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當今數位化迅速發展的臺灣社會裡,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此,根據針對上百名兒童身心科醫師所進行的一項《兒少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許多情緒障礙的成因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過往聚焦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偏向於先天性因素的身心科就診人數變動不大,相形之下,後天環境互動或由環境所誘發出來的憂鬱症、焦慮症,已經成為兒少身心科患者的主要就診原因。冀此,這樣的變遷趨向,不僅反映兒少心理健康的複雜性,也揭示數位社會對於兒少全人發展的深遠影響。
誠然,扣緊兒少心理健康的變遷考察,直指隨著社會的變遷,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演變,根據研究,6至12歲的兒童主要是面臨注意力缺陷與社交困難,而在13至15歲的青少年中,憂鬱與焦慮成為最常見的問題,至於,到了16至18歲階段的高中生,這些問題更是愈加嚴重,尤其是自傷行為的增加,諸此種種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再則,網路與心理健康的關聯,也成為一項值得深究的數位社會警訊課題,這是因為,研究指出,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外流及網路遊戲成癮等因素,均與自傷風險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自傷風險分數增加了6.45分,而網路霸凌加害者的自傷風險也增加了5.83分,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網路環境對於青少年的可能影響,更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網路行為對於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特別是相應於網路普及化和滿足基本需求化,所導致青少年自傷與自殺企圖行為也出現逐年增加的變化趨勢,如此一來,實有必要建立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追蹤數據庫,分析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家庭環境和文人文區位差異對心理健康的構造影響,特別是定期進行社會結構變遷調查,以深入了解家庭結構變化對兒少心理健康影響。
連帶地,關乎到兒少心理健康的協力機制,諸如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學校輔導資源的匱乏,也可能會導致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加劇,抑或遭受到數位性戕害後的難以守護銜接,就此而言,相迎詭譎、多變的數位社會及其兒少的數位壓力或引誘挑戰,社會環境對個體健康的傳統運作型態,是有重新檢視之必要,特別是數位技術是如何改變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深度探究。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包括數位環境、數位技術、數位素養既是青少年成長的助力,也可能會是一項潛在的危險因子,這也讓網路霸凌的防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宜有多軌並行的必要性應變,特別是關於輔導老師的專業人力不足、雙向通報機制的橫向對接不夠、教師社工等網絡夥伴的協力銜接疏漏等醫療學校兩端所出現的3大斷鏈危機,更有進行整體檢視的迫切性。
最後,攸關到兒少使用網路的公共政策反思,多數父母家長仍然集中在對於兒少上網時間限制範疇,從而忽略了網路內容與行為的質量,根據研究,每增加一小時的上網時間,自傷的風險機率僅增加0.14分,如此一來,關注的重點理應要轉向孩子們的上網行為本身,尤其是須多加留意與性相關的文字、圖片、影音等身心戕害,這也讓數位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親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篩檢、心理健康資源分配、網路行為監測、自傷風險危機干預計畫等全數位社會的認知行為素養,實有補強之處,畢竟,扣緊『多久上線一次、一次上線多久、非得上線不可、上線之後的身心狀況』等基本辨識或識別知能,凸顯當前的兒少心理健康與主要就醫問題,以及網路不當行為與兒少自傷風險等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的嚴峻、複雜、深邃和多樣,以此觀之,面對數位社會帶來的挑戰,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數位化成長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隨之延伸出來文明病也越來越多,從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先天性因素佔位居多到後天環境導致影響的憂鬱症、焦慮症,其實這也反映出兒少的心理健康逐步失去平衡。
舉例:國小生(7-12歲)轉變到國中階段除了課業壓力變大,環境也跟著變換,網路上的霸凌及網路遊戲成癮導致青少年(13-15歲)內心焦慮和不安,變相想要逃避,當內心崩潰時,就會變成憂鬱拒絕學習躲在家中,嚴重一點可能會走向不歸路(死亡)。
而社會上支持性缺乏也是導火線之一,其一:父母沒有注意孩子的影片內容或是遊戲內容是否涉嫌暴力、腥羶色,其二:而學校輔導不足或是不願處理選擇漠視,也是一個問題所在,處理方式消極。
其實最根本是「一主責、多協力」。家庭:父母適時篩選適合當時兒少年齡層的影片及遊戲,像以前有網路有設置兒童年齡限制的機制,未滿幾歲是不得進入該網站或是影片還是固定一段時間與孩子聊天增進親子之間關係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心理狀況必要時可以尋求協助。
還有數位素養教育提升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老師可以多上心理健康教育)。
班導定期的訪視或了解孩童在學校的狀況及父母家庭狀況,這樣子可以回報給學校或是教育局。舉例:以前初中時期會有導師電訪或拜訪到家裡,跟家長敘述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在校狀況。
總而言之數位社會對於兒少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也帶來全面的視角的複雜性。面對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危機,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方能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數位環境,以促進兒少的全人發展。
在6至12歲的兒童階段,心理健康問題以「注意力缺陷」與「社交困難」最為常見,這是一條值得高度關注並持續追蹤的線索。研究顯示,許多問題的源頭可回溯至嬰幼兒時期,當數位工具提早取代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真實的互動時,孩子在依附關係、社交能力與注意力發展上便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失去了溫暖而穩定的人際互動作為發展基礎,孩子進入小學後,往往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的情況,進而影響自信心,產生「我不好」「我做不到」等負面自我認知,陷入自我懷疑與失落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的發展路徑,不僅影響當下的學習與社交,更可能為未來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憂,亟需早期介入與適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