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2026年縣市長選戰的逼近,人口成長已然成為了各個縣市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資料顯示,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等地面臨到嚴峻的少子女化挑戰,近五年來的新生兒數量出現持續下滑趨勢,相比之下的桃園市,在六都中仍然保持著最高的出生率,但是,即便是如此,2024年的新生兒數量仍然減少超過兩成。此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政府所推動的各項催化出生率措施,實有必要深入分析『願婚—能生—夠養』命題意旨的多重因素,這其中的優先工程便是針對少子女化乃是人口結構轉變的核心議題,因此,理應強化人口動態數據的蒐集與分析,特別是跨區域的遷移模式與生育率變化的因果關係,藉此進一步了解不同縣市的生育率差異,探討經濟發展、教育水平與文化價值觀等影響因素,以作為相關公共政策制定的預備基礎。
最新數據顯示:臺北市在經過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後,出現這3年以來的不斷回升,2022年出生人數為14,528人,2023年為16,027人,2024年更是達到17,122人,這些數字反映地方政府對於提升出生率的努力作為,然而,從根本上來看,少子女化問題並非是單一政策措施所能有效解決的,搶救低生育率危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長期的投入,畢竟,這當中糾結的是深邃、複雜、多重和漸次形成的認知觀念等時代氛圍,像是:從畏懼結婚到只婚不生、從晚婚難孕到人工孕產、從順孕利產到生養開銷、從人口遷移到居住成本,直指出來的是包括夫妻、政府、社會所相與糾葛的多方關係人等,思索婚生教養衛的切入觀點,已然是大異其趣,像是官方在意少子女化及其人口外流所造成各自縣市政府總人口蛻減,乃甚至於會影響到當地縣市政府的科層組織規模,至於,夫妻這一方的當事者則是務實看待因應結婚一事所啟動的各項滾動影響,這也讓婚生交易成本的諸多代價和不婚或不生的機會成本,相互拉扯從而造就了難以翻轉的少子女化客觀事實。
再則,環視於當前的主流社會所瀰漫一種歸去來兮不想婚生的慣性認知態度氛圍,這也讓林林總總的搶救少子女化對策,實有其必要進一步放大從生育新生兒的自然性增加到脫北潮的社會性遷出、從戶籍所在的單一縣市到就學或就業的跨轄生活共同圈、從地方縣市到全台區位、從特定世代到跨齡全社會、從個體家庭動力到制度系統動力,以迄於從生養得起的物質條件到安住其心的生存環境,而不至於讓兩岸緊張的「政治難民」、低薪勞動的「生計難民」、環境變遷的「氣候難民」、三明治世代的「照顧難民」、高教擴張的「學歷難民」等無法擺脫的諸多生存困境陰影,而成為壓倒生產大軍的最後一根稻草,況且還有『願婚』的意願問題、『能生』的能力問題以及『夠養』的結構性限制問題等相關命題思索。
總之,扣緊低迷生育率所衍生出來的是婚姻與生育的相互關聯、教育與生育的牽動影響、社會階層與生育意願的理性思考、心理健康與生育意願的牽絆因素,以及公共政策的反思回應等環扣糾葛,就此而言,關乎到生育這一件事的變異情形,這絕非只是單一、特定、片面或狹隘的行政管理主義,像是稅式減免、托育補助、彈性工作、托嬰設施、留職津貼等,所能夠一手托大和迎刃而解的,畢竟,年輕世代因為對於婚姻的畏懼而選擇不婚,或是因為經濟壓力而延遲生育,至於,面臨到高居不下的生活開支,更會影響到生育意願,進而顯現社會階層對於生育決策的深遠影響;連帶地,因應少子女化問題的政府公共政策至關重要,這部分除了生育津貼或是托育補助外,理應通盤考慮到家庭穩健運作的整體支持系統,像是托育服務、留停親餵、公共衛生、親職教育、性別平權、心理健康等配套措施,以此觀之,要如何擴大、深化對於友善家庭動力運行的各項社會性投資,這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少子女化已不可逆,再如何的催婚、催生個人認為都無法挽救低迷的生育率,且已成為國安危機,就長期照顧領域,現在中高齡大家見面也都知道這樣的照顧危機,彼此只能提醒,照顧好自己,不要被長照。
在面對少子女化的挑戰中,本文強調了生育率變化的多重影響因素,從政府政策、社會文化到家庭經濟等各方面的交織關係。文章指出,單一政策措施無法根本解決低生育率問題,必須綜合考慮各層面的因素,如婚姻觀念、育兒成本、社會階層等。此外,應對少子女化的措施不僅要針對生育補助或托育支持,還需關注整體家庭支持系統的建設,包括心理健康、性別平等與教育等方面。政府的努力應該是長期且全方位的,從而為年輕世代創造更加友善的生育環境,這不僅有助於提高生育率,也能促進整體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導師:王順民
學生:陳余慶
這幾年少子化的問題真的越來越嚴重,各級政府也都開始重視這個議題,想方設法提高生育率。不過,除了讓大家願意生、敢生,更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能力教養孩子。很多父母雖然選擇生孩子,但卻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或教養知識,導致後續衍生不少問題,像是家暴、虐童、甚至校園霸凌等等。
更讓人心疼的是,有些孩子在缺乏照顧與關愛的環境下長大,當人生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久而久之,不僅心理健康受影響,嚴重的還可能會失去對生命的希望。其實,孩子的到來本該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但如果缺乏適當的陪伴與教育,對孩子和家庭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所以,個人覺得除了政府推動生育補助、托育政策之外,親職教育也真的非常重要。希望能有更多單位一起來推廣這件事,幫助爸媽學會怎麼陪孩子長大,怎麼在生活中建立有愛、有信任的親子關係。讓每個家庭都能更有信心迎接新生命,也讓孩子們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