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01.出養修法防兒虐
02.網路成癮就醫增
03.三加幾年新五專
04.鐘點看護多貓膩
05.能源貧窮弱勢者
06.急性後期有照護
07.三月出生低萬名
08.受虐性嬰兒腦傷
09.戰時據點在超商
10.勞保改革看撥補
11.無礙環境北富銀
12.教師身心調適假
13.蘭技改辦多面向
14.言論自由大罷免
15.資源回收拾荒者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四月份的第二周(2025.04.1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出養修法防兒虐」、「網路成癮就醫增」、「三加幾年新五專」、「鐘點看護多貓膩」、「能源貧窮弱勢者」、「急性後期有照護」、「三月出生低萬名」、「受虐性嬰兒腦傷」、「戰時據點在超商」、「勞保改革看撥補」、「無礙環境北富銀」、「教師身心調適假」、「蘭技改辦多面向」、「言論自由大罷免」以及「資源回收拾荒者」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出養修法防兒虐」,針對發生於2023年的待出養童剴剴遭受保母虐死一事,主管機關衛福部社家署預告修正〈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許可及管理辦法〉的修正草案,明訂出養必要性改由地方政府評估,收出養媒合機構則是排除文教基金會,至於,收出養媒合機構應組成審查小組以評估收養人適任性,同時,依法可以調閱收養人犯罪和行政裁罰紀錄,再則,出養童至收養家庭試行生活的這段試養期間,收出養媒合機構應定期訪視,同時在業務報告中也明訂如何評估出養童適應情況,除此之外,從事收出養業務的一線社工每年須接受至少20小時的收出養服務在職訓練,相關的訓練內容包含至少6小時有關兒童發展、兒虐辨識及敏感度訓練內容,藉此強化對於辨識兒童可能遭受不當對待的敏感度,以此觀之,林林總總的各項停損善後措施,是有作為亡羊補牢之效,但是,各項關聯的運作謎團,依舊未解,畢竟,將文教基金會排除係有量身訂製之嫌,況且該出事的該機構已經被強制去文教化銜稱,如此一來,該機構是否續約以執行出養方案,便有其是否輕輕放下的考察針砭之處,連帶地,從私立回歸於公部門對於出養業務的接手評估,斷然漠視過往民間單位的用心付出及其應通盤檢視運作失靈之處,尤其是出事後打地鼠般的鋸箭式切割做法,更是難以窺見到對於捍衛兒童最佳利益所關乎到國家最終父母的職責角色擔當,更遑論從事收出養業務的一線社工,要如何有其人格特質、生命歷練、認知態度等內歸因,以及情緒支持、專業培力、內控機制等制度性歸因,及其薪資保健、工作價值、使命認同等環境系統歸因所環扣鑲嵌的整全多層思考,如此一來,回應唯一不變的乃是隨時都在改變的人群服務工作現場,那麼,攸關到『個體—制度—大環境』的命題意旨思索,這將會是超脫單一社工、特定機構而來的必要性議論,特別是如何預防修法之後科層組織運作惰性所帶來更多人命悲劇的官方統計數據;「網路成癮就醫增」,網路成癮症已被列入疾病治療項目,對此,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2012年的就醫人數為294人,2014年則是遽增有881人,至於,患者的年齡層分布係以13至15歲的男性青少年居多,顯現網路成癮對於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不過,若是依其全球網癮盛行率約3%來推估的話,臺灣社會約有高達70萬人是符合診斷條件,若以中國大陸的青少年網癮盛行率10%推估,則會約有8萬名的臺灣青少年需要接受治療,但是,換算後實際就醫者卻是僅約0.13%,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青少年患者並未接受過診斷和治療,此一積累、加惡和隨時都可能會暴衝的網癮病態未爆彈,已然成為時下一項重中之重的家庭運作難題,如此一來,該項青少年網路成癮圖像,實有必要針對性別、年齡層、成癮類型及其病態症狀和症候群,進行通盤的檢視、議論;「三加幾年新五專」,教育部力推的三加二新五專模式專班,即將在今年(2025年)八月開始的114學年度正式上路,但是,不僅參與專班的學校名單尚未公告,相關招生簡章也未出爐,其主要的癥結在於教育部、各個科技大學及其父母家長所持不同立場、立論的相互糾葛,畢竟,教育部規劃技高學生在高職學習3年後,就能免考統測保送到科大,在科大完成2年的課程,便可取得副學士學位和直接到業界服務以彌補基層技術的人力缺口,若是想要繼續升學的話,日後可以再讀二年便可取得學士學位,但是,多數的科大校方還是傾向以直接攻取學士學位為其計畫目標,因此,主張辦理直接綁定學生在科大就讀四年的『三加四』模式,而非是教育部所規畫或期待的『三加二加二』模式,更遑論於副學士的學位加值誘因不大,況且『三加二加二』模式要修超過150學分,這與『三加四』模式差了快30個學分,已經是相當於再修一個雙主修或乾脆進修碩士班,此一既勞民或傷財且費時與費工的『三加二加二』模式,自然是出現未戰先衰的怯弱狀態;「鐘點看護多貓膩」,由勞動部所推動類似鐘點看護移工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引來包括需求、供給、媒合、輸送及績效管理等多方詰問議論,美其名係為試辦性質的該項計畫,固然是有其回應於從過往至今長期照顧制度運作的失靈之處,但是,理應是要避免再次陷入挖東補西的便宜行事做法,以防淪為有如提油滅火於打地鼠般的窮忙生事,畢竟,此項試辦計畫本身已然糾結人、事、時、地、物和其他因素的深邃、複雜與多重意義,像是具有身心障礙證明或重大傷病資格等5大特定對象之『人』、陪伴照顧服務需求之『事』、臨短急照顧之『時』、到宅性質之『地』、職前和在職進修之『物』,及其須服務實績的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為其雇主之『平台』、全日24小時最高新台幣3,500元或加價費用之『收費標準』以及同工不同酬或係以外籍看護工為主的『衝擊影響』,就此而言,除了應回歸保險設計的運作機制外,該項側重於服務輸送技術性範疇的長照服務,如何臻至於有無與否的『可近性』、能否可以接觸得到的『可及性』、主管機關的『權責性』、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網絡協力合作的『整合性』、費用支付的『可負擔性』、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的『意願性』、樂於使用的『便利性』、多面向關懷的『全人性』以及典章制度的『永續性』等長照環境,這將會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工程,況且還存在諸如專業培力不足、職業價值不夠、薪資保障不優、社會認肯不到位等照顧人力資本端的結構性糾葛,如此一來,理當嚴肅看待長照變革作為某種國安危機的整體性社會事實;以及「能源貧窮弱勢者」,依據歐盟定義,能源支出占收入10%以上者係屬於所謂的能源貧窮,對此,一項鎖定非原住民社會經濟弱勢家庭為其調查對象的《台灣能源公平調查》,顯示:社經弱勢群體容易陷入結構性能源貧窮,至於,採用夏季電價時,受訪者中居於能源貧窮的比重會比非夏季更高,乃甚至高達超過一半比重的56.9%,此外,有84.24%受訪者知道二手、老舊大型家電比較耗能,但卻是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修理電器者也占超過3成比重的34.56%,另有6成以上(61.37%)的弱勢群體表達不願意支付更多電價的態度,至於,有22.27%知道有能源補助,卻是不願意進行更換,其主因仍然是無法負擔自費的經濟因素,顯然,從尋常的生活貧窮到特定季節更為貧困的加惡情形,應有必要啟動對於社會經濟弱勢者家戶的收入、租金、能源等支出項目,進行總體分析以作為政府與社會機構介入支持的實證基礎資料。
其次,「急性後期有照護」,長照3.0預計明年(2026年)正式上路,共計七項的規劃重點,包括有:(一)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從原來僅限縮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或50歲以上失智者等的服務對象,擴大至不分年齡都可使用,(二)輔導部分地區醫院轉型承接PAC,或讓患者到物理治療所,以作為住院跟返家間的中介機構,藉此讓患者立即獲得服務,(三)推動住院照顧讓家屬探病不陪病,看護費用則由政府跟民眾共同分擔,(四)研擬較長天數的有薪家庭照顧假,(五)針對住宿型機構住民補助每人每年最高新台幣12萬元將提升到最高18萬元補助,(六)創造10分鐘照顧圈來讓民眾可以在10分鐘的車程內找到所需的長照資源,並且開放聘僱外籍看護家庭使用社區照顧服務,(七)規劃智慧科技輔具租賃制度,並推動一定年齡以上疾病者,得享有一生一次免費預立醫療照顧諮商等擘劃構思,只是,上述偏向於工具範疇的各項技術性操弄,終究需復歸於人本照權為本位的規範性思索,如此一來,諸如權益責任對等的『長期照顧保險化』、多元照顧分工的『長期照顧夥伴化』、照顧文化被扭曲的『長期照顧素養化』,以及結構限制變革的『長期照顧人權化』等長照四大命題的基本提問,若果依舊未解的話,那麼,長照的運作困境,當只會更形嚴峻、險惡,更遑論於接踵而至相繼退休的戰後嬰兒潮人口結構及其所可能會帶來超過20年之久的長照需求影響,如此一來,『照顧社會』的願景與怨景,就不僅止於一字之差,而是有其一線之隔的重大衝擊影響;「三月出生低萬名」,今年(2025年)3月臺灣的出生人口數為9,388,跌破1萬名的界線,全年度低於13萬人,恐成為難以停損的殘酷事實,尤有甚者,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總人口到2070年之際恐減至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這顯示少子女化的嚴重性,已經是從遠在天邊的黑天鵝轉身為迫在眉睫的灰犀牛,進而出現從此時當下到綿延不斷的滾動影響,如此一來,單一部會衛福部所成立的少子化辦公室,實有必要升級至行政院抑或跨院層級的國家安全發展委員會位階,藉此思謀通盤、總體、整全和多層的因應對策;「受虐性嬰兒腦傷」,近5年國內涉及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利保障法〉第53、54條及兒少疏忽、不當對待等件事的兒保通報案量出現逐年增加趨勢,像是從2020年的82,713件、2021年的79,328件、2022年的83,101件、2023年的103,035件以及2024年的118,849件,這其中重大兒虐致死或重傷案件則是計有134件,也就是說,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係因為不當對待而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這其中,有近50%的63件係為受虐性腦傷,並且25%(16件)的受虐性腦傷兒童經治療後仍不治死亡、75%(47件)則是會有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像是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有癲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等,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特別是有高達50%以上的兒虐受害者視力喪失,呈部分或完全失明,超過20%的受害者無法自主進食,需仰賴餵食管以維持營養,至於,就嚴重受虐性腦傷兒童的年齡分布發現,90%為2歲以下,1歲以下案件更是占73%,1至2歲案件占19%、2至3歲案件占3%、3至4歲案件占5%,顯然,包括難以照顧新生嬰兒的『個人動力』、心智成熟的『父母動力%、『運作功能』的家庭動力及其科技辦案的『系統動力』,也讓從通報進案、確定成案及其後續處遇的兒童受虐情事,不再是隱而未現且視為當然的一項兒保黑數,連帶地,從育兒指導、共親職角色、經濟扶助、脆弱家庭等事前防制措施,到早療團家、腦傷復健、夫妻諮商、關係修復、家庭重建、復元回歸等事後防治作為,道出了父母一時的情緒經常會是孩子一輩子的傷痛,如此一來,如何依其〈家庭教育法〉來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相關依法辦理服務,這也點明出來為人父母者經常是要用加快速度的親職教育,來追趕已然落後的孩子身心成長進度及其應該要有的親職教育素養;「戰時據點在超商」,根據報導傳聞政府正積極規劃將以全台遍布的便利商店,來作為兩岸交戰時的應變據點,民眾可以就近前往住家附近的超商店家,領取配給的口糧與醫療用品,固然,主要著眼的是透過超商業者自己的物流系統以領取配給品與醫療物資,同時,民眾還可以在店鋪櫥窗看到政府傳真張貼的訊息,抑或使用店內設置的緊急無線熱點發送訊息,但是,此一備戰韌性的構思發想,如何面對啟動戰事之後的全臺灣社會癱瘓之虞,這才是公民社會是否自知自明的考察真義;以及「勞保改革看撥補」,以2025年所公布精算報告的推估來看,若是要維持勞保基金30年不破產,同時也不啟動年金改革並且全部靠政府撥補的話,政府得每年撥補新台幣4,955億元至5,189億元,才能讓勞保30年不破產,若要維持50年不破產,則是要撥補5,493億元至5,733億元,而且撥補金額還要維持年增率2%,顯然,糾結於勞保實收費率、勞保基金率、年金給付率、政府撥補年增率及其負債平衡費率等交織因素,除了訴諸於多繳、少領、延後退外及政府撥補等多元作法,要如何推動有效的年改方案,才是道為本的癥結所在。
最後,「無礙環境北富銀」,處於當今的臺灣社會,金融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已然是一項重要的變遷議題,尤其是對於高齡長者及身心障礙者來說,更有其如何促進有效社會參與的基本提問,對此,台北富邦銀行透過包括樂齡專櫃、相關輔具、溝通無礙業務圖卡、手語翻譯服務、聽打服務、金融常用易讀手冊、視障友善簽名板等一系列友善服務的用心設計,以提升弱勢族群的金融服務體驗,更在企業社會責任(CSR)、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以及生態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ESG+)中,展現高度的關懷、支持,然而,如何從貼近服務到預防措施並且導入互為主體的社會性溝通,以及將個別性行善回歸於典章制度層面的制度性善行,實乃是臺灣社會據以落實老權、障權、人權的具體文明化表徵;「教師身心調適假」,這幾年來,教師的教學現場和課後工作等職場壓力大增,除了108課綱實施之後所帶來像是課程設計或學生輔導的繁重業務外,頻繁發生的校園事件,致使教師必須投入額外心力應對,這多少也衍生出來教師的身心負荷問題,對此,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應儘速研修〈教師請假規則〉,要求比照規劃中的公務員,以同步增設所謂的身心調適假,以讓教育現場得以穩定發展,顯然,從應然的規範性需求到實然的差異性表述之身心調適、從勞動權益到福利促進之不同概念、從義務教育到各級學制之教師身分、從體制內到民間單位之教師屬性,以迄於從身心調適假到其他配套措施,直指該項身心調適假的建置工程,宜有簡單議題但卻是現象複雜化的擴大性必要思索;「蘭技改辦多面向」,擁有超過8公頃校園、17棟建物和8萬多坪建物樓地板總面積的蘭陽技術學院申請改辦,這也是臺灣教育界依據〈私立學校法〉申請改辦為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的首例,這部分自當是有其動見觀瞻之效,連帶而來的是諸如從大專校院轉型為專屬社福園區、從園區屬性定位到業務功能運作、從單純的社福布建到擴及全方位機能使用、從標地人口對象到全宜蘭需求評估、從公私協力模式到跨局處機關整合、從社福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水平對接、從限定公益範疇到全資源共享、從不動產到剩餘財產的財產清理、從一次到位到分階分段的因應對策、從建物翻修重建到設備設施修繕的重新規劃、從金流人流到物流資訊流的整體盤點、從頭城鎮到宜蘭全縣的整體布建、從宜蘭縣翻轉到全國性創新、從校地規模到使用規劃、從舊有相關科系到蛻變創新服務、從具體事業體到社會關懷服務、從職訓檢定本業到政府標案轉型、從內部資源外部化到外部資源內部化、從供需媒合到服務輸送的可及可近、從使用效率到營運資金等命題思索,更加凸顯改辦工程之浩大、複雜與深邃,而非只是限縮於社區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身障服務中心、0-2歲托育中心、社區大學、老人養護中心、社會住宅、共融聚落、證照職訓場地、營隊活動、訓練課程、器材倉庫、運動空間、復健中心等等『物盡其用』的狹隘性思考,而是要就改辦一事所涉及到法規依據、財產歸屬、財務基礎、社會需求、人力資源、地方參與、地緣考量、官方期待、優勢限制、可行願景,以進行第三方的專業性評估;「言論自由大罷免」,針對蓄勢待發且風起雲湧的大罷免運動,教育部長認為,這乃是學生的言論自由、公民活動、非政黨活動,應該要給予尊重,此番言論自然引來諸多的議論,誠然,在校園裡談及關於大罷免同意與否的個人意見,本該是一項捍衛言論自由的基本價值,但是,言論自由的個人舉止及其所涉及到的黨政軍退出家園、學校教育中立角色、學生獨立思辨能力以及和而不同的尊重精神等基本命題,是否相對成熟於可以履行該項的公民政治權利行使,畢竟,關乎到大罷免的連署、設站和推動背後固然是有其政黨與政治人之『人』、朝野對峙之『事』、國是如麻之『時』、遍地開花之『地』、動員劇碼之『物』及其低端公民素養之『因』等環扣糾葛,但是,意指的更是要有不分政黨之標準一致、認賭服輸的政治選舉和責任監督的公民政治等公民社會鵠的,這方面足以投射當代臺灣代議政治的極為怯弱之處,更遑論於新生世代的學生身分價值,是否有其與時俱進所應有的文明涵養;以及「資源回收拾荒者」,臺灣一年的資源回收總量約684萬噸,近1成是由拾荒者處理的,這其中不少拾荒者係為家庭經濟主力,對此,民團統計有三分之一拾荒者要負擔家計,每月靠拾荒收入及社福補貼勉強湊足上萬元,這使得相與關聯的拾荒圖像,實有其從提供個資以被官方列冊的7,283人到民團粗估的5萬名、從僅有2,370人參與資收關懷計畫到民團推估有近4成是老人長者、有7成是女性以及有2成多是獨居等拾荒者人身境遇描述,連帶地,各個地方縣市不足的清潔隊人力,也讓拾荒者成為臺灣資源回收體系的重要支柱,但是,一方面回收的價格下跌、遇惡劣天候、因工作受傷、社會不友善、遇交通意外,再加上回收基金補貼上游廠商等結構性因素,致使拾荒者的回收所得慘澹和生活困境更顯拮据,況且還有公共回收處理空間不足,所產生被檢舉取締罰款之虞。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待出養童遭保母虐死的案例中,社工的角色至關重要。首先,社工需要優化對寄養家庭的評估與管理,以確保寄養童的安全;其次,社工應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減少情感上的孤立感。此外,社工還應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建立有效的通報機制,以便及早發現並阻止潛在的虐待情況,從而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然而,社工在這一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資源不足是主要挑戰,許多社工人手短缺,無法提供充足的支持與監督;其次,社工常常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難以在保護兒童與尊重家庭隱私之間找到平衡。此外,處理虐待案件時,社工需面對孩子的痛苦與創傷,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最後,社會對社工的認知與支持不足,使得他們在推動政策改變時常常感到孤立無援。這些困境使得社工在保護兒童權益的道路上更加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