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身心健康已成為一向日益受到重視的公共議題,事實上,自108課綱實施以來,高中職身心調適假政策的推行,其用意乃是讓學生在面對學業壓力及心理困擾時,能夠暫時離開學校環境,進行適當的休息或治療,以維護其學習能力及身心健康,然而,實際使用情況卻令人擔憂,這也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實有進一步深究、議論之處,尤其是重新審視「放假」是否就等於「身心調適」的命題思辨。
根據EdYouth的調查,僅有9.7%的學生曾經請過所謂的身心調適假,這一數字多少顯示公共政策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畢竟,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自113學年度起,高中職學生每學期可申請三天的身心調適假,但是,每次的請假需要提供家長或照顧者的同意證明,如此一來,儘管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願意使用這項假期,卻因為包括家長的同意要求、教師和同儕的態度,以及對於心理健康污名化等多重因素,而未能實際請假,具體而微的歸因事由分析,包括:(一)首先,家長的同意門檻,成為學生請假的一道大障礙,尤其是當請假的原因與家庭問題或親職互動有關時,更是難向家長尋求支持以同意請假;(二)再則,現行政策在申請流程及審核標準上缺乏明確規範,導致學校在執行時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此外,對於身心調適假的監控其使用權責,缺乏具體指引;(三)其次,社會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偏見或微歧視,也使得學生不敢輕率請假,擔心被標籤為有身心疾患的病人,這種深層的社會污名化現象,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更阻礙他們在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協助的時效、必要性。准此,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多重因子的壓迫性結構,終究是讓身心調適假成為鏡花水月般的聊備一格。
針對上述問題的因應對策,像是:(一)首先,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與宣導,提高家長或照顧者對於心理健康的教育素養和接受度;(二)再則,校方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制,讓學生在請假時能夠得到支持與理解,像是心理諮商或紓壓活動等搭配措施;(三)其次,透過家庭教育講座及諮詢服務,幫助家長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藉此減少家庭壓力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四)最後,應該針對身心調適假政策進行包括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其結果評估的整體效益評估機制,藉此減少請假過程中的繁文縟節和可能的人為阻礙,從而針對學生的「個人動力」、父母或照顧者的「家庭動力」、師長或同儕的「群體動力」,以及各項外部配搭措施的「系統動力」,找出該項身心調適假制度運作失靈之破口所在。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指陳出來身心健康假政策的推行必須要全盤考慮到社會文化背景及教育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若果政策的推動,係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缺乏適當的支持系統和全社會認同,依舊是很難達到所要設定的預期效果,此一實而不惠的虛空政策,預伏更多潛藏的身心戕害,尤其是未能具體考慮到不同社會階層的差異性需求,將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平等,這也讓該項身心調適假政策的推動實施,必須同時關注到制度公平性及文化包容性。
總之,心理健康的關懷旨趣,意指著個體在情感、心理及社會層面上的一種良好的運作狀態,並且能夠應對生活中的諸多壓力,就此而言,心理健康在個人發展及社會適應中的重要性,這與推動高中職身心調適假政策的初衷,是有內在貫通的不謀而合之處,這樣的策進作為,不僅是教育政策的一項重大調整,也是全社會重要的文明化表徵,足以顯示對於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懷與重視,如此一來,對的事,更要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對的環境氛圍及其對的配套措施,方能臻至身心舒緩之對的目標效益;連帶地,形式主義或技術性操作,又要如何回歸於身心調適之於歸因事由、事實陳述和後續配套等應有的串聯性思考,這亦彰顯對於健康維護的命題思索,實有必要超脫福利增進的狹隘性思維,藉此指涉全人發展及其權益保障的積極性差別作為,更遑論於從高中職延展至其他的學制,以迄於從標定對象擴及到全齡人口的身心健康維護及其全人韌性發展意旨。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6:「108課綱觀察報告/怕老師酸……請身心假學生不到1成」)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教育部規定高中職學生,自一一三學年度起,每學期均有三天的身心調適假可供申請, 然而實際真的申請者,卻不到一成; 原因有親子問題,學生請假後怕被家長或老師過度關心以及心理健康污名化等多重因素等,如何讓政府的美意可以落實?讓高中職學生在繁中的課業下,可以得到些許喘習的機會?
教育部推行「身心調適假」,是為了讓學生在壓力過大時有機會適時休息與自我照顧, 但學生、學校和家長,對於身心調適假是什麼?可能都不太清楚,甚至誤解的情況下,造成實際的申請者不到一成.
如何讓政府政策的美意落實,可以在
制度層面:簡化流程與保障隱私,如
一、 免附醫生證明,只需書面或線上申請。
二、 可以選擇不通報家長,讓學生有自主決定的能力
三、 制置電子化請假平台
學校文化:打造支持性環境
一、 師資訓練:讓導師了解調適假的本意與輔導技巧,避免質疑學生
二、 例行性宣導:學校要定期在朝會或班會上強調「合理請假是負責任的表現」
家庭層面:親職教育與支持
要讓調適假真正成為學生的喘息空間的安排,需要家長和整個教育生態系統「從信任學生開始」,讓他們明白:
「你可以休息,因為你是值得被好好照顧的。」
在閱讀這篇有關高中職「身心調適假」政策的文章後,我感受到政策設計的美意與現實落差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也對此文章深有感觸。108課綱推行此項假別的初衷,是希望學生在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與心理困境時,能夠獲得適度的休息與支持,進而維護其身心健康。但制度雖然存在,卻因為申請流程複雜、家長態度保守、社會污名化與學校執行不一致等問題,讓這項政策形同虛設,僅有不到一成的學生實際使用,過往在高中時期,本人也因身心狀況長期缺席,面對制度的狀況造成的焦慮,反而使身心狀況加劇無法加以改善,但感謝校方提供協助,才得以解決。
這也讓我反思,心理健康政策的推動,不能僅止於「提供假期」這種表面性的措施。當學生最需要的是情感支持與安全感,如果制度卻要求他們必須跨越家長同意、擔心被貼標籤,甚至面對師長與同儕的異樣眼光,那麼這樣的假別就無法真正達到「調適」的效果。反而,學生可能因為種種阻礙而選擇壓抑,導致問題惡化,甚至延遲最佳的介入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