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當今數位化迅速發展的臺灣社會裡,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此,根據針對上百名兒童身心科醫師所進行的一項《兒少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許多情緒障礙的成因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過往聚焦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偏向於先天性因素的身心科就診人數變動不大,相形之下,後天環境互動或由環境所誘發出來的憂鬱症、焦慮症,已經成為兒少身心科患者的主要就診原因。冀此,這樣的變遷趨向,不僅反映兒少心理健康的複雜性,也揭示數位社會對於兒少全人發展的深遠影響。

誠然,扣緊兒少心理健康的變遷考察,直指隨著社會的變遷,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演變,根據研究,6至12歲的兒童主要是面臨注意力缺陷與社交困難,而在13至15歲的青少年中,憂鬱與焦慮成為最常見的問題,至於,到了16至18歲階段的高中生,這些問題更是愈加嚴重,尤其是自傷行為的增加,諸此種種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再則,網路與心理健康的關聯,也成為一項值得深究的數位社會警訊課題,這是因為,研究指出,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外流及網路遊戲成癮等因素,均與自傷風險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自傷風險分數增加了6.45分,而網路霸凌加害者的自傷風險也增加了5.83分,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網路環境對於青少年的可能影響,更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網路行為對於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特別是相應於網路普及化和滿足基本需求化,所導致青少年自傷與自殺企圖行為也出現逐年增加的變化趨勢,如此一來,實有必要建立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追蹤數據庫,分析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家庭環境和文人文區位差異對心理健康的構造影響,特別是定期進行社會結構變遷調查,以深入了解家庭結構變化對兒少心理健康影響。

連帶地,關乎到兒少心理健康的協力機制,諸如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學校輔導資源的匱乏,也可能會導致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加劇,抑或遭受到數位性戕害後的難以守護銜接,就此而言,相迎詭譎、多變的數位社會及其兒少的數位壓力或引誘挑戰,社會環境對個體健康的傳統運作型態,是有重新檢視之必要,特別是數位技術是如何改變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深度探究。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包括數位環境、數位技術、數位素養既是青少年成長的助力,也可能會是一項潛在的危險因子,這也讓網路霸凌的防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宜有多軌並行的必要性應變,特別是關於輔導老師的專業人力不足、雙向通報機制的橫向對接不夠、教師社工等網絡夥伴的協力銜接疏漏等醫療學校兩端所出現的3大斷鏈危機,更有進行整體檢視的迫切性。

最後,攸關到兒少使用網路的公共政策反思,多數父母家長仍然集中在對於兒少上網時間限制範疇,從而忽略了網路內容與行為的質量,根據研究,每增加一小時的上網時間,自傷的風險機率僅增加0.14分,如此一來,關注的重點理應要轉向孩子們的上網行為本身,尤其是須多加留意與性相關的文字、圖片、影音等身心戕害,這也讓數位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親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篩檢、心理健康資源分配、網路行為監測、自傷風險危機干預計畫等全數位社會的認知行為素養,實有補強之處,畢竟,扣緊『多久上線一次、一次上線多久、非得上線不可、上線之後的身心狀況』等基本辨識或識別知能,凸顯當前的兒少心理健康與主要就醫問題,以及網路不當行為與兒少自傷風險等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的嚴峻、複雜、深邃和多樣,以此觀之,面對數位社會帶來的挑戰,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數位化成長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