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身處於當前的數位時代裡,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交媒體的普及,私密事件的曝光已然不再是一項稀有現象,最近,臺灣高等檢察署針對黃子佼及其創意私房事件展開嚴格的調查,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法律層面的討論,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其背後的社會結構與心理因素,據以反思自身和尋求解決之道。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要成為創意私房的基本會員必須先支付1,800元人民幣,入會後消費滿8,000元人民幣為進階3級,滿25,000元人民幣為4級,消費滿1,500萬元人民幣能看到更稀有的影片,但也僅有80個名額,也就是說,倘若每3個月沒有持續消費的話,就會被剔除資格,須有空缺才能遞補,顯然,需求創造供給之餘的供給衍生出更多的不當需求,甚而形塑出緊密相連的關係共同體,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考察議論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須累積超過新台幣6,631萬元的消費金額才能成為所謂的高級會員,從而對於這些上流社會的高端人士進行應有法律責任糾舉,而是背後所關乎供需之間媒合、輸送的一干人等,更有其直搗、破解此一私房性剝削產業鏈的基本思索;連帶地,復歸於人文社會大環境的關懷意旨,那麼,從該起事件中,我們不禁要去追問:道德尺度的拷問何在?社會的民俗規範何在?以及法律的底線又該如何界定?
至於,扣緊包括「黃子佼」的個體層次,一方面,黃子佼們所代表的高端群體,正是當前社會階層分化的縮影,這部分除卻個人的道德失序外,更投射出某種的社會結構失調,如此一來,隱藏於社會邊緣且難以被察覺的另類白領犯罪,這些的高級會員除了要面對司法懲處外,更有其心理健康的敲鐘示警,特別是當這類偏差、犯罪行為與其個體童年逆境、創傷經歷、深井效應產生緊密糾結,那麼,個體動力的心理破口,實有必要進行身心健康的復元、復歸;連帶地,瀰漫於該起性剝削事件所隱含人皆可誅的全民肅殺氛圍裡,理當不可逕自對於當事者的家人或家庭,進行無限上綱的道德綁架或情緒勒索,從而複製淪為代際創傷或社會污名的死蔭幽谷情結。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起事件的演變中,司法機關的角色至關重要,畢竟,案發至今所窺見到國家機器消極不作為的應對態度,亦有其行政主義怠忽職守之處,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社會正義,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變遷議題;連帶地,過度聚焦於錙財能力、壓力管理、心理偏頗、偷窺心態、犯罪動機等某種社會性集叢心理,這何嘗不是點明出來如何從黃子佼們以進一步擴及到一般社會大眾,藉此思索滿足內心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建設的生命課題,據以避免讓不當的個體行為受到內心深處的驅動,重蹈覆轍於情感失控和身心失衡的迴圈拉扯之中,特別如何強化民眾對於性剝削行為的認知基模和抵制能力,以及建立道德底線的重要性,來讓科技創造與人文素養得以相輔相成。
總之,該起黃子佼們的創意私房事件不僅是一起法律事件,更是社會、心理多重層面的反思,理應從根本上思考問題的本質,以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畢竟,在這個充滿挑弄、挑釁和挑戰的數位性犯罪時代,唯有通過法律、心理與社會的多方和合協力,以找出生理、心理、認知、靈性的衡平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從黃子佼的事件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供應鏈的效應,如果不是有這些需求者的存在,有這麼會有這些數位性犯罪的網站呢?
透過此事件我們也看得出來所以會有犯罪的人不一定是學歷低才有可能會犯罪,更多的有些事高知識份子,主要是以個人的道德觀念為主,而這些供應商也看準人的貪念,來達到他們收益,而這些犯罪行為也給這些未成年子女帶來傷害,理應從個人價值觀及道德觀,還有心理去做介入如何去遏制這個不正當的方式,必須有多方面來做協助,當然還有司法透過法律來打擊犯罪,希冀從防制犯罪機率到真正有效防治人們的內心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