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包括失能、失智、身障者等有長照需求的人口總數逼近90萬人,估計背後的照顧者約高達130萬人,表面上看得到的是政府編列有新台幣876億元的長照經費,服務67.1萬人,長照的涵蓋率更是達到84.86%,其中的居家服務、日間照顧、住宿型機構等替代照顧比率業已達至6成,然而,單就平均1.4人的長照人力比,這也讓近年來所糾結的照顧壓力、創傷知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深井效應、照顧極限、毒性壓力、照顧家暴,乃至於照顧殺人的長照悲歌,已經加總並且成為一項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值得加以嚴肅看待。

基本上,上述數據的背後,還進一步潛藏需要正視的加惡情境,像是:全國1人戶占比達37.7%,2人戶占21.3%,兩者合計占了近6成比重,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法依賴原生或己生家庭來提供必要的照顧,進入所謂的『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換言之,隨其社會結構的變遷,「八○+○○」之獨居老人和「八○+八○」之老老照顧,抑或是老障代際「八○+五○」等家庭結構,將成為未來主要的變遷趨勢,諸此種種都指向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家庭的照顧能力正在逐漸減弱;除此之外,就其2024年所發生的7件及其10死的長照悲歌案件,均為「五○+八○」的中壯年照顧失能、失智父母親的照顧樣態,且皆為男性照顧者,最為年輕的加害者僅23歲,換言之,從家照者的女性化、中高齡化與多重弱勢化,及其加害者的男性化、年輕化和家庭支持羸弱化,實為該項長照悲歌的重要屬性和破口所在。

事實上,導致長照陷入困境及其家照者身心疲憊的歸因事由,包括:首先,人口結構的變遷使得家庭的照顧能力下降,畢竟,隨其高齡化和少子女化的拉扯影響,家庭成員的數量減少,致使照顧的負擔已經無法全由家庭內部便可解決;其次,全社會對於照顧者的支持系統尚不完善,現行法律的政策定調,仍然將家庭、親人視為是一種無償、重要且難以替代的照顧資源,缺乏對家照者應有權益的充分保障,也正因為照顧者的角色被忽視、漠視與低估,導致在其照顧過程中感受到孤獨、無助,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到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更進一步會加重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以此觀之,社會制度的設計運作未能充分考量到照顧者需求,長期處於被迫承擔過重責任的家照者,就只能等待用以壓倒的最後一根,這也讓如何促進家照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成為迫在眉睫的變革所在,據以思索推動未來長期照顧體系所關乎到的建置家庭照顧者登記制度以精準掌握需求評估和進行資源配置、執行分類分級的家庭照顧積分課程以強化適性照顧素養、提供更多喘息服務或心理支持服務以減輕家照者的身心壓力、推動照顧津貼制度以提供經濟扶助、規劃彈性工作制度允許家照者兼職或遠端工作以維持經濟獨立性、進行家照者休息日制度的立法以確保落實休息權,以及建立社區共照或公共長照服務多元照顧模式等等變革課題,從而應對日益嚴峻的照顧社會全挑戰。

對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公布新版的《家庭照顧者權利宣言》草案,羅列出來包括確保生命權、健康權、工作權、經濟權、教育權、休閒權、休息權、社會參與權、社會保障權等九項加照者權利,草案共計10條,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關乎到家照者的生命權,重點在於『選擇照顧是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檢視指標為照顧殺人事件、照顧暴力事件等,以期盼家照者不再是孤單的工具人,誠然,從舊版到新版的家照者權利宣言,固然有其扣緊時代變遷的有所權變,但是,每一項權利保障背後所涉及到周全、互斥以及指標、對應情境、主責單位及其解方、項目、配套措施,這部分更是要有從理念層次的宣言,據以轉化和落實於政策、法令、制度、行政、服務及其績效管理的整體性規劃,遑論該項家庭照顧者的概念內涵與操作性定義,更有以下諸多命題的通盤性檢視、議論,包括有:

(一)從在家老化的居家照顧、在地老化的社區照顧到機構老化的養護照顧之『照顧場域』;

(二)從意願、能力到結構性限制,從受照者或家照者的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制度設計動力到人口變遷大環境動力,從正式到非正式,從支持、補充、保護到替代,從個體、制度到大環境,以及從西方文明到靈魂之『照顧框架』;

(三)從家照者、居照者、主照者、協照者、外照者、鄰照者、共照者、主動照顧者、被動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通勤照顧者、移工照顧者、自照者到零照者之『照顧角色』;

(四)從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資深照顧者、移工照顧者、喘息照顧者、機構照顧者、畢業照顧者到夾心照顧者之『照顧歷程』;

(五)從有人照顧、有專人照顧到專業素養照顧之『照顧素養』;

(六)從因人制宜、因老制宜、因病制宜、因事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到因時制宜之『照顧變異』;

(七)從長期照顧保險化之金流、長期照顧夥伴化之物流、長期照顧素養化之資訊流到長期照顧權益化之人流之『照顧機制』。

總之,不要因為在生命最後一段的照顧負荷,進而抹煞幾十年來的家人親情,然而,凸顯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並不僅止於家庭能力減弱的表象,而是有其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和長照制度設計偏頗的發展性後果,如此一來,當代臺灣所面臨陷入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任務的所謂『薛西弗斯困境』,正是因為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家庭為先、為主和為要的長期照顧模式,從而忽視人口結構變遷所帶來「誰來負責照顧」的核心問題及其公共責任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當有必要重新定義「公共長期照顧」與「私人責任」之間的分際界限,並推動長照保險制度、公共資源再分配等結構性改革,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共融。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6:「全台130萬人,家總新宣言:別讓照顧者變成工具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