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2025年4月24日的媒體報導指出,隨著緬甸地震、美國對等關稅的影響及股市崩盤,長期依賴社會支持的創世基金會面臨前所未有的運作困境,像是截至今年(2025年)的4月為止,該基金會的捐款金額相較於去年(2024年)的同期,著實減少近新台幣4千萬元,此一大幅減少的善款收入,已經直接影響到800位植物人的安養照顧經費,若是,情況持續惡化的話,更會對這些弱勢群體的後續服務議題,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

誠如該基金會所表示的,今年的捐款情況比疫情期間更為嚴峻,以往農曆年前會是捐款的高峰期,但是,今年卻出現明顯的萎縮現象,無論個人或企業,捐款的筆數、人數及其金額均出現下滑現象,尤其是行動支付的捐款也減少了近50%,現金及劃撥捐款下降約20%,乃甚至於原本穩定的定期定額捐款,也有不少民眾選擇取消或不再續捐。冀此,從財源規劃的營運機制來看,以民間善款為其大宗的財務風險控管,實有其不穩定、不確定和不安定的運作危機,如此一來,如何與時俱進於要有的應變對策,這部分需要超脫道德勸說且過度依賴的募款策略,藉此直指對於包括植物人在內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理當復歸於合法合規及其合體合制的基本提問,據以直指作為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所應該要盡負責任的角色扮演,特別是如何藉由眾人的行善作為,藉此體現社會價值、公民意識、制度變革、資源配置的文明化內涵。

以此觀之,該基金會目前所正在著手進行花蓮及嘉義共計90張床位的新院建設,便有必要訴諸於包括評估、規劃、設計、執行、效益等把關機制,畢竟,想要照顧植物人之特定對象、特殊需求及其特別項目的出發點,乃是一項當為的應然志業,但是,目前的募款情況卻僅能覆蓋約一成左右的建設經費,這使得能否達到如期完工和提供穩定服務等目標管理,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哭窮示弱的媒體報導,而是如何有效破解從行善舉措到善行社會之間,所可能糾結的謎團或貓膩;連帶地,缺乏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使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更顯得格外脆弱,這部分的悲運,早已是當今所有公益團體要共同面對的結構矛盾、拉扯,就此而言,呼應於使命自主、財務自主、專業自主的關懷旨趣,如何讓有多少力量去做多少事的宏志大願,產生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系統,此一創造性轉化的文明化力量,將會是臺灣如何得以邁進制度性保障的善行社會,及其所要思索的變遷課題。

事實上,時下的NPO、NGP所面臨到的捐款不足困境,已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所共同交織的一項預期性後果,這是因為:全球經濟形勢不佳,股市的波動使得企業及個人對於捐款的意願降低,尤其是對應於當前詭譎多變的政治經濟環境,更讓企業在資金運用上變得謹慎以對,多少是影響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慈善捐款數額;其次,全社會對於慈善的認知態度和參與方式,也出現微妙的變化或轉向,遠地不說,慈善市場中所既存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現象,意味著已經擁有較多資源的中大型公益團體,即使面臨到捐款不足困境,但是,仍然還可以藉由品牌影響力和媒體話語權,來進行停損設置的回流捐款,抑或是更進一步鞏固其慈善募款市場地位,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是有必要針對類別屬性、組織規模不一的非營利組織,據以推動分類、分級的分流協助模式,來讓包括官方與民間等公共資源得以獲致最適的優化配置效果,相形之下,公益團體實有必要思索如何找出組織動能的新運作模式,而非停留或侷限於『悲情案主—感動行銷—官能社會—資源到位』的捐款行善樣態。

總之,創世基金會的募款困境,反映當前慈善市場的一些普遍問題,包括時勢環境、資源分配、捐款意願、議題導向等,就此而言,要有效改善此一現狀,除了需要基金會自身的努力外,更有必要進行對於個別行善價值、組織公益責任、集體善行社會以及具體效益訴求等多方思索,以為更多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服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