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1.人口組成變其他
02.單親家庭多面貌
03.銀髮健身俱樂部
04.姓氏父母約定之
05.護理師賠錢離職
06.設兒少心智病房
07.核電歸零財務篇
08.健康教育衛道者
09.一半人口新盛年
10.公路養護燃料費
11.剴剴虐案一審判
12.新盛年的世代學
13.校園內手機管理
14.疊床架屋基隆市
15.閃兵逃役兩岸決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五月份的第三周(2025.05.19)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人口組成變其他」、「單親家庭多面貌」、「銀髮健身俱樂部」、「姓氏父母約定之」、「護理師賠錢離職」、「設兒少心智病房」、「核電歸零財務篇」、「健康教育衛道者」、「一半人口新盛年」、「公路養護燃料費」、「剴剴虐案一審判」、「新盛年的世代學」、「校園內手機管理」、「疊床架屋基隆市」以及「閃兵逃役兩岸決」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人口組成變其他」,行政院官網上的國情介紹內容悄悄變更,2023年版本稱漢人占總人口96.4%,最新的版本則是改為原住民占2.6%、外來人口占1.2%,其餘占96.2%,不再明列包括閩南族群、客家族群、戰後移民等漢人為最大族群,此一因為去中國化而來的去漢族化舉措,不僅是漠視真實現況的族群論述,進而加惡種族和族群的壁壘分明態勢,更有其讓作為移民社會的臺灣島國,喪失建置海洋文明主體性意義的轉化契機;「單親家庭多面貌」,2023年4月的調查數據顯示,臺灣地區的戶籍單親家庭數量,業已達到70萬4,798戶,這其中以離婚為主因的單親家庭占比54.7%,尤其女性家長的比例高達72.1%,至於,近70.5萬戶的單親家庭,多係集中於直轄市(占比為71.7%),又以新北市的12萬9,389戶(18.4%)最多,高雄市9萬4,709戶(13.4%)居次,臺中的8萬7,190戶(12.4%)居第三,這其中新北市單親家庭的經濟弱勢單親家庭,占據6萬1,231戶,再則,所有弱勢單親家長女性占72.6%(25萬4,211人),高於男性27.4%(9萬5,776人),女性人數為男性的2.7倍,此外,弱勢單親成因係以喪偶占54.8%為最高,女性部分亦以喪偶占61.1%為主的被迫單親,男性則是以離婚占59.5%的自願單親為主,准此,這些數據反映出單親家庭的成因複雜化、型態多樣化、性別分殊性和需求深邃化,也讓全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和標籤化壓力,出現難以忽視和不可小覷的社會性情緒,畢竟,單親家庭的成員,特別是女性,常常在經濟、教養和情感上面臨多重壓力,連帶地,新住民的單親家庭也因為缺乏親友資源的支持,而更顯艱辛,總之,單親家庭的問題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的困境,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一項社會變遷課題,像是歸因後果、家庭組成、單親內涵、文化差異、性別角色、貧窮弱勢、地區環境、資源配置、結構矛盾、生活適應、社會相融、衝擊影響、配套措施等,唯有通過政府、社會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以為單親家庭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空間環境,來幫助她們克服生活困境和實現自我價值,這也讓從自願單親到被迫單親、從單親歸因到單親事實、從單親結果到單親後果、從單親現象到單親歷程、從一般單親家庭到弱勢單親家庭、從不同性別單親家庭到成員組成單親家庭、從全國到個別縣市的區位環境、從單親家庭福利依賴化到單親家庭自立生活化、從女性單親的善良微歧視到男性單親的爸爸很偉大、從女性單親貧窮化到單親家庭貧窮化等命題思索,實有進行通盤檢視、深究之必要;「銀髮健身俱樂部」,衛生福利部為了預防老化流失肌力,挹注新台幣2.88億元的前瞻經費來推動設置所謂的銀髮健身俱樂部,目標管理是要在全臺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截至今年(2025年)的3月底共計設置263處,這其中又以高雄的30處最多,其次是雲林縣的26處和新北市的25處,至於,該項為期4年的《銀髮健身俱樂部補助計畫》相關的補助規定包括有社區據點、健身中心、衛生所、鄉鎮市區公所或其他政府機關、學校、醫療機構、公園等皆可設置銀髮健身俱樂部,空間至少要有20坪大且為無障礙空間,第一年補助1百萬元購置設備、業務人事,第二年補助營運費30萬元,第三年20萬元,之後則是要盈虧自負,同時,要求各據點每周須免費提供長者至少2次、每次2小時服務,其餘使用費用由各據點自訂等等需要完成的績效管理指標,只是,卻也出現各個地方縣市政府相繼退場趨勢,相關原因有租用合約到期、場地不符使用的『物理環境因子』,長者身心狀況不適合健身動的『個人因子』,以及使用者付費健身的『文化認知因子』等交織糾結的諸多因素,如此一來,從健身、強身之對的事,要如何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及其對的策略性合作,藉此達到適性運動之對的結果,這部分實有從銀髮健身俱樂部的方案評估、設計、執行、效益,以進一步擴及至運動管理、社會處方、終身學習、第三人生等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社群的綜融性思辨,連帶地,如何善用廟宇、大樹或騎樓等空間創新活化,據以落實在地守護的社區照顧精神理念,更是直指超高齡社會的社區工作旨趣,需要有涵蓋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服務輸送流等整全多層的通盤性規劃建置;「姓氏父母約定之」,自2007年5月民法第1059條修法上路以來,已經將子女原則從過去的父姓改為父母約定之,然而,18年過後,從母姓的比率雖然有逐年增長趨向,但是,進展仍相當緩慢,累計平均僅約2.1%,以此觀之,看得到的是依法辦理的法令鬆綁,看不到的則是風土民情的性別體制,只不過,隨其少子女化的人口生育模式以及性別平權的時代趨勢潮流,該項備而可用但卻是少用的子女姓氏父母約定規定,更是要有性平的觀念充權及其公私領域全社會的性平文明進程思考;以及「護理師賠錢離職」,統計顯示國內護理科系畢業生僅約三分之一投入臨床醫療而選擇轉換職場或乾脆轉業,其原因包括有工時長、熬夜加班,護病比高、身心壓力沉重以及診所機構的推拉作用和保健激勵因子拉扯等,事實上,為了補足護理人力,衛福部早於2015至2018年舉辦《偏鄉護理菁英公費生》計畫,招收200名護理公費生,但是,成效遠不如預期,統計截至2025年為止,共184名護理公費生至偏鄉地區醫院服務,培育率達92%,看似有不錯的成效,但是,最後僅有69人撐滿4年服務期規定,大部分的公費護理師選擇賠錢離職,以此觀之,學用難以合一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棘手。
其次,「設兒少心智病房」,衛福部宣布將推動第2期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這其中包括動支新台幣6,590萬元分別在北、中、南建置目標是收治量能達到45至48床的兒少心智病房,給予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兒少的專屬治療空間,避免與成人精神病患混合收治,至於,首座兒少心智病房將於台大兒童醫院設置,首先推出12床兒少心智專屬病床,可望在今年的年底前收治患者,屬於該項專屬的治療病房,實有其從成人到兒少、從兒童到少年、從專科醫師到跨專業團隊、從心理健康到全人關懷、從盛行率到安置床位,以迄於從醫療單位到外展服務的優化醫療照護整體計畫之必要;「核電歸零財務篇」,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17停機除役,2025年非核家園將如期達陣,雖然預計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20%,但是,核電歸零之後,對於電價、台電財務具有潛在衝擊影響,以核三廠兩部機組年發151億度電計算,若改用火力發電機組供電,對電價影響約每度0.11至0.12元,以臺電今年第1季每度平均售電3.4814元計算,要完全反映成本的話,將使電價上漲超過3%,至於,未能延役的核三廠,須以其他發電替代,推估臺電2025年將一舉增加466億元支出;「健康教育衛道者」,金門某國中九年級健康與體育考題和選項,出現諸如『人類社會有綠茶婊、渣男等詞語出現,代表人類社會比較支持哪種價值觀?…A.女人救世劍』、『低端網紅愛滋貓如果有愛滋,哪個行為是傳染力最低的?…C.請朋友喝新鮮的精液豆漿』、『母麻雀跟公麻雀說『下面羊死了』,然後公麻雀就強姦母麻雀,請問這種違反身體自主權的性衝動受下列哪一項的影響?』,以及『如果小三身上有性病…被興誠帶去傳染給元配…請問這種傳染形式是?…B六九式傳染…D.傳教士傳染』等極度的不當用語,進而引發社會大眾的軒然大波,事實上,該考卷所涵蓋的單元旨在於推廣性教育與疾病預防知識,卻因為選項與敘述過於低俗,而讓學生感到羞辱與不安,這是否意指專業素養失能、倫理界線意識不清、誤解教育本質、欠缺性別平等意識、出題創意失控、校方審題機制失靈等偏向於個體和制度的範疇問題,然而,扣緊『大環境—制度—個體』的關照視野,何以隱含性暗示、低俗、歧視性字眼的這些不雅字眼,早已由來許久且成為某種次文化的共通用語,此一擺盪於衛道者到偽善者之間的社會一把尺,相關聯的刻度齒痕早已模糊、不清,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一半人口新盛年」,內政部推估,臺灣地區在今年(2025年)45歲以上的人口,將突破總人口數的一半,廣義來說,有超過1,100萬人同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狹義而言,步入處於中高齡或中年期之際的這一群45歲的特定族群,迎來人生幸福感將會隨其年齡的U型曲線而達到谷底的48.3歲、40至64歲族群的生活滿意度也出現下墜滑梯、45至54歲的全年總工時高於OECD各國家的平均值、41至65歲抗憂鬱藥物的使用人數則是比10年前增加3成以上等等的個人的潮和社會性警訊,只不過,跨過45歲生理範疇的年齡界限,不該全然是人生走下坡的時刻,而是有其從中年期到壯世代、從變老到迎老、從包袱到養分,以及從盛年到新的年輕壯盛時期,實有其進行第三人生轉換的積極性思考,特別是對於今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來說,45歲以上將占過半及其青年斷崖式減少,這除了是一項嚴肅的人口發展變遷課題外,更有擴及到工作、學習、居住、財富、人際、身體、退休,及其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交、靈性等等舊新關係的相互糾葛;以及「公路養護燃料費」,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交通部研擬要將『汽車燃料使用費』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以對電動車進行開徵,顯然,從汽燃到電力、從車輛的CC數到不同的車型、從一般車輛到特定車種,以迄於從隨車到隨油或隨里程徵收,這使得該項特定名目的徵收規範,實有必要復歸於要如何得以有效確保道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的費用充足性、以道路使用為要的主體性,及其徵收對象應為實際用路車輛的收費公平性等基本精神思維。
最後,「剴剴虐案一審判」,到這個世界來只有672天,但卻有高達115天是處於受虐情境的剴剴受虐致死案,業經臺北地檢處依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等罪嫌起訴劉姓保母兩人,一審宣判姊姊被判無期徒刑和褫奪公權終身,妹妹則是判處18年刑期,但是,一審判決後所衍生的諸多壓迫性結構難題,才是如何有效終結兒虐事件的開始,這當中糾結:(一)現行法律對所謂的凌虐、不當對待的定義不明確,除了導致社會大眾對該項行為舉措的定義和理解不一致外,會影響到判決的刑責輕重,這也讓同樣都是死亡案件,卻有其殺人致死或凌虐致死、共同正犯或不作為犯,以及罪或罰的不同科刑,(二)藉由國際上通用的兒虐辨識指標TEN-4 FACES- P,據以標定出來剴剴身體上的傷勢有42處,此一從受傷部位、型態、狀況到包括捆綁、罰站、毆打、不給予足夠餐食等凌虐手段,導致營養不良、多處外傷、身心疾病和最終因低血容性休克死亡,直指科技辦案讓凌虐罪行得以顯露無遺,(三)如何建立華人社會對於兒童人權保障的公民意識,以讓私有財過渡到公共財的轉換過程當中,找到父母家庭和國家政府應盡職責的平衡關係,這部分所攸關到全社會的人權素養,會是一項需要積極應對的策進作為,(四)啟動該項的國民法官審理制度以重懲保母,固然是借力使力於善用民意,但是,如何就其社會性情緒的『動力』及其理性思辨的『轉轍器』,以找出比例原則的裁判刑罰真義,況且還有上級審不受國民法官的約制,(五)剴剴案的重判,固然有其作為指標性判決的警告意涵,但是,如何從加害者的個人動力,思索以虐取樂和從中獲得優越感的謬誤心理認知基模,這方面是否夾帶著偏頗、偏差甚是違和的情緒行為障礙情事,如此一來,扣緊『施虐行徑—身心疾患—帶病的人—我執的全人—復歸的社會一份子』的關懷旨趣,那麼,背後的施虐動機、目的、刺激、手段、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犯後態度、矯正、再社會化、再犯可能性,宜有進行整全多層探究之必要,以行進將個案加總予於通案化的結構性考察、思索,(六)回應於『個體—制度—大環境』之於兒少的個人動力歸因、父母和保母的家庭動力歸因、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居托中心和兒福聯盟的制度動力歸因,及其接軌國際公約的人權大環境,如何就其原生家庭的父母、保母家庭的親人、兒盟的督導和社工、居托中心的督導和訪視員,以進行分案審理的必要性調查,藉此讓哀矜勿喜的系統性失靈,找出停損止惡的變革效果,(七)落實包括推動托育服務專法、設置兒少保護專責機關,抑或像是將待出收養切割於兩軌制、三方共訪、增補居托行政人手、增加訪視次數頻率、採取不預約和不同時段的訪視機制、補實訪視員的兒虐辨識能力等技術性操作,這部分更是需要嚴肅看待包括家內或委外托育的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以及相應而來的輔導協力措施,畢竟,城堡、封閉式的照顧場域,預伏的是以愛為名的道德指稱和情緒拉扯而來的托育服務潛藏風險,(八)剴剴虐死案所衍生的文明化概念,包括有人權、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家庭會傷人、公私協力、多方共案共訪、兒虐辨識、科技辦案、科學判刑、專業素養、個人責任、制度缺失、壓迫結構、制度殺人、亂世用重典、比例原則、程序正義、實質正義、修復式司法等,這部分更有回歸於兒童人身安全心智圖像描繪的基本提問;「新盛年的世代學」,根據內政部的推估,今年(2025年)臺灣地區45歲以上的人口,將一舉突破總人口數的一半,這意味著會有超過1,100萬人,同時要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其中特別是45歲中年人的特定人口族群,更是處於五味雜陳的重要轉折點,像是生理、心理、認知、社交等全人發展警訊,如此一來,需要社會性關注、社會性對話、社會性投資和社會性相融的共同努力,來讓中年期世代在此一殊異的人生階段,能夠迎接挑戰、發揮潛能,進而實現自我價值,至於,從中年期以擴及到不同生命週期而來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更有其復歸於『世代學』之典範建構的迫切、必要性;「校園內手機管理」,報載教育部將公布新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包括學生進入校園後,手機要採集中管理,至於,執行方式則是尊重各校所訂定的規範與辦法,並且要從今年9月開學後,正式實施,消息一經傳來,卻引來教育團體和社會大眾的一片譁然,直指教育部把責任全推給各校自行處理,未能提供有效的指導方針和管理效益,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爭議和討論,畢竟,使用原則的背後所拉扯與糾結遠遠超乎想像的深邃、複雜,包括:從義務教育到其他學制的不同年齡層管制、從全面禁制到機會教育的零和遊戲、從集中保管到自行管理的決然對峙、從代為管理到關上手機的多方溝通、從集中管理到數位課程輔導的教育真義、從滑手機到趴著睡的另類選項、從被手機抑制到駕馭手機的自主生活、從校園教室到家中環境的衝突現場、從基本需求的標準配備到3C產品的物質濫用到的時代變遷、從心理健康到社會適應的生活應變能力、從網路成癮到身心疾患的物質濫用、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支持的環扣鑲嵌,以迄於包括認知態度、使用習慣、知能教育抑或觸法防制在內的行動載具素養,直指出來,對於當前學生族的手機使用亂象,就不全然只是僅止侷限於單純的禁制手段,而是有其『鲧』與『禹』、『管』與『教』、『他律』與『自律』,以及『糾察』與『覺察』之間的多造對立,尤其是在數位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尋找一種更為靈活和包容的輔導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加以禁止;「疊床架屋基隆市」,剴剴案的一審判決殷鑑不遠,卻是傳來基隆市一起父親弒子的人倫悲劇,雖然,第一時間所啟動的社會安全網,已經達到標準運作流程的正當程序,但是,印照對於包括家暴、分居、保護令、人格特質、夫妻動力、婦保併兒保、家庭運作風險辨識、幼兒園、警察局、社工科、兒少暨家庭支持科、學前暨選聘科等心智圖像的舖陳、勾勒,這使得諸如教育處、社會處、兒童及少年事務處、警察局等基隆市政府的現有組織架構,就其局處之間的性質定位、功能等級、職掌關係、業務項目、服務內容等可能的拉扯堆疊,實有進一步釐清之必要,僅就兒少事務處兒少暨家庭支持科的保護性、脆弱性兒少安置、兒少家庭社區支持服務、家庭支持服務資源佈建及社區團體資源培力等事項,便與社會處社會工作科的兒童及少年保護、兒童及少年性剝削及家庭處遇服務與保護性兒少安置直接服務等業務,有著疊床架屋之嫌,如此一來,網絡夥伴協力銜接的有待商榷及其制度運作的可能闕漏,這自然是不在話下,畢竟,以該起的婦保併兒保悲劇為例,糾結於夫對妻的不當對待、夫妻分居和妻子申請保護令、通常保護令開庭審理的時間落差、父親帶回幼童的行使探視權、父親一時情緒暴衝的悶死孩童等等所關乎到一干行為或關係者之『人』、家暴行為及保護令和探視權之『事』、從分居到保護令或談判離婚轉折歷程之『時』、夫妻各自生活場域之『地』及其個人或家庭動力之『因』,這使得相關各局處的業務分工、職責清楚、行政協調、服務整合、績效管理,實為基隆市政府科層組織的變革工程所在;以及「閃兵逃役兩岸決」,相繼出現多名藝人逃避兵役的刑事犯罪行為,只不過,從明星藝人到其他族群的諸多閃兵行徑,已然成為了一項集體意涵的客觀社會事實,這使得需求、供給、媒合、輸送的相互配搭及其所形成的產業鏈生態關係,實有其不可小覷之處,特別是凸顯兵役制度乃為用以維繫國家安全和實現公平正義根基之際,除卻逃避兵役的不法行為外,有待補實的更是危機意識的全民國防和同島一命的社會連帶,這才是該起突兀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之處。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