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山地原鄉嬰兒死亡率的統計資料,實有其進一步擴及到原民全社會及其原民人口圖像的必要性關照、論述。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2019年至2023年間,山地原鄉嬰兒的死亡率顯示出令人擔憂的上升趨勢,除了2022年外,死亡率均為全國的兩倍,範圍在7.8‰至11.5‰之間,此一數據不僅是對於公共衛生的挑戰,更是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涉及到文化、經濟、醫療及社會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就此而言,需要從根本上理解這一問題的成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畢竟,糾結於該項經驗數據的背後,是有需要復歸於嬰兒或母體之個人動力、原民之家庭動力、原民族群之團體動力及其人文區位之系統動力所環扣鑲嵌而來的原民文化、公衛水準、專責醫師、生活習慣、營養不良,發育不佳、隔代照顧、疫苗接種、健康風險意識等結構性限制使然,況且還有從原民以延展至新住民各族群嬰兒死因追溯的通盤性檢視。
事實上,山地原鄉的嬰兒死亡率上升,反映出來的乃是多重結構性限制,僅就今年(2025年)1月為止的各項指標顯示,原民全社會的人口圖貌,已然出現時代變遷的量質俱變型態,這其中包括:(一)不分平地山地的原住民人口數有612,669人,男性為295,926人、女性為316,743人;(二)出生至14歲的原民幼年人口數有120,868人,占原民總人口數的19.73%,其比重遠高於全臺幼年人口占總人口比(11.69%),這其中又男性原民的幼年人口為62,040人、女性原民的幼年人口為58,828人,此一年齡組的男女性別比105.46,頗符合人類社會男女性別的自然比例,就此而言,此一現象直指原住民社會的年輕化特徵,但同時也意味著在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三)65歲以上的原民老年人口為63,314人,占原民總人口數的10.33%,其比重遠低於全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19.35%),即使是加入55歲以上原民人口數為134,975人,占比也僅為22.03%,至於,65歲以上男性原民的老年人口為24,929人、女性原民的老年人口為38,385人,此一年齡組的男女性別比也是遠甚於全臺65歲以上的男女性別比;(四)平地原住民人口數有285,855人,男性為138,930人、女性為146,925人,以及山地原住民人口數有326,814人,男性為156,996人、女性為169,818人,均呈現女性多於男性的性別人口區位分布;(五)包括不分平地山地、平地、山地各於原民人數的縣市別分布差異,主要還是集中於新北市、臺中市、桃園市、高雄市等直轄市,顯現出來都會地區所隱含的是對於原民的生存機會、生活機能等運作利基,據以讓原民總人口呈現於山地鄉的166,072人(27.11%)、平地鄉的132,995人(21.71%)以及都會區的313,602人(51.19%),致使出現區域之間社會經濟地位上的原民社會階層不平等及其社會流動受限情事。
(六)全國各鄉鎮市區原住民戶數統計,這其中戶內人口具原住民身分者戶數為280,423戶、戶長具原住民身分者戶數為208,318戶;(七)全國原住民出生死亡人數統計,這其中出生為477人,平地有197人、山地有280人,以及死亡為335人,平地有154人、山地有181人,若以全年度計算的話,2023年出生人數為 6,602人,平地有 2,734人、山地有3,86 人;死亡人數為 4,989人,平地有2,323人、山地有2,666人;(八)原住民遷徙狀況人口數統計,遷入的平地為1,037人、山地為1,239人,以及遷出的平地為1,029人、山地為1,228人;(九) 2023 年原住民族平均壽命為73.25歲,這其中男性為68.73歲,女性為77.75歲,男、女性平均壽命差距為9.02歲,若與2022年相較,原住民族平均壽命減少0.40歲,男性減少0.48歲,女性減少0.30歲,與2013年比較,原住民族平均壽命則是增加 1.99歲,男性增加1.98歲,女性增加1.84歲,以此觀之,長期來看,原住民族全體、男性及女性平均壽命雖然是呈現遞增趨勢,但是,依舊遠低於全體國民的平均壽命歲數,僅以2023年原住民族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之差距,原住民族平均壽命較全體國民少6.98歲,男性少8.21歲,女性少 5.99歲,就身分別觀察,山地原住民較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少8.65歲,男性少9.98歲,女性少7.74歲;平地原住民較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少5.20歲,男性少6.37歲,女性少4.09歲;以及(十)山地原住民無論在全體、男性或女性之平均壽命皆低於平地原住民,也就是說,除了顯示原民全社會裡性別對於健康和壽命方面的衝擊影響外,平地、山地各自的環境因子及其公共資源配置落差,係為重要的干擾變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有關原民社會人口圖象一事,在大學時曾接觸民族誌及系譜學,在學校老師影響下針對父親家族(原民)進行粗略研究,想以個人家族史切入,討論原民平均壽命及相關成長環境之綜合影響。
原民平均壽命(73歲)遠低於台灣人民平均壽命(81歲),原民自55歲以上即為高齡者,惟原民55歲到65歲的原民高齡者區間,即占原民總人口數9.04%,這也同樣呈現在我的家庭,祖母(41年次)輩共有12人,活過70歲僅有1人,包含前者僅有3人活過60歲,更多人在50-60歲區間過世(也與整體數據相符);父親(59年次以下)輩共有16人,已有3人過世,過世的死因大宗為交通事故、過勞猝死及慢性疾病,這三者根本來自於經濟因素、就業情況、教育資源不均、家庭關係等多元議題交織而成。
無論是從經濟因素,曾祖父母家境貧窮導致祖父母輩、甚至是父輩多未受到國中以上教育就需投入職場養家(父輩共有10人如此),而若在學習階段學習較慢,更多選擇直接投入職場不繼續就學。較低學歷的就業選擇有限,在原鄉僅較能選擇高危險之建築工、夜班司機等,故而多人選擇去都市工作;求學階段想學習、有跟上步伐的孩子卻受困於教育資源不均,要改變僅有半工半讀遠至城市讀書(1個表姑1個表叔),姑姑從家附近的小學要到國中須開車半小時以上,到高中則至少2小時需住宿,在只有1台機車5個小孩的貧困家庭中,姨婆只能將姑姑寄養在都市朋友家生活,且由高中的姑姑自行養活自己。上一代經濟情況影響到下一代進入職場的時間,也影響升學的可行性。
祖父母輩因經濟奔波遠至他鄉,親職缺席的父輩童年下,對親密關係、健康家庭關係等理解較少,隔代教養、小小照顧是常態,父輩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速速投入下一個家庭,早婚(甚至未成年奉子成婚)卻未將家庭暴力、親職兒童的現象根本移除,更多是世代傳承,這是家庭關係因素,為了要養活老小,在不穩定工作下僅能多接工作維持經濟,高壓、超時、低薪的現況,若不依賴藥酒,也在過勞邊緣徘徊,這也是交通事故、工作中猝死或因不當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疾病發生。
原鄉的綜合困境不僅讓原民孩童困於原鄉,也讓原民在世代輪迴中掙扎著生存,就業、升學或經濟,解方現階段只有離開原鄉,而這又將創造下一個循環。原民大多知道,各式政黨對於原民政策的推動有限,且更多是選前口號,故甦部落跟尋找突破點,並不能僅靠政府,也同樣是我們這些受高等教育之倖存抽樣原民,終身該背負的責任義務。
追求國家進步,不能忽視原住民族等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偏鄉醫療困境、孕婦健康問題、嬰幼兒預防接種不足,都亟待解決,政府應更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強化偏鄉醫療體系,提供孕婦健康教育與支持,提升嬰幼兒預防接種率,醫療機構應提供文化敏感的醫療服務,與原住民族社區共同努力,唯有政府、醫療機構、原民社區共同努力,才能在保障文化特色的同時,提升原民健康品質,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讓每一個新生兒都能擁有更健康、更公平的成長機會。
原住民族之歷史與心得與延伸思考
關鍵字: 南島語系(Anstronesian或Malay-Polynesian)、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鄉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劃、原住民健康法、達悟族文化
透過老師文章了解山地原民嬰兒與長者死亡率在偏鄉地區仍然偏高。今年有幸上了堂原住民族權利促進運動及社會與健康的不均等課程,讓我學到許多新觀念與反思。透過黃筱晶老師的講解及影片介紹了解原住民族,理解了台灣原住民全屬南島語系(Anstronesian或Malay-Polynesian), 與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且均屬漢族的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不同。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島的主人。在公元一六二○年外來勢力尚未入侵之前,原住民是台灣島唯一的主人,公元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後,近四十年來,由於執政黨當局違背憲法精神的同化政策,再加上台灣原住民族的生計與生產方式被納入以市場作為取向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裡,而使得台灣原住民族的經濟社會體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每年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是經”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由”山胞”改為”原住民族”。長期台灣原住民族所遭遇的經濟剝削、社會歧視、政治壓迫、文化漠視、核廢料汙染、山地限縮、過分山地開採之亞泥案, 已經使得台灣原住民族瀕臨滅族的危機。衛福部在107至109年推動了”原鄉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劃”,包含三大目標與十項行動,以改善城市與城鄉間的健康照顧不均、提升照護服務覆蓋率與拉近原住民族與全國民眾平均壽命之差距。顯然地,由2019年到2023年一月的山地原鄉族民健康數據中得知未有改善,反之加劇弱勢族群中弱勢人口更趨於下降。衛福部於2023年6月21日公布了”原住民健康法”,希望通過六大重點改善健康差距。然而,城鄉醫療、健康概念、就醫觀念、長照輸送不均和各族文化對健康定義的差異仍需考量。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 2021年原住民族平均餘命相較於全國平均,有6.94歲的差距,為改善原住民與平地醫療照護不均等問題,行政院院會於2023年三讀通過「原住民族健康法」立法有三目的:為接軌國際、保障原權「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強調健康為原住民族基本人權之一。尊重原住民族意願與自主發展之精神,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健康規護政策, 促逸原住民族之健康是落實憲法原基法之二。消弭醫療照護不均等是蔡總統原住民族政策主張的目的之三。同時,原基法共六重點: (一) 專責辦理:中央主管機關應指定專責單位辦理原住民族健康事務。(二) 原民參與:應召開原住民族健康政策會保障具原住民身分委員比例。(三)研究調查: 定期調查與研究原住民族健康狀況與需求並建置原民健康資料庫。(四) 寬列預算: 主管機關要依原住民族健康調查與研究結果列預算。(五) 文化安全: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大專校院課程融入原住民族健康事務之文化安全課程教學。(六) 傳統醫藥: 中央主管機關應進行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知識研究推廣。總之,使用「原住民族健康法」的三目的與六重點,在行政組織上專辦理原住民族健康調查、研究、各族傳統醫療知識與學校教育應融入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然而,原住民部落的健康觀念是不同於主流社會的醫療標準,而是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文化的連結。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而是整體生活的和諧與滿足,包括:家庭與社群連結是指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工作、聊天,並擁有笑的能力,就是健康。在部落族人共同採集、狩獵,彼此分享食物,不私藏,展現互助精神,就是健康部落。在人際關懷上,彼此關心、被關心,擁有支持與陪伴,就是健康。遵守部落禁忌,透過族語與傳統儀式獲得心靈療癒,特別是長者,這是健康的重要象徵亦是尊重文化與心靈上之慰藉。許多族群認為身體機能正常就是能行動、能進食、能參與部落活動,就是健康,無病無痛認知是指呼吸順暢,身體無疼痛,就是健康。這樣的健康觀念,展現身、心、靈與社群的平衡,比起單純的醫療指標或數據,不僅是個人狀態,更是一種與環境、文化共生的生命態,更強調在地生活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少數原住民族例如雅美族(達悟族)文化,認為人患病是遭惡靈附身,患病者被視為不祥之人,會為周遭帶來厄運,許多慢性病與重症長者就無法取得完善醫療照顧。雖然會認為是雅美族的文化、疾病觀念與禁忌,但想想疫情期間,為家人、為親戚、為朋友與為社區,而自我隔離時的精神,不難想到達悟族長輩之自我隔離是為家人好的觀念。以此觀之,原住民族應建立一套尊重文化的醫療照護模式,以確保患者能夠獲得適當的醫療與社會支持。例如建立文化敏感的醫療團隊,培訓醫療人員,讓醫護人員了解各族的文化、疾病觀念與禁忌,避免觸犯文化禁忌或造成病人及家屬的不適,同時聘請熟悉部落文化與語言的工作人員,協助醫療團隊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增強醫療信任感。尊重各族信仰,允許患者在接受現代醫療時,同時進行傳統儀式,如淨化儀式或驅邪儀式,以減輕病人及家屬的焦慮並邀請部落長老或薩滿(巫醫)參與醫療決策,協助向患者與家屬解釋病情,減少對現代醫療的抗拒。在社區上,設立更多部落健康中心,提供在地化的醫療照護與健康教育,減少病患被社會孤立的情況,並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協助病患與家屬調適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並鼓勵社區參與支持病患,以減少社會隔離現象。在長期照護發展上,發展以部落為基礎的居家照護模式,讓慢性病或重病患者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照護,減少病患離開部落的不安,提供符合部落文化的臨終關懷方式,尊重其傳統喪葬習俗,並提供靈性關懷服務。這樣的照護模式能夠在尊重各族文化的同時,提升病患的醫療可近性,減少疾病帶來的社會排斥,進而促進部落健康與福祉。所以,原住民部落的獨特健康觀不只是身體無病,而是 與家人、族人、土地和文化的緊密連結。在原住民部落的概念中,健康是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
台灣原住民族的健康問題是多層次且複雜的,包含城鄉醫療資源差距、文化與健康觀念的差異、以及長期受到經濟與社會結構剝削的歷史背景。儘管政府推動了「原住民健康法」相關策略,試圖改善原住民族的健康不平等,但目前成效有限,甚至弱勢族群的處境仍在惡化。原住民族的健康概念強調身、心、靈與社群的融合,這與主流醫療體系的疾病治療取向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未來的政策應更注重文化敏感性,建立尊重原住民族文化的醫療照護模式,如培訓具文化理解力的醫療團隊、增加在地化健康中心、並結合傳統與現代醫療方式。同時,應深化社區參與,提供心理支持與長期照護,促進部落整體福祉。唯有在尊重文化多樣性與自主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縮小健康差距,實現原住民族的健康權益與生活幸福。
參考資料:
黃筱菁老師講義: 現任財團法人台灣跨文化健康照護學會秘書長
社工學分假日班 簡孟麗 心得之一 202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