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當今數位化迅速發展的臺灣社會裡,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此,根據針對上百名兒童身心科醫師所進行的一項《兒少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許多情緒障礙的成因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過往聚焦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偏向於先天性因素的身心科就診人數變動不大,相形之下,後天環境互動或由環境所誘發出來的憂鬱症、焦慮症,已經成為兒少身心科患者的主要就診原因。冀此,這樣的變遷趨向,不僅反映兒少心理健康的複雜性,也揭示數位社會對於兒少全人發展的深遠影響。
誠然,扣緊兒少心理健康的變遷考察,直指隨著社會的變遷,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演變,根據研究,6至12歲的兒童主要是面臨注意力缺陷與社交困難,而在13至15歲的青少年中,憂鬱與焦慮成為最常見的問題,至於,到了16至18歲階段的高中生,這些問題更是愈加嚴重,尤其是自傷行為的增加,諸此種種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再則,網路與心理健康的關聯,也成為一項值得深究的數位社會警訊課題,這是因為,研究指出,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外流及網路遊戲成癮等因素,均與自傷風險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自傷風險分數增加了6.45分,而網路霸凌加害者的自傷風險也增加了5.83分,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網路環境對於青少年的可能影響,更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網路行為對於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特別是相應於網路普及化和滿足基本需求化,所導致青少年自傷與自殺企圖行為也出現逐年增加的變化趨勢,如此一來,實有必要建立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追蹤數據庫,分析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家庭環境和文人文區位差異對心理健康的構造影響,特別是定期進行社會結構變遷調查,以深入了解家庭結構變化對兒少心理健康影響。
連帶地,關乎到兒少心理健康的協力機制,諸如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學校輔導資源的匱乏,也可能會導致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加劇,抑或遭受到數位性戕害後的難以守護銜接,就此而言,相迎詭譎、多變的數位社會及其兒少的數位壓力或引誘挑戰,社會環境對個體健康的傳統運作型態,是有重新檢視之必要,特別是數位技術是如何改變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深度探究。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包括數位環境、數位技術、數位素養既是青少年成長的助力,也可能會是一項潛在的危險因子,這也讓網路霸凌的防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宜有多軌並行的必要性應變,特別是關於輔導老師的專業人力不足、雙向通報機制的橫向對接不夠、教師社工等網絡夥伴的協力銜接疏漏等醫療學校兩端所出現的3大斷鏈危機,更有進行整體檢視的迫切性。
最後,攸關到兒少使用網路的公共政策反思,多數父母家長仍然集中在對於兒少上網時間限制範疇,從而忽略了網路內容與行為的質量,根據研究,每增加一小時的上網時間,自傷的風險機率僅增加0.14分,如此一來,關注的重點理應要轉向孩子們的上網行為本身,尤其是須多加留意與性相關的文字、圖片、影音等身心戕害,這也讓數位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親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篩檢、心理健康資源分配、網路行為監測、自傷風險危機干預計畫等全數位社會的認知行為素養,實有補強之處,畢竟,扣緊『多久上線一次、一次上線多久、非得上線不可、上線之後的身心狀況』等基本辨識或識別知能,凸顯當前的兒少心理健康與主要就醫問題,以及網路不當行為與兒少自傷風險等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的嚴峻、複雜、深邃和多樣,以此觀之,面對數位社會帶來的挑戰,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數位化成長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隨之延伸出來文明病也越來越多,從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先天性因素佔位居多到後天環境導致影響的憂鬱症、焦慮症,其實這也反映出兒少的心理健康逐步失去平衡。
舉例:國小生(7-12歲)轉變到國中階段除了課業壓力變大,環境也跟著變換,網路上的霸凌及網路遊戲成癮導致青少年(13-15歲)內心焦慮和不安,變相想要逃避,當內心崩潰時,就會變成憂鬱拒絕學習躲在家中,嚴重一點可能會走向不歸路(死亡)。
而社會上支持性缺乏也是導火線之一,其一:父母沒有注意孩子的影片內容或是遊戲內容是否涉嫌暴力、腥羶色,其二:而學校輔導不足或是不願處理選擇漠視,也是一個問題所在,處理方式消極。
其實最根本是「一主責、多協力」。家庭:父母適時篩選適合當時兒少年齡層的影片及遊戲,像以前有網路有設置兒童年齡限制的機制,未滿幾歲是不得進入該網站或是影片還是固定一段時間與孩子聊天增進親子之間關係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心理狀況必要時可以尋求協助。
還有數位素養教育提升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老師可以多上心理健康教育)。
班導定期的訪視或了解孩童在學校的狀況及父母家庭狀況,這樣子可以回報給學校或是教育局。舉例:以前初中時期會有導師電訪或拜訪到家裡,跟家長敘述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在校狀況。
總而言之數位社會對於兒少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也帶來全面的視角的複雜性。面對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危機,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方能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數位環境,以促進兒少的全人發展。
在6至12歲的兒童階段,心理健康問題以「注意力缺陷」與「社交困難」最為常見,這是一條值得高度關注並持續追蹤的線索。研究顯示,許多問題的源頭可回溯至嬰幼兒時期,當數位工具提早取代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真實的互動時,孩子在依附關係、社交能力與注意力發展上便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失去了溫暖而穩定的人際互動作為發展基礎,孩子進入小學後,往往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的情況,進而影響自信心,產生「我不好」「我做不到」等負面自我認知,陷入自我懷疑與失落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的發展路徑,不僅影響當下的學習與社交,更可能為未來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憂,亟需早期介入與適切支持。
本文分析數位化社會對兒少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多重影響,從兒少心理就診趨勢的轉變,到網路行為與自傷風險的強烈關聯,凸顯出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再只是先天性的疾病,而是與環境、社會及科技密不可分。
文中亦點出家長、學校與社會系統在防治機制上存在斷鏈,特別是缺乏專業輔導人力與有效協作通報機制,使得處於壓力中的兒少往往求助無門。此外,家長普遍聚焦於「時間控管」而忽視「內容與行為」質量,也反映出數位素養教育的迫切需求。
當代的兒少心理健康議題已不容簡化對待,唯有強化多層次的教育、制度與支持網絡,方能建構一個真正能守護兒少心理福祉的數位環境。
根據本片專文所述,在這個數位時代裡,網絡無國界般充斥著圖像、聲光、大量且複雜的媒體資訊,經專家統計分析,這樣別於以往的生活形態及多樣化資訊,對影響兒少自我的專注力、社交力、憂鬱、焦慮息息相關。加上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素,常常成為網路霸凌、私密向外流、網路遊戲成癮的溫床。這也是青少年自傷比例身高的原因之一。
會造成上述種種負面影響主要原因有
1.有關媒體管理、運用的相關法令規範不符合時需,且管制、稽查未落實。
2.家庭對於資訊運用技巧及教育職能不足。
3.家庭、家人陪伴的態度及時間欠缺。
3.兒少對媒體辨識、運用及倫理道德教育不足。
由老師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區分為先天與後天,然而後天因素的影響力更甚於先天。
佛洛伊德1923 年,在《自我與本我》(Das Ich und das Es)一書中,進一步發展為「本我、自我、超我」的結構模式,用來說明人格內在的動力與衝突。
社會學的理論,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是不可否認的,那麼教育只要做得到位,勢必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1.教育對本我的影響可以引導,讓孩子學會用正當的方式表達需求,例如透過藝術、運動來宣洩情緒,而不是打人。
2.教育對自我的影響,提供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學會判斷現實狀況,知道「什麼時候該忍耐,什麼時候可以爭取」。
3.教育對超我的影響,教育傳遞社會規範與價值觀,讓孩子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標準,例如懂得誠實、公平、尊重他人。
我常想如果數位時代已是未來必經的趨勢,我們是否有一套符合這個世代,有關情感互動、品格教育的方式,這有待大家一起研究、構思。
政府集全國資源於一身,更是責無旁貸。
在數位化迅速發展的臺灣社會中,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也正悄然發生劇烈改變。從《兒少心理健康》調查中得知,環境誘發的心理問題,如憂鬱症與焦慮症,已逐漸取代以往以先天性因素為主的診斷類型,成為兒少就診的主要原因。數位環境雖帶來資訊便利,卻也在無形中衝擊兒少心理的穩定發展。
兒少正處於人格與自我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數位媒體的大量暴露、網路社交的虛擬互動,往往使他們的自我價值建立依賴於他人回饋,甚至容易陷入比較與自我懷疑之中。再者,過度沉迷於網路與3C產品,也壓縮了與家人、朋友的實質互動時間,導致情緒支持不足,使其在面對壓力或困難時,無法有效調適情緒,久而久之形成心理負擔,甚至出現情緒障礙。
若未能同步強化兒少數位素養與心理韌性,孩子在快速變動的資訊洪流中,將容易迷失方向。面對這樣的趨勢,社會、教育、醫療與家庭應共同承擔起守護兒少心理健康的責任。
3C使用與兒少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隨著越來越依賴3C產品,後遺症也不斷浮現在檯面,如兒少網路成癮引發親子衝突,、兒少成為網路霸凌、性犯罪的被害者等事件都時有耳聞。
現在的兒少,可能從幼兒時期就是由數位產品陪伴長大,家長希望以最便捷的方式轉移幼兒哭鬧,甚至家長本身也是重度3C依賴者,學齡的孩子也幾乎人手一機,然而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家長們很難有效抑制兒少接觸不適宜的網絡資訊,因此兒少在未完全成長的年齡時,並不能很好地分辨資訊的對錯或其中的影響,容易被網絡中的陌生人吸引,捲入網路犯罪事件,對身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如何讓數位產品成為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禁錮,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而在家庭教育環節,其實也可以多一些介入,與學校教育共同協力,讓兒少順利發展成長,諸如:
1.樹立良好學習榜樣:
家長是兒少發展階段學習的重要楷模,對於數位產品的態度,他們容易有樣學樣,因此,若家長對於數位產品的使用有自制力,並與兒少一同建立良好的休閒方式,而非將教育的功能外包給學校,相信都能對兒少產生一些良好的身教與言教,減少兒少成為數位犯罪事件的受害者的可能性。
2.陪伴建立價值觀
兒少因為缺乏辨別能力,在網絡中容易迷失,諸如覺得網路中每個人都比自己好、覺得自己在虛擬世界能夠逃避現實中的種種,若家長能以陪伴取代責罵,去傾聽兒少感受到的壓力與情緒,並引導了解網絡中哪些資訊對其有害,以及保護自己的個人資訊及危險訊息辨識能力,利用網絡資訊讓兒少建立合適的價值觀,建立了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相信更能引導兒少遠離網路中的危機。
3.視成癮現象為求救訊號
兒少網路成癮現象固然令人擔憂,但形成的成因是什麼更為重要?也許是兒少在現實中有挫折感,也許是人際議題,造成他們因壓力而迷失在網絡世界,導致現實生活與網絡出現失衡,一昧地責罵與禁止使用數位產品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更應該去正視兒少的求救訊號,協助兒少找到導致他們成癮的原因,讓他們能夠重新找到平衡。
數位工具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群媒體、網路遊戲和各種應用程式讓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虛擬空間中。然而,這樣的數位環境雖能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但缺乏真實且具溫度的人際互動,這也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在根,如焦慮、憂鬱、自傷行為…等,正是來自這樣的孤立與虛擬關係的累積。
過去我們習慣仰賴學校的輔導老師和社工來協助孩子處理心理健康的問題,這些角色依然重要,但隨著數位科技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傳統的介入方式似乎已經無法完全跟上他們的節奏。現在的孩子大多時間都活在網路世界中,如果我們只用過去的方式來應對,恐怕效果有限。
我們理應反過來思考:是否能夠把這些孩子熟悉的數位工具,變成一個「橋梁」,引導他們從虛擬走向真實、從社群平台走進社區生活?透過這樣的轉換,不只是要減少孩子待在線上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讓他們願意參與、能感受到溫度的人際互動環境。
例如,可以運用數位平台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或任務,吸引孩子參與,並進一步帶入實體聚會或社區行動。這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而是一種心理支持網絡的擴張。讓孩子知道,除了螢幕裡的世界,他們在真實生活中也有被看見、被支持的空間
兒少的心理健康不能只靠專業輔導,也不能一直停留在線上。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數位工具,把它們轉化為一座橋,帶著孩子從冰冷的螢幕世界,走進真實的、有人陪伴的社區生活
我從個人實務經驗中,亦能發現身處數位時代的兒少有身心議題的比例增加,像是憂慮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和自傷自殺議題等,網路帶來便利,卻也帶來風險與潛在危機,如果加上家庭與學校支持系統不足,更會讓問題複雜化。我認為若強化數位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親職教育知能,或許可以協助兒少學習與網路健康共處,進而提升辨識風險與保護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