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從過去至今的一百多年時光歲月,臺灣社會的兩性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從僅38歲一舉大幅提升至81歲,此一成就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變遷,而值得加以深思、探究。

誠然,資料顯示,臺灣地區男、女兩性的平均壽命在過去一百多年中,出現顯著的增加趨勢,早於1905年日本統治下所進行的第一次戶口普查中,男性平均壽命為36.8歲,女性為41.5歲,但是,到了2025年之際,此一數字已經分別提升至男生78.22歲和女生84.76歲的高壽境界,這樣的變化實乃是得益於多方面的努力,像是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疫苗接種的推廣、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全民健保的實施,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臺灣著實要面臨更多挑戰,尤其是要如何針對「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的需求滿足及其風險規避,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政策調整和資源分配。

對此,扣緊斷代史的特定環境脈絡,攸關到百年下來平均壽命增加的時代背景因素,包括有:

(一)日治時期雖有霍亂、鼠疫、瘧疾等傳染病威脅,但是,政策干預、衛生知識普及和有效的預防手段與治療,這也讓1920到1925年期間臺灣人平均壽命大幅改善,以此觀之,日治時期所建立的公共衛生體系,具體改善飲用水和排污系統,進而有效阻止傳染病的加惡擴散,此一從國家治理出發的公共衛生守護,實有其對於此時當下和未來賡續的參照或反思意義;

(二)臺灣於1948年後開始進入預防接種年代,特別是對兒童死亡率有顯著的改善,也讓生育行為的替代效果,逐漸減緩或削減;

(三)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被認為是替1970年代的經濟起飛,提供關鍵的技術人力資源,2014年更是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如此一來,教育之於自我健康意義的長壽投資效益,甚至於都比經濟、醫療來得重要且明顯;

(四)1974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這段期間臺灣的健康指標也大幅改善,男性與女性的出生平均壽命分別從58.2歲與61.4歲,提高至71.9歲與77.8歲;

(五)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係相繼於日本及韓國之後,讓臺灣成為第三個實施全民健保的亞洲國家,也因為健康轉型和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臺灣得以能夠在健保實施5年之間平均壽命延長2年,實施後10年國人平均壽命更是增加2.8歲,遠遠高於實施前10年只增加1.6歲,職是之故,全民健保的開辦運作,使得醫療資源的獲得,變得更加平等,不至於出現因病而貧或因貧致病的交織拉扯,藉此進一步延長島國人們的平均壽命。

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出來如何藉由橫貫的歷史性考察,以追索關於縱貫歷史事件的事實陳述、歸因事由、策進作為與批判性反思,據以提供人口發展及其整全多層的人口歷史教育,以此觀之,瞻前顧後於未來的相關挑戰,需要有以下幾項的策略性應對措施,像是:

(一)加強超高齡社會的政策研究:應針對高齡人口的需求,進行深入的社會政策研究,以制定相應的照護政策,尤其是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布建工程,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及手和複雜,更遑論於即將於3年後全部成為法定老人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戰潮世代所牽動的各種衝擊影響,這已然是一項重中之重的迎老課題;

(二)促進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特別是在偏鄉離島地區,應加強醫療資源和社會福利的投入,以確保所有年長者都能獲得必要的照護,就此而言,平均壽命背後所關乎到性別、年齡、家庭結構、社經水準、縣市城鄉等人文區位因子,以及各自不同內涵的老化配套措施,實有進行全社會資源盤點與布建之必要;

(三)提升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隨著新興傳染病的威脅,應持續強化公共衛生體系,藉此增強應對突發疫情的能力,換言之,嫁接於COVID-19疫情與後疫情的公衛圖像,實有全面性建構之必要;

(四)推動跨齡世代的全人發展關懷:新公布的十大死因,扣緊性別而來的交叉統計,這其中女性的十大死因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腎臟疾病、血管性及未明示之失智症、事故傷害與衰老、老邁、老年,相形之下,男性的十大死因則為癌症、心臟疾病、 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疾病和慢性肝病變、肝硬化事故傷害與慢性肝病,顯然,兩性各自十大死因的排序,自當有其個人歸因、家庭歸因、公衛歸因、系統歸因的交織影響所致,具體而微則是包括有飲食均衡、適度運動、生活規律、社會參與、終身學習、跨代共融、健康意識、風險管理、身體檢查、疾病預防、友善環境、醫療技術、公衛水準等環扣鑲嵌因子。

(五)鼓勵社會參與長照服務:推動全社會參與高齡者的照顧工作,據以形成多元夥伴協力的社會共生、共融局面。

總之,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儘管臺灣在延長平均壽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傲人成就,但是,該項平均壽命的增生過程,也暴露出一些待解的結構性運作問題,例如,收入不平等和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弱勢族群或某些特定群體,無法享受到平均壽命和健康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的成果;至於,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要如何有效管理和照顧這一群攸關到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交的標地族群,勢必會成為未來「超高齡社會」裡人口治理的極大挑戰;再則,如何在政策規劃上採取整體性、跨領域的應變策略,並強調代際公平與資源分配的正義性,從而能夠有效應對平均壽命延長所帶來的多重挑戰,況且要如確保不同世代的每一位公民,均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公民權益,此一權利行使的具體保障,更是臺灣接續步入「極高齡社會」(ultra-aged society)的棘手難題。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少年報導者,2025.08.11:「百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從38歲提高到81歲,我們做對了哪些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https://kids.twreporter.org/article/longevity-tw?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an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