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社會,兒童的發展與權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對此,為了打造首座國家級專屬兒童的館所,中央於2021年8月核定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興建計畫,以提供兒童多元發展、創新學習體驗、親子互動、友善平權、參與共創的場域為目標,同時培養孩童面對未來的素養,成為改變社會的驅動力,據以標示遊戲探索的「For Children」、多元體驗的「With Children」,以及安全友善的「By Children」等三大運作方向;連帶地,因應慣常係從大人角度出發的博物館規劃設計和運作型態,該項臺灣首座的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便是要將兒童的相關需求放在規劃設計的核心位置,藉此彰顯有如〈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所標舉『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任意替我們做主決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之於回歸以兒童為本位的核心價值精神,從而彰顯兒童的視角乃是用以理解社會多元性的重要切入點;連帶地,以兒童為核心的設計理念,更是一項的典範轉移,強調從成人視角轉向兒童視角的必要性,藉此呼應對於成年、未成年人權力與權控關係的重新思考,如此一來,兒童未來館所的規劃就不僅是教育設施,更是一項社會實驗以為社會注入新動力。

誠然,導入以兒童的視聽、視角、視線和視野為主的規劃設計原則,如何據以落實以成為涵蓋可及、可近、親和、包容、互動、多元、差異、可接受性、願意使用性、跨代交流性、資源整合性及其權利義務相符性的運作模式,實有多項待解的命題旨趣,這其中從國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未滿12歲到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的未滿18歲,這部分更有其進行會通、整全、多層的分齡分殊考量,連帶所相與衍生的並提思考,像是有:從權控關係的友善思維轉換為同等地位的共融原則、從主流到多樣的文化認同感、從所有兒童到弱勢兒童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不幸兒童到特殊兒童的差別性存異、從菁英兒童到一般兒童的提供改變機會、從都會兒童到偏鄉兒童的區位人文落差、從城市的兒童未來館到當下的兒童生活天地的一以貫之、從物理環境的觀賞障礙到人文素養的創發發想,以迄於兒童未來館所要擔綱的起承轉合機制設計等。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指陳進行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規劃設計,應考慮到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對於不同兒童發展的影響,藉此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平等享有參與未來館的學習機會。

冀此,對於兒童未來館的整體性擘劃,就不僅止於降低展品高度、邀約兒童參加策展,抑或是有來自於特定兒童表意權等技為末的工具性範疇變革,而是該項隱含美學教育的認知基模、表述涵養、表達機會或表決權利,如何能夠具體而微地落實在生活世界裡代際之間的相對平權對待。總之,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實驗,不僅關乎到兒童的未來,更是攸關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透過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共融原則和多元學習環境,以為兒童創造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進而期待在未來館或生活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對於兒童的尊重和愛護,以讓這一群未來主人翁得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和真實,就此而言,國家兒童未來館也就不僅止是一項空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據以讓我們重新審視權社會與對下一代的責任,以及如何在教育、美學、人文素養等多方層面上共同努力,從而打造一個更公平、更友善、更具有啟發性的兒童未來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