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行政院審計部的最新報告,2024年臺灣地區兒童因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高達有12,037人,這一數字令人感到萬分的震驚,畢竟,其所突顯出來的乃是現行交通安全問題的嚴峻性,儘管行政院投入高達新台幣400億元,據以推動人行安全計畫,並設定2030年前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半的治理目標,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道路上的行人安全仍未獲得充分保障,行人遭到撞死傷事故依然頻繁發生,特別是近日內所發生多起的重大交通事故,更使得全社會對於交通不安全及其「行人地獄」的惡名,再次引發集體的憤怒,而成為亟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公共議題,尤其是關乎到兒童交安事故的人身保護議題,更是亟需有效的防制措施。
誠然,造成兒童交通事故之所以會不斷上升的原因,係可從多方面來加以探討,像是:(一)首先,城市規劃和交通設施的不盡完善,特別是學校周邊的通學區和居民區等交通環境措施,對於兒童來說,實屬事故風險頗高的危險地帶;(二)其次,駕駛人的交安素養不足和風險意識不夠,導致對於行人特別是兒童的保護措施缺失或疏漏,這也使得未能真正落實應有的行車規範,而讓一時不察成為瞬間的悲劇事件,這是因為,許多駕駛人對行人尤其是兒童缺乏足夠覺察性和自身的脆弱性,再加上未能嚴格遵守減速禮讓等基本規範,導致悲劇事件屢屢上演;(三)此外,交通安全教育的缺乏,使得兒童在面對交通情境時,欠缺必要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畢竟,許多兒童在過馬路時,因為未能確切遵守交通規則,進而加乘交安事故的發生機率。
冀此,針對兒童交通事故的高發生率現象,應採取多方面的改善對策,這其中包括有:(一)首先,應加強對交通設施的改建,特別是在學校周邊設置安全島、減速帶、行人專用信號燈抑或智慧型交安科技等,從而具體和有效的提升行人安全;(二)其次,應加強對於駕駛人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其對於行人特別是兒童的應有警覺性,這部分的嚴格執行,更屬迫切與必要,尤其是應透過強制性教育課程及違規懲罰措施,提高駕駛人對行人的警覺性及責任意識;(三)此外,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對兒童的交通安全教育宣導,讓他們了解基本的交通規則和安全過馬路的技巧,畢竟,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反應速度尚未成熟,容易在錯雜的交通環境中面臨到危險,因此,這部分的事前防制教育和事後防治措施,都要有能夠達到停損設置的止惡效果;(四)最後,應定期檢討和修訂交通安全政策,以確保其有效性、適應性和變異性,同時,亦可考慮引入國際成功案例,如瑞典的「零死亡願景」政策,來作為臺灣交安政策改進的典範參考。
職是之故,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旨在於表述探討交通事故及兒童交通事故議題時,須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項工具範疇的技術變革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的深層性問題,就此而言,頻繁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已然不只是個人的責任,更是制度運作失靈的一種表徵,反映出來的乃是社會大眾對於行人安全的漠視,以及對於交通規則執行的疏忽,如此一來,交通安全的改善與落實,著實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連帶地,層出不窮的交安事故,也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生活方式改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畢竟,交通流量的增加,對於交通安全的風險挑戰也日益嚴峻,更遑論於對交安事故所帶來措手不及的人身安全戕害,就此而言,未來的交通安全政策,應更加注重人本交通和生命為尚的精神理念,以將行人的生命安全放在文明進化的關鍵首位。
總之,未來的交通安全政策應更加注重「人本交通」理念,亦即,應將行人的安全,擺放於交通治理的核心位置,以生命至上為其核心價值觀,不僅須提升政策執行力,更要促使全社會共同參與改善交安環境,唯有全方位、多層次進行制度改革、認知模塑和文化調整,方能真正實現「人本交通」的長遠目標。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7.31:「行的安全在哪?審計部:去年兒童交通死傷逾1.2萬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身為母親,我對目前的交通安全現象感到憂心,雖然一再叮嚀孩子,過馬路時要留意來車、確認車輛已停下再通行,但僅僅是讓孩子從學校步行至安親班,便讓我提心吊膽。
根據事故資料顯示,行人肇事的主因多為穿越道路時未注意左右來車、未依標誌標線通行,或是在道路上嬉戲、奔跑不定。而在車輛肇事方面,主要原因為未依規定讓行人先行,次要原因則包括不當駕駛行為,以及駕駛人恍神、分心或心不在焉等情況。
因此,我們必須從兩個方向來努力:
1.提高孩子的交通安全危機意識,讓他們了解過馬路的正確方式與風險。
2.加強社會整體的法治觀念與交通規範執行力,讓駕駛人能真正落實停讓行人的義務。
讓兒童理解如何安全過馬路,是降低事故風險的關鍵。交通安全基金會也建議,政府應參考日本與韓國的做法,將交通安全教育納入學校的正規課程中,讓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交通觀念。不可否認的是,行人自身的交通違規行為也是事故的重要肇因之一,尤其是兒童未依照規定穿越馬路、未注意來車的情況仍相當普遍,亟需家長與學校持續加強教育與提醒。
同時,也呼籲駕駛人,行經路口時務必停讓行人,避免悲劇一再發生。
儘管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並設有政策目標,但兒童因交通事故受傷或死亡的案例仍頻繁發生,問題並非單純靠技術或硬體改善就能解決。
對兒童而言,他們的反應能力與判斷力尚未成熟,更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防護。提出的改善措施,如增設安全島、智慧型交安科技、駕駛教育與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等,都讓覺得既務實又必要。
總體而言,防止兒童交通事故不只是政策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一起參與,從制度、教育到文化層面進行全方位的改善,才能真正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安全。
台灣在網上被笑稱是座鬼島,尤其在交通上根本就是行人地獄,遍地是馬路三寶。在近年更發生好幾起重大的公共交通事故,其中也有數名兒童因遭遇交通事故死亡。根據統計調查顯示台灣的兒童因交通事故傷亡的人數高達12037人,儘管政府為了改善嚴峻的交通安全問題而制定相關政策計劃,但從結果表示似乎未能達到有效的效果。
造成此結果溯及根本有幾項原因:(1)台灣人民的交通素養低落,沒有真正的從認知教養上教導人民交通安全應有的觀念。(2)道路設計以及城市規劃交通設施的不完善,沒有顧及到路人及用路人的安全問題,增加他們的危險。(3)違規的罰鍰和罰金與懲罰力度不大,在執行處罰時也會因為情理法的考量而糾結,更甚至不嚴重的違規行為像是未戴安全帽或紅燈轉彎等有可能就警告提醒而已。
於此,想針對降低交通事故而傷亡的人數有幾個可以思考調整的部分:(1)從兒童開始就導入相應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與觀念並真正帶領孩子在生活上使用落實。而駕駛人方面更嚴格把關要求駕照的取得以及安全駕駛的知識教育。(2)改善學校及住宅區和有大量行人通行區域的周遭交通設施環境,增設安全庇護島和減速帶等設置;行人與車輛的通行號誌錯開,讓人車可以分流而行。(3)檢視現行交通違規的裁罰力度對違規者而言是否不夠,能不能夠有所調整提高,且重要的是能夠確實執行裁罰。
在交通安全及行人友善這一個部分台灣真的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雖然政府一直在宣導以及制定法規推動行人優先,但在實際上還是有許多駕駛是不會禮讓行人的,除了駕駛本身的素養外,我也認為在燈號的時間制定上可以有調整改善的地方。其實有很多地段的行人跟行車號誌是一起通行的,有很多駕駛為了在燈號變紅之前通過而搶快就忽略了應該要讓行人先行這件事情。因此我覺得政府官員在燈號制定上真的可以多去馬路上多觀察和思考,到底可以怎麼調整改善才是對人民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