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臺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高齡老化挑戰,這也讓迎接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發展趨勢,不僅對於家庭結構會造成影響,也對於全社會的各個層面提出嚴峻的變革要求,對此,近期由勞動部推動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引發廣泛的討論,這項計畫是否能有效解決長期照顧制度的運作失靈,仍然存在著包括需求、供給、媒合、輸送及績效管理等多方的詰問、議論,究竟這些的存疑,係為一時情緒對決的突兀作為還是冰凍三尺的滾動性影響使然,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深究、探討。
基本上,美其名為試辦性質的該項計畫,固然是有其回應於從過往至今對於長期照顧制度運作失靈的救急補強之處,但是,無論是戰略層次的規範性思考或戰術範疇的工具性操作,理應要避免再次陷入挖東補西的便宜行事做法,藉此防範淪為有如提油滅火於打地鼠般的窮忙生事,畢竟,此項試辦計畫本身已然糾結人、事、時、地、物和其他因素的深邃、複雜與多重意義,像是具有身心障礙證明或重大傷病資格等5大特定對象之『人』、陪伴照顧服務需求之『事』、臨短急照顧之『時』、到宅性質之『地』、職前和在職進修之『物』,及其須服務實績的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為其雇主之『平台』、全日24小時最高新台幣3,500元或加價費用之『收費標準』以及同工不同酬或係以外籍看護工為主的『衝擊影響』。
冀此,除了應回歸保險設計的運作機制外,該項側重於服務輸送範疇的長期照顧工作,要如何臻至於有無與否的「可近性」、能否可以接觸得到的「可及性」、主管機關的「權責性」、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網絡協力合作的「整合性」、費用支付的「可負擔性」、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的「意願性」、樂於使用的「便利性」、多面向關懷的「全人性」以及典章制度的「永續性」等長照環境,這將會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工程,況且還存在諸如專業培力不足、職業價值不夠、薪資保障不優、社會認肯不到位等照顧人力資本端的結構性糾葛,如此一來,理當嚴肅看待長照變革作為某種國安危機的整體性社會事實。
遠地不說,正當全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每月提供身體照顧、非身體照顧失能患者高達有20多萬人的一線居家照顧服務員,卻同時也出現了中高齡的老化情形,進而加惡老老照護的長照困境內涵,尤有進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1至10月的資料顯示,提供居家服務的居服員人數為56,420人,這其中女性為47,116名(83.5%),男性有9,304名(16.5%),女性居家居服員人數約為男性五倍,至於,性別與年齡層的交叉分析,得出:女性居服員年齡係以35至64歲為主,總計有37,884名,占比為80.4%,相形之下的男性照服員則以25至54歲為主,共計有6,595名,占比為70.9%,以此觀之,看得到的是居服人員中高齡化、女性化、女性居服員跨齡化、男性居服員輕齡化,相與舖陳以成為當前的居服人力圖像景況及其所隱含性別不平等和過度外籍勞工依賴的結構性問題,至於,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於照顧服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此一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這也使得現行長期照顧制度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的質疑。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應進一步分析高齡人口分布與未來趨勢,同時預測不同地區的長照需求,以制定區域性照顧人力的資源分配策略。
連帶地,相與對應之經驗事實、歸因事由及其變革對策,便有必要進行通盤、整體和全面的綜融性思辨,這其中包括正視從事該項照顧服務工作所關乎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的職務分析廓清,至於,以中年失業勞工、婦女二度就業或經濟弱勢者為主的居服人力來源,這又何嘗不是道出對於長照社會教育的嚴重不足,特別是要如何翻轉年輕世代所關乎到態度行為的長照認知基模,這部分實有其必要推動長照工作的職業重建、職業探索、職業教育、職業技能、職業發展、職業認同、職業保障和職業價值等基礎工程建構。
總之,在長久的未來,人口數量難以逆勢回溫增長,這使得對於百年大計的長照願景藍圖,實有必要復歸於權益責任對等的「長期照顧保險化」、多元照顧分工的「長期照顧夥伴化」、照顧文化被扭曲的「長期照顧素養化」,以及結構限制變革的「長期照顧人權化」等四大命題的基本詰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對於勞動部推動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的政策出來時,有初步看過內容,看完的感想只覺得頭真痛,政策的內容真的是有符合多元陪伴照顧服務嗎,有種挖東牆補西牆,或是治標不治本,長期照顧服務執行以來出現的問題,似乎在這項政策也會浮現。
因家庭結構改變,父母的年代,家中會有人奉獻自己的時間在家庭,全職照顧家中失能的人,但隨著少子化,年輕人、中壯年人口皆須外出工作賺錢,難以全職在家中照顧,不然會突然失去家中經濟,造成更多的問題。
所以政府在長期照顧議題上,仍需探究、思考適合的解決方法。
我覺得這項政策的立意良善,可以理解想滿足「臨短急」照顧需求,制定相對應的服務收費加費機制、設立申請門檻,將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同時強化照顧人員的專業訓練,以確保服務品質。然而,這項計畫仍偏向治標不治本。
政府應正視並檢討居服人力老化及年輕人投入意願低落的問題,進一步改善並保障居服員的就業權益,同時改變社會對照護工作的認知。低薪、工時長、高勞動強度、高耗心力的工作環境,讓許多年輕人看不見前景,不願投身這份吃力不討好的職業。居服人力老化與流失,已對長照體系產生連鎖影響,政府仍需加大力度推動改善。
照顧,是看見人的心~~
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要解決什麼?
真的想解決嗎?
還是只是另一張急救章,
貼在龜裂已久的縫隙上,
讓人誤以為問題已經止血?
不同的議題 卻總是同樣的回應
一再輪迴 複製 貼上
淺層、無意義 製造更多的麻煩
卻從不願直視那最深層的核心
我們是否忘了
「人」才是最重要的
照顧
不是處理事情 不是填一張表單
交一份報告 完成一個KPI
是彎下身子 聽見一顆心的呼喚
是願意花時間、投注專業
去貼近一個人最真實的需要
不是「有人照顧」就好
不是「有專人照顧」就夠
而是 有「專業的人」在照顧
這句話,也回響在我心底:
我是那個專業的人嗎?
在陪伴沐風的孩子與家長的路上,
我是否
看見了他們的渴望、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孤單?
我是否
只是「在那裡」,還是「真的與他們同在」?
願我不只是工作人員、老師、指導者,
願我是那個願意走近的、傾聽的、等候的
願我是,那個真正用心照顧的專業之人
目前勞動部推動「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為了有效解決長期照顧的議題,原因是臺灣已經邁向超高齡社會在內政部統計112年6月底為止65歲以上人口418萬8,314人,占全國人口比率已達18.35%,其中男性占45.20%、女性占54.80%。
這歸因在於老人面臨需要長期照顧,以及照顧者通常老老顧,專人照顧(家庭人員必須派出一人照顧或是鐘點看護移工出現),那「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可能面臨的問題有需求、媒合、人力資源……等。
而勞動部設計長期照顧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權益的平衡、合作的模式、照顧文化的提升以及人權的保障。未來的長期照顧政策應該更加注重人力資源的素質培養、照顧服務的可及性以及整體制度的可持續性。這不僅是對於老年人的責任,也是對家庭上實質的幫助。
作者在本文總結中強調長期照顧「保險化、夥伴化、素養化、人權化」等4大命題,實為我國規劃長照願景發展藍圖的重要基本原則,錢與人的議題必須要同時解決。
錢:從本文提到的推動鐘點看護移工試辦計畫收費來看,全日24小時最高新台幣3,500元,社會普遍批評收費太高。但目前市場上台籍24小時居家看護每日收費約3,000元(案家要供餐),再考量外籍看護需要負擔的仲介費及各項行政規費,故收費標準尚在市場合理範圍內。我們可以理解案家希望本項服務能夠採取長照2.0的收費方式,由政府負擔大部分的費用(目前長照2.0居家服務民眾負擔比率為16%,低收入及中低收入為0%及5%),但多元陪伴照顧服務性質是屬於臨時或短期服務,如果民眾大量使用,且大部分費用由政府負擔,將會對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長照預算產生排擠效果。總之,老年失能人口不斷增加,政府各項預算不斷膨脹,錢從哪裡來?從永續發展長照服務觀點來看,長期照顧保險化才能解決長照資金來源的問題。
人:由誰來服務?由專業的人來服務?老年失能人口不斷增加,但新增的年輕勞動人口越來越少,未來長照服務勞動力勢必要依靠本土中高齡就業人口及外籍看護。這些在社會上處於相對弱勢的勞動人口,在服務過程中必須受到公平的對待與尊重,而長照人員也必須專業能力持續提升,以專業的服務爭取社會的認同與尊重,如此才能發展照顧與被照顧者的夥伴關係。
該項試辦政策,看似能快速緩解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實質上僅是暫時性的補救措施,並未真正觸及長期照顧產業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台灣的照顧體系長期以來面臨著專業人力不足、薪資待遇不佳、社會認同感低落等困境。現階段的照顧服務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多仍停留在制度形式的運作,要真正達到精準且有效的專業培力,仍有一段努力的空間。
從根本解決問題,應該從制度面著手,例如建立照顧服務員的分級分類制度,使市場的服務需求與人力供給能更加精準對接,提升服務輸送的效率與品質。同時,也必須強化國人對照顧工作的尊重與認同,提升其專業形象與職涯發展空間,讓照顧人力能安心投入、穩定留任。
若未能思考如何建構一個具備專業性與永續性的照顧制度,那麼我們永遠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應回到問題的核心去思考:長期照顧最終要解決的是什麼?是服務的可近性與可負擔性,是人力的專業性與穩定性,也是整體社會對「照顧」價值的重新定位與重視。唯有如此,長照體系才有機會走向真正的永續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