不斷攀升的加惡趨向,2021年至2024年期間暴增56.9%,連帶地,攸關到家暴事件的處遇機制及其包括負責處理家暴網路人員的敏感度不足、對於加害人約束強制力不夠、對於加害人的人身監控不強、對於受害者的預警機制不到位,以及檢察官應注意被害人感受、意見和加強敏感度等尾大不掉的結構性限制問題,均有進行通盤檢討之必要,這其中也涉及到電子監控之安全、技術、隱私、執行及其反向效果或效應等相關議題檢討,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考察針砭,就不全然僅止於建制化電子監控和系統化技術操作,而是對於家暴歷程、暴力歸因、防暴措施、善後配套的串聯性思考,更遑論於如何在第一時間裡得以推動即時求助專業服務的認知基模,以此觀之,從道為本的文化創造性轉化到技為末的工具範疇操弄,實有多軌並進之必要。
其次,「交通事故分齡化」,交通部公布今年(2025年)一至五月道路交通安全情況,總計造成221,210人死傷,相較去年同期增加5,777人,包括兒童、少年、高齡者、行人的死傷人數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死於交通事故有1,154人,儘管是自2019年以來同期的最低,但是,高齡者的死亡數卻是出現不減反升的逆勢增加趨勢,共計507名長者為交通事故身亡,較去年同期增加有25人之多,高齡長者的死傷人數增幅7.5%,就此而言,從駕駛者到路人的肇因事由、從老幼到其他人口的年齡分布,以及從事前的精進防制到事後的嚴懲重罰等變異情形,自當是要有分類、分級分流處遇計畫,像是高齡者事故係以機車為主,當事者老人的肇事比率高達58%,肇事原因包含恍神、心不在焉、身體機能退化、服藥副作用等,如此一來,諸如調整監理制度、啟動路老師專案以及宣導交通安全觀念等為長者所量身訂製的配套措施,實屬必要,相形之下的兒少交安事故死亡議題,則是有超過七成兒少受傷都是乘坐汽機車造成,就此而言,宣導或取締的重點,自然是聚焦或強化家長乘載幼兒時,所應該兼具的危險意識和避免違規行為,至於,扣緊社會性參與及其健康促進的關懷旨趣,如何有效滿足弱勢族群易行、易動的相關需求,顯然,對於交通事故的有效控制,宜有回歸於交通服務輸送之於可及、可近、便利、及時、實惠、受用等願意使用的拉扯因素考量;「女性政治粉底液」,丹娜絲颱風救災未了,卻是出現執政黨立委指責臺中市長勘災時全妝出鏡和嘲諷高檔粉底液之類的不當言論和疑似不雅動作,只不過,這一次的社會性觀感發酵作用,已然不僅止於從政黨之間蔓延到性別之分,畢竟,關乎到性別平權的議題拉扯,早已從公領域加惡到私人範疇、從政治工作延伸到容貌儀表、從口條話術追索到微歧視認知基模,以迄於從脫口而出到權控罷凌的一以貫之,此一父權思維的男性主義心態,這才是當代臺灣社會致力於追求性平文明化的最大橫逆和挑戰,特別是關於女性的公共性、公共領域、公共參與、公共身影和公共自我等相關提問,如此一來,全社會又該如何看待攸關到厭女言行的公共議題現象,實有其相應於生理性別而來之全性別化、去性別化、無性別化及其超越性別化的論述思辨;「影像交易兒少保」,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舊法時期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每年的通報案件數約為300至500件,兒少被害型態係以對價性交、坐檯陪酒為主,至於,2017年〈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修正施行後,新增的兒少性影像犯罪樣態則是成為兒少被害型態的大宗,2017至2024年期間的兒少性剝削通報案件數,從1,117件大幅升至3,582件,這其中涉及拍攝、散布兒少性影像高達3,104案、占全年總案件的87%,顯然,從兒少性交易到兒少性剝削、從人口交易到影像交易、從實體對價到數位影像、從國內兒少性影像到國際性影像資料庫、從增訂罪刑到成立性影像處理中心,抑或是推動AI科技巡網以處理性影像下架事宜,顯現數位性犯罪的兒少性剝削議題現象,遠遠超乎想像中的難以處置;「尋職津貼成效差」,根據勞動部2024年《十五至廿九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指出,46.4%的初次尋職青年,求職過程遭遇困難,這其中又以『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占53.3%最高,其次為『經歷不足』占46%,事實上,探究青年的失業歸因,多以初次尋職者最多,歷年均占整體失業青年的四成多,失業周數也較非初次尋職者長,初次尋職失業者平均失業周數為21.41周,等同於待業超過有五個月之久,為此,勞動部自2023年七月推動所謂的《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針對初次尋職且未在學、未就業連續九十天以上的青年,提供職涯諮詢、求職技巧訓練等服務,參與者每月可獲得新台幣5千元尋職津貼,最高可領1萬5千元,順利就業達一定期間,還可再拿到最高3.5萬元的就業獎勵金,雖然,截至去年(2024年)的年底為止,共計核發19,814人次尋職津貼、12,603次就業獎勵金和總計核發3億8百萬多元,但是,部分青年未於一定期限內完成就業諮詢及求職,或者有求職、也獲得尋職津貼,最後卻還是沒有穩定就業,僅以2023年七至九月為例,總計有2,266人參與計畫,但最終就業達九十天、領到就業獎勵金者,只剩下794人,為參與計畫人數的35%,如此一來,何以該項計畫未能臻至從尋職就業到穩定就業的目標管理,此一效益評估機制運作的闕漏失靈,早已被『津貼政治』所掩蓋、淹沒;以及「喪屍煙彈毒駕化」,統計顯示毒駕案件自疫情後急遽攀升,過去每年僅3至5件,2023年上升至32件,2024年更暴增至349件,成長近11倍,今年(2025年)截至6月更已飆升到431件,短短數年間暴增數百倍,顯見毒駕已不再是零星個案,更是威脅交通安全的重大隱患,只不過,從尿液檢驗到快篩試劑、從傳統毒品到新興毒品,以迄於毒駕的防制和防治如何進行通盤性破擘劃。
最後,「七成員工低薪資」,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至6月工業及服務業的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新台幣47,608元,年增2.99%,增幅創下25年來的同期最高,至於,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3,609元,年增1.04%,增幅亦創下五年的同期新高,這代表薪資成長趕上物價成長,只不過,今年上半年的經常性薪資低於平均數47,608元的人數占比率,也上升至69.81%,亦寫新高,也就是說,有近七成員工薪水係低於平均值,顯然,包裹於個人薪資差距階層深化的背後,實有其從工業及服務業到百工百業、從平均數到中位數、從經常性到非經常性薪資,以迄於從實質薪資到通貨膨漲的不同呈現方式,況且還存在有行業、職位、教育程度、人文區位等諸多的干擾變異;「關稅衝擊無薪假」,美國對等關稅於7日正式上路,勞動部粗計會有4.2萬人會面臨減班、失業等情況,雖然,根據最新通報數據顯示,截至8月11日為止,減班休息的事業單位家數為183家,實施人數3,397人,大部分還是集中在製造業為主,只不過,後續要面對的『20%+N』稅率及其可預期的衝擊影響,直指善後的諸多難題,才剛要開始;「平均壽命百年史」,臺灣人口的平均壽命從日治時代至今,已經從1925年約399萬名總人口及其男性平均壽命36.8歲、女性41.5歲,增加至2025年2,335萬人及其預估男性平均壽命78.22歲、女性為84.76歲,這其中相與關聯的時代背景因素包括有:(一)日治時期雖有霍亂、鼠疫、瘧疾等傳染病威脅,但是,政策干預、衛生知識普及和有效的預防手段與治療,這也讓,1920到1925年期間臺灣人平均壽命大幅改善,(二)臺灣也在1948年後開始進入預防接種年代,特別是對兒童死亡率有顯著的改善,(三)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被認為替1970年代的經濟起飛,提供關鍵的技術人力資源,2014年更是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之於自我健康意義的長壽投資效益,甚至都比經濟、醫療來得重要且明顯,(四)1974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這段期間臺灣的健康指標也大幅改善,男性與女性的出生平均壽命分別從58.2歲與61.4歲,提高至71.9歲與77.8歲,以及(五)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係相繼於日本及韓國之後,第三個實施全民健保的亞洲國家,也因為健康轉型和經濟成長並進,而讓臺灣得以能夠在健保實施5年之間平均壽命延長2年,實施後10年國人平均壽命增加2.8歲,遠遠高於實施前10年只增加1.6歲,連帶地,平均壽命之性別、縣市、城鄉等人文區位因子,以及各自不同內涵的老化配套措施,直指出來,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布建工程,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及手和複雜,更遑論於即將於3年後全部成為法定老人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相與牽動的衝擊影響,已然是一項重中之重的迎老課題;「大學教師老齡化」,根據統計,顯示113學年度一般大學專任教師年齡60歲以上有5,977人,技專校院則有3,486人,五年內一般大學屆齡退休情形較技專校院嚴峻,但是,都要面對22%教師將屆齡退休的人力遞補問題,至於,進一步分析各領域別及學門別,又以科技領域5,054人最多,社會領域2,282人次之,學門別方面,則以工程及工程業學門1,988人為最多,以此觀之,高端人才的養成及其制度性保障,這會是道為本的癥結所在,如此一來,高教擴張的養成不紮實、薪資福利的供給不落實,再加上生員、制度和人口大環境的拉扯影響,攸關到『教—訓—考—用—推』的該項高教發展危機,這豈止於大專教師老齡化的待退議題而已;以及「十大死因性別化」,新公布的十大死因,扣緊性別而來的交叉統計,這其中女性的十大死因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腎臟疾病、血管性及未明示之失智症、事故傷害與衰老、老邁、老年,相形之下,男性的十大死因則為癌症、心臟疾病、 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疾病和慢性肝病變、肝硬化事故傷害與慢性肝病,顯然,兩性各自十大死因的排序,自當有其個人歸因、家庭歸因、公衛歸因、系統歸因的交織影響所致,具體而微則是包括有飲食均衡、適度運動、生活規律、社會參與、健康意識、風險管理、身體檢查、友善環境等環扣鑲嵌因子。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