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蘭陽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蘭技)擁有超過8公頃的校園、17棟建物和8萬多坪的樓地板總面積,最近申請改辦為社會福利財團法人,這乃是臺灣教育界根據〈私立學校法〉進行的首例改辦,此一舉措不僅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更是反映當前高等教育體系的變革需求,特別是隨其社會福利需求的大幅增加,蘭技這所學院的改辦旨在將其資源轉向更廣泛的社會服務領域,據以滿足宜蘭縣及周邊地區的相關需求。

誠然,隨著高等教育的大肆擴張,許多學院和大學都面臨到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一方面,高教的擴張固然是可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可及性,藉此帶動和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另一方面,過度的高教擴張也導致教育質量下降,進而出現高教資源公私與城鄉的分配不均,蘭技的改辦正是期待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底下,走出一條不同的發展模式,藉此履行蘭技應該要有且可行、可為的社會責任,如此一來,相與對應的需求評估,像是宜蘭全縣對於老年人、身心障礙者及低收入家庭的迫切性服務需求,因此,將蘭技的資源轉向社會福利領域,以有效回應弱勢族群的迫切性需求,實為改辦後目標管理的當務之急;再則,蘭技的運作功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包括社會化和服務社會的責任,因此,蘭技的改辦當可被視為是正統教育機構面對社會挑戰時的一種自我調整策略,其目的旨在於更能貼近和深入服務社會,從而提升與昇華教育內涵的應有廣度、深度;連帶地,嫁接於改辦之後的蘭技,藉由過往職訓檢定考照的蘭技本業,以縮小學理知識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或脫節,來讓學生的技能和社會的需求有更好的對接。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點明出來:蘭技的改辦乃是教育工作和人群服務相與結合的一項創新策略,特別是蘭技試圖透過這次的改辦,以突破教育機構的傳統界限,藉此實現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

冀此,當蘭技的改辦兼具公眾、公益、共利和共好的一項社會實驗計畫,理應是要將蘭技拉高、擴及以作為全宜蘭一個社會資源中心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說,透過多元並進的戰略對策和戰術措施,進行全宜蘭縣公共資源配置的整合和優化,如此一來,包裹於學院已有的專業技術人才或專業設備設施之「優勢」(Strengths)、轉型過程中的管理挑戰或對於改辦的認知不足之「劣勢」(Weaknesses)、社會福利需求的增長或官方對於改變轉型的支持之「機會」(Opportunities),以及主客觀和時勢不確定的「威脅」(Threats),這使得相與延伸出來的命題思索,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像是:從大專校院轉型為專屬社福園區、從園區屬性定位到業務功能運作、從單純的社福布建到擴及全方位機能使用、從標地人口對象到全宜蘭需求評估、從公私協力模式到跨局處機關整合、從社福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水平對接、從限定公益範疇到全資源共享、從不動產到剩餘財產的財產清理、從一次到位到分階分段的因應對策、從建物翻修重建到設備設施修繕的重新規劃、從金流人流到物流資訊流的整體盤點、從頭城鎮到宜蘭全縣的整體布建、從宜蘭縣翻轉到全國性創新、從校地規模到使用規劃、從舊有相關科系到蛻變創新服務、從具體事業體到社會關懷服務、從職訓檢定本業到政府標案轉型、從內部資源外部化到外部資源內部化、從供需媒合到服務輸送的可及可近、從使用效率到營運資金等命題思索,更加凸顯改辦工程之浩大、複雜與深邃,而非只是限縮於社區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身障服務中心、0-2歲托育中心、社區大學、老人養護中心、社會住宅、共融聚落、證照職訓場地、營隊活動、訓練課程、器材倉庫、運動空間、復健中心等等『物盡其用』的狹隘性思考,而是要就改辦一事所涉及到法規依據、財產歸屬、財務基礎、社會需求、人力資源、地方參與、地緣考量、官方期待、優勢限制、可行願景,以進行第三方的專業性評估。

總之,蘭陽技術學院的改辦會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背後所投射出來的是高等教育體系轉型與社會需求變化的相互性呼應,不僅是對於當前高等教育挑戰的一種回應,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的一次重要性探索,就此而言,改辦過程當中,蘭技更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依據、社會需求、資源配置等,以制定相應的整體性布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從技術學院到社福園區的成功轉型,並在未來的發展中,為全宜蘭提供更有質感的人群服務工作。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