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的公車司機正面臨到日益嚴重的中高齡老化和缺工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公車的運行效率,也對司機的工作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根據報導,許多公車司機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來自於乘客和社會的高期待及其低容忍度,這也使得運匠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尤有進者,公車駕駛往往被視為是「路上最底層」的勞動者,並且經常遭受乘客的投訴和指責,此一日積月累的無奈與疲憊,除了反映司機所要面臨承擔的工作壓力外,也揭示公車服務質量的潛在問題,像是來自於交通部的統計數據,全國市區客運的駕駛人數已經是從2015年的11,811人,減至去年(2024年)的10,588人,減幅約1成,至於,公車運匠的平均年齡也從45.2歲逐年攀升至去年(2024年)的51.2歲,十年下來的公車司機老了6歲,諸此種種顯示司機人力資源的不足和老化問題,若果不進行有效改善的話,公車業可能會面臨大幅停駛或減班的公車消失風險。

事實上,該起的高齡運匠現象,也是導致公車司機人力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隨其年齡的增長,許多資深司機選擇退休或因健康問題而無法繼續工作,但是,年輕世代卻因為工時長、壓力大而不願意進入交通運輸的這個行業,如此一來,也讓公車司機的年齡結構愈發不均,造成「老人載老人」的弔詭現象,尤其是身體狀況和工作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多少對於公車的安全運行,形成潛在的威脅,如此一來,相與對應的變革措施,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這其中包括:(一)首先,應該改善公車駕駛的工作環境,提高職業的吸引力,具體而言,客運公司應該調整薪資結構,減少目前低底薪、高獎金的收入不穩定模式,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此外,當可提供更多的休閒和舒壓措施,讓駕駛感受到工作不僅僅是餬口賺錢,也能提升應有的生活品質。

(二)其次,從交通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公車司機的工作狀況反映全社會對於交通服務的期待與現實彼此之間的落差矛盾,特別是社會大眾對於公車服務的高期待,但也伴隨著較低的容忍度,更使得司機在工作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司機的工作滿意度,也可能會導致服務質量的下降,進而加劇乘客的投訴與不滿,從而形成某種的互為因果循環;(三)再則,城鄉之間的交通資源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公車司機缺乏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城市地區的交通需求旺盛,相形之下的鄉村地區則是因為人口外流和經濟發展滯後,導致公共交通服務不足,這樣的結構性落差,造成一方面城市的公車系統面臨更大的壓力,但是,鄉村地區的交通服務卻往往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此一攸關到城鄉交通資源落差及其弱勢族群移動權益保障的討論,更形彰顯公共交通系統在社會公平和可持續性發展中的重要樞紐機制設計。

冀此,相與對應的改善對策與具體建議包括有:(一)加強職業尊嚴與社會認同,這是因為,公車運匠的工作同樣是需要專業技能,理應要受到與飛機機長同樣的尊重,特別是提高全社會對於公車司機職業的深度認識,以讓公眾理解他們在提供安全交通服務的重要性,尤其是使全社會得以了解到司機在維持交通安全中的關鍵角色;(二)改善薪資結構,將薪酬與工作量和工作質量直接掛鉤,以減輕司機的經濟壓力和提高工作積極度;(三)提供職業培訓與發展機會,以吸引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不僅能夠提升司機的專業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的職業價值和進一步改善工作環境;(四)政府應該加強對於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經費補助和政策引導,鼓勵企業進行創新和改革,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公車司機的缺工問題,也能夠提高整體公共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

總而言之,臺灣的公車司機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工時長、壓力大、風險強、高期待、低容忍等運匠現象問題,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司機人力資源的短缺和服務質量的下降,如何善這些現狀的亂象,自然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改革,像是提升職業尊嚴、改善薪資結構、提供職業培訓,以及加強政策支持,藉此確保讓每一位公車司機都能在安全、尊嚴且有保障的勞動環境中工作,從而建構一個更公平、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公共交通系統。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7:「全台客運停駛危機,駕駛變老又變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