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臺灣社會環境裡,越生越少的少子女化現象,業已成為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議題,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嬰幼兒受虐事件的比率卻反而出現逐年上升的加惡趨向,根據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約有2千多名嬰、幼兒,遭受到各種的不當對待,此一現象不僅反映家庭親職教育問題,更是揭示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闕漏。
來自於衛福部統計也指出,2024年嬰幼兒受虐比率達到千分之2.65,相較於2020年的千分之2.26、2021年的千分之2.3、2022年的千分之2.64、2023年的千分之2.99,有顯著上升,近5年來成長1.2倍的該項兒虐統計數據,也顯示出來儘管少子女化趨勢明顯,但是,嬰幼兒的人身安全卻未能得到相對的有效保障,僅以2024年高達2,425件的兒虐事件為例,93%案件係發生於封閉式的家內照顧場域裡,另有7%案件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至於,眾多的施虐者當中又以父母為主,占比率達到84%,其次為祖父母等親屬;此外,具體而微的施虐樣態,又以身體虐待占49%最多,其次是疏忽照顧占44%,言語暴力則是僅占7%;連帶地,發生原因則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所導致情緒失控者占52%最高,不過,值得加以注意的是,造成父母情緒失控的原因還包括對孩子哭鬧的不耐煩(18%)、教養知能不足(15%)、家庭衝突波及(8%)、家長精神及藥酒癮(5%)、家庭照顧壓力(2%)等。冀此,這些複雜因素的多重交織,也讓原本應該是溫暖、呵護的家庭生活環境,變得處處都充滿壓力、矛盾,而存在著『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及其『家庭會傷人』的人身遺憾。
誠然,揆諸於幼兒受虐的各項歸因探究,直指包括有身心疾患較難照顧之新生嬰兒本人的「個人動力」;自我要求、心理狀態、教養知識、生活壓力、身心議題之父母自身的「家庭動力」;以及育兒指導、共親職角色、家庭教育、經濟扶助之制度設計的「系統動力」等環扣鑲嵌的歸因事由,這也導致許多父母在其育兒過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更因為缺乏有效的情緒管理和表達方式,致使面對諸多的挑戰時,父母們容易選擇像是動手毆打、用力搖晃身軀、獨留、未能正常餵食、生病時未陪同就醫等情境暴衝和情緒暴力來作為發洩的手段方式,就此而言,相與對應的配套措施,包括如何讓親職教育、情緒管理、育兒互動等認知行為得以內化、貫通,特別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新手父母或遲緩家庭,提供專業的支持指導,藉此確保每個孩子及其父母都能獲致照權和受照權的應有保障。冀此,在這裡需兼備有綜融性的考察思辨,這其中包括:(一)特重分析少子女化對於社會結構的影響,並透過公共政策鼓勵生育;(二)凸顯強調家庭支持系統的重要性,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助與理解;(三)應該提升親職教育素養,提供父母情緒管理和育兒技巧的培訓;以及(四)需要檢視現有制度對家庭運作的支持是否足夠,並強調社會責任分擔。
連帶地,包括從新生兒、嬰兒、幼兒抑或接軌於國小兒童的各項生活照顧工作,實有其短則不到6年和接近12年的另類長照實質意義,這使得家庭照顧積分制的建置、推動,乃是一項迫切的創新政策,也就是說,透過對於照顧需求及其質量並重的家庭運作動態評估,作為用以提供幼兒家庭相應資源與支持的給付基準,連帶地,享有包括津貼給付或方案服務等權利行使的同時,更是需要接受不同類別範疇、風險等級的照顧培力課程,藉此跳脫為人父母則強的道德性綁架,及其復歸於反映、學習、行為和應變的育兒教育素養知能。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發想直指出來的乃是:『要照顧小孩,父母須先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要幫助小孩,家長更須借力使力以讓自己擁有照顧的能力』,從而讓內在外在、家庭社會、父母國家、短中期等相關協力機制,有效協助減輕照顧的壓力和守護社會對於育兒的重視。
總之,嬰幼兒受虐事件的上升,實為一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家庭、社會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唯有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提升親職教育、加強社會支持系統、完善法律保障、強化育兒指導服務、推動家庭照顧積分制等,才能減少兒虐事件的發生,以為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如此一來,從預防性介入的事前防制對策到停損設置的事後防治措施、從得以申請到應以提供的育兒照顧指導、從6歲以下到全齡化兒童、從育兒照顧到家庭運作、從一主責的社政到多協力的跨域整合,這多少道出從兒童受虐、兒童保護到兒童發展,及其所關涉到一線之隔的變革工程,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家庭理應是溫暖的避風港,但令人痛心的是它可能成為幼小生命遭受傷害的場所,嬰幼兒受虐的現象是現今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
近年來雖然臺灣社會對於兒童保護的意識在提升,但嬰幼兒受虐事件仍時時存在,尤其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無自我保護能力更是受虐的對象,而施虐者往往是他們的照顧者。當家庭轉變為傷害場所,背後往往交織著複雜因素;如照顧者經濟壓力、情緒失控、婚姻失調、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新手父母缺乏足夠的知識與支持等都可能導致照顧者情緒不穩,進而對無力反抗的嬰幼兒施加暴力。
解析臺灣嬰幼兒受虐現象至關重要,基於對成因的分析,是否應該針對高風險家庭與照顧者提供更具體的支持與協助,從源頭減少虐待事件的發生。透過對受虐徵兆的認識,以及建立更完善的通報與處理機制,透過資訊的傳播提高社會對嬰幼兒保護議題的重視共同守護孩子。嬰幼兒是最脆弱的群體需要我們細心的呵護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