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媒體報導,臺灣每人每年花用在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上的平均預算,僅為新台幣18.69元,此一數字不僅遠遠低於國際標準,更是顯示國內心理健康資源的嚴重匱乏,對此,民團建議要將防制和防治心理健康的經費預算,提升至OECD所建議至少占醫療預算的1成以上,換言之,有限的經費導致心理健康服務無法全面覆蓋,畢竟,經費分配的不足與不均,使得心理健康維護服務的建置作為,難以跟得上心理健康需求的社會性增長,此現象不僅反映政府在心理健康議題上的投資缺口,也是顯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性,進一步加劇心理不健康問題的社會性影響。
誠然,心理健康議題已然是一項全社會且跨年齡層的客觀社會事實,各項的變遷資料更是指出心理不健康的議題現象,實比想像之中來得複雜、深邃和嚴重,這其中包括:(一)山地鄉自殺率高達20%,乃為全國平均近2倍,除了反映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衡外,這些地區的青年更是面臨著人際關係、精神健康和物質濫用等多重困境的身心掙扎,同時也缺乏足夠的社會性支持;(二)目前各級教育體系中約有9千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但是,學校的專業輔導資源卻是相對不到位,更遑論如何結合衛生與社福部門以進行跨部門的協力合作;(三)0至6歲發展遲緩兒十年間暴增超過6成,造成更為龐大的家庭經濟負擔和沉重的身心壓力;(四)14至44歲少年、青壯年人口族群的自殺案件,係為前三大死因,顯現這一群體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卻是缺乏相對應的社區預防和即時支持網;(五)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預估於2044年將倍增34%,如此一來,從需求端的長者到供給端之家庭與社區照顧,各自的身心壓力均有遽增的加惡現象;以及(六)現行368個基層衛生所的醫事人力短缺,致使公共心理衛生服務出現量、質均憂的羸弱趨向,更遑論於留守看顧的偏鄉專業人員幾近於零的結構性限制,導致高風險人口族群處於孤立無援的社會性隔絕態勢,這也讓對於心理不健康的協力守護,形成城鄉區位之間的資源階層深化現象。准此,全社會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長,直指出來背後所糾結的乃是資源配置所關涉到公、平、均、足的結構性限制,及其公共政策規劃的系統性、運作性等失靈問題。
冀此,如何從個人、家庭、區位、制度、環境等歸因事由及其相互拉扯影響,找出攸關心理不健康的動力破口,這部分的變革工程,就不僅止於預算經費的擴編,而是有其關乎到上下之「串接」、橫向之「對接」、網絡之「銜接」,以及體制之「嫁接」的各項創造性轉化改造;連帶地,有限的經費預算,又要如何盤點從精神醫療、藥酒癮及事後處遇的「防治」到基礎心理健康的「防制」、從疾病治療的「支出」到預防性介入的「投資」,以迄於從事業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行政協調與服務整合之通盤性規劃,尤其是關乎到心理創傷不健康及其所牽動人際、失業、輟學、精神健康、物質濫用、醫療成本等環扣鑲嵌的圖像樣貌,彼此之間的關聯掛勾,實有必要運用大數據技術來進行心理健康流行病學研究,藉此掌握高風險族群分布及需求趨勢,以作為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學依據,至於,短期可行的因應對策包括有:增加心理健康預算,以宣示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以及對於整體公共衛生的社會性投資;以及強化基礎預防的各項措施,像是補實社區互助網絡的支持系統、增強教育體系的輔導資源、規劃不同年齡層和社會群體的分殊需求及其針對性的維護干預計劃、推動觀念宣導教育以提高全社會的心理健康素養,以及進行政策協調與整合以讓城鄉地區得以資源共享和提升服務的可及性。
總之,心理健康指的是個體在情感、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良好狀態,心理健康影響到人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並且對於如何應對壓力、與他人互動以及做出選擇,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就此而言,心理健康就不單單只是一項表徵的心理疾患,更是一種是否良好的心理狀態,以此觀之,心理健康不僅止於是一項單純的醫療問題,更是一個關乎整體社會韌性與幸福感的重要議題,如此一來,當代臺灣在面臨心理健康需求急劇增長之際,更是需要國家機器加大對此一領域的投入,並通過基礎預防措施、資源整合與全社會參與,來建構一個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全社會,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公、平、均、足」的心理健康資源分配目標,以使每一個人都能夠享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8:「台灣每人每年心理健康預算,不到19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