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今臺灣社會的行善舉措不僅是一種道德責任,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公布的2024年勸募統計資料顯示,依據〈公益勸募條例〉所核准的勸募活動共計有795件,與2023年的740件相比,微幅增加了7%,至於,當年度的公益實募金額達到新台幣78億6,193萬2,215元,相較2023年的54億8,281萬6,248元也增加了23億7,911萬5,967元,成長的增幅更是高達43.39%。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社會大眾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更是揭示行善作為背後的善行動力及其所潛在的諸多文化意義和變遷意涵。
上述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社福及社會慈善事業占比為42.85%,援外或國際人道救援占比為39.95%,教育文化則是僅占比4%,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花蓮0403大地震後的賑災募款達到新台幣16億元,占比為20.36%,顯示特定的不幸事件當能有效、迅速地激發民眾的行善熱情,進而引發集體、從眾的捐款行為,就此而言,一方面,在災難面前,面對生理安全的基本人類需求實有被放大且迫切滿足之必要,另一方面,這種「災難驅動型捐款」通常具有短期性效應,因此,要如何將這種即時反應轉化為長期的社會韌性建構,乃是一大挑戰,也就是說,建立一個持久的善行文化,胥有賴社會的信念、認知和典章制度的共同支持。
事實上,無論是公益勸募或民間私募的行善發展,還是存在著正、反的兩方聲音,支持的一方認為,公益勸募能夠有效地集中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特別是許多中、大型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在這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透過專業的運作和透明的財務管理,增強公眾對於行善的信任,相形之下的反對者,則是指出部分的勸募活動可能存在資金使用不當,抑或是透明度不足問題,導致民眾對公益事業的信任下降,畢竟,根據過往的調查,民眾還是表示擔心捐款的使用情況,這何嘗不是直指勸募捐輸的信任機制,隱含某種的制度運作缺失,特別是部分大型非營利組織可能因擁有較多資源與話語權,進而壟斷慈善勸募市場,藉此更進一步鞏固其優勢地位,從而忽略小型地方組織的公共資源需求,此外,感動行銷雖能迅速激發捐款熱情,但也可能使行善作為淪為某種短期的「情緒消費」,而非是深層的社會改革動力,這種變質的行善趨勢實有需要被重新檢視,藉以確保行善活動真正服務弱勢群體,而非成為商業化或表面化的操弄工具。
冀此,要如何提升勸募行徑的透明度和問責性,便成為用以推動善行文化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如何與時俱進於對包括行善意識、社會韌性、善行教育、認知理解、動機意念、行善類型、參與方式、勸募策略、稅式優惠、激勵誘因、管理系統、社會責任、依附連帶、需求評估、第三方審計、國家治理等等所攸關的『善行圖像』,以進行時代變遷的重構和新構,連帶地,從眾的行善舉措在展現公民社會的活力之餘,是否也顯現國家治理在資源分配上的某些侷限性,導致須藉由民間力量以補足公共服務的不足或公共政策的漏洞?
總之,善行文化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就此而言,要如何將此時當下的個別性行善轉化成為點滴捐資的制度性善行,此一善行認知基模的創造性轉化,實為提升行善文明化內涵的當務之急,連帶地,扣緊從須官方核准的公益勸募到對民間團體的自行捐款、從非對稱的綜合用途到專款專用的指定用途、從對人之特定對象到對事之特殊需求的用途差異、從金錢布施到實物媒合的資源轉換,及其包括勸募資訊、會計查核、團體責信、社會認肯等等技術行變革,那麼,一切皆以信任為其出發點的捐贈行善作為,又要如何讓大眾所奉獻、捐輸的社會性資源,得以達到所謂的最適配置模式,這也直指當代臺灣地區還是有其包括人治、金流、資訊傳播、責信機制和公民社會等多方的變革空間,據以讓個別的行善成為一種持久的善行文化,並塑造一個具有持續韌性的『善行社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灣人是善良的,看到文中關於2024年當年度的公益實募金額達到新台幣78億6,193萬2,215元,相較於2023年的54億8,281萬6,248元也增加了23億7,911萬5,967元。但在台灣公益勸募發展也存在著慈善組織大者恆大,掌握了資源的絕大數,小者只能爭食少許的相對資源,並不利於民間團體百花齊放活絡組織的發展。
,
雖然勸募金額在成長,不能忽視是公益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當勸募活動變多,資源可能會被分散,捐款人也會面臨選擇的困難。以往,大家可能只會捐款給幾個熟悉的大型公益團體,例如家扶基金會、紅十字會等,但現在許多新興公益組織也開始投入勸募,讓捐款人的選擇變得更加多元。然而,這樣的變化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小型公益組織因為知名度不夠,募款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而大型公益團體則可能因為規模龐大,行政管理成本增加,導致部分資金無法直接進入服務項目。因此,如何平衡不同類型的公益組織,確保每個團體都能獲得足夠的資源,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從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可見,2024年公益勸募活動的數量與募款金額,均較2023年顯著成長,其中募款金額更是增加了超過四成。這反映出在重大災難面前,人民總是願意伸出援手,也顯示出台灣社會的愛心與凝聚力的提升。
然而,這樣的行善熱情,是否真能轉化為長期穩定的公益力量,仍值得深思。近年來,「感動行銷」成為主流,雖能能在短時間內激發捐款熱潮,卻也可能讓公益變成一種情緒反應,忽略了制度的透明與責信機制。在工作場域中曾參與公益勸募計畫,當時覺得提報成果、填寫經費報告、照片存證等流程繁瑣不已。但現在回頭看,卻能慢慢理解:這些不是形式,而是維繫社會信任的關鍵。正因為每一筆經費都有清楚交代,捐款人才會願意繼續支持,讓善意得以延續。
此外,大型組織因資源豐富,容易被看見,小型在地組織的努力與需求則常被忽略。行善,應不只是感動當下,更需要長期透明的制度做後盾。讓每一筆資源都看得見、問得到、追得了,才能讓善意不被辜負。若善行能能從個別捐款、單次活動…逐漸累積成一套有制度的社會支持網絡,那麼行善不只是個人選擇,而能成為集體且持續的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