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人口的數量與質地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不僅會影響產經結構,也是引領社會文化變遷的關鍵力量,對此,根據最新的戶籍登記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2月底為止,臺灣地區的戶數和人口數據,已經出現顯著變化,如此一來,相與對應的變化原因及其對於全社會的衝擊影響,抑或是各項具體的變革建議,均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首先,截至今年(2025年)的2月底為止,臺灣地區的戶數共計達到9,587,516戶,相較於去年(2024年)增加330,022戶,增幅為3.56%,這一增長情形反映出來的是都會城市化的張力進程,實比預想之中來得加快,尤其是新北市的戶數最多,業已達到1,735,140戶,占總戶數的18.10%,只不過,總體戶數增長的同時,每戶平均人口數的戶量卻是顯示下降趨勢,家戶的平均人數已經是從2.44人減少至2.35人,這一現象除了直接帶動家庭結構變化外,更可能關乎到來自於社會風俗、經濟壓力、生育意願等時代變遷意涵,連帶而來的是全臺人口總數也是呈現微幅下降趨向,人口總數為23,384,614人,與上一年相比的話,減少33,439人(-0.14%)和平均每天減少91.61人,這顯示出來臺灣人口結構正悄然在進行人口體質的調整改變。

其次,扣緊性別比例與人口結構的考察意旨,2025年2月底的數據顯示,男性人口為11,515,767人,女性人口為11,868,847人,性別比例為97.03,性別比例的失衡情形,像是從最高順位連江縣的137.21、嘉義縣的107.20、雲林縣的105.79,到最低排序臺北市的89.19、嘉義市的91.99、新北市的94.37,其所招致未來的婚配困難、生育率降低或中長期衝擊影響,自當是不在話下,畢竟,來自於主流的婚育型態和高齡老化所交織拉扯的自然性增減,早已是讓『生不如死』的人口變遷,成為一項如常的社會景象,像是2025年2月的新生嬰兒的出生數為10,407人,相較於去年同月增加有744人而呈現回升趨勢,但是,死亡數卻是大幅增加至21,888人,這部份又以嘉義縣18.97‰的粗死亡率最高,多少是與嘉義縣當地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及其醫療資源不足有關,此一攸關到公衛、醫護、福利等公共政策的機制運作,是有必要復歸對於人文區位整體布建的通盤性考量。

再則,扣緊婚姻與離婚的考察意旨,根據數據顯示,2025年2月的結婚對數為8,221對,離婚/終止結婚對數則為4,226對,粗結婚率為4.58‰、粗離婚率則為2.36‰,相關數據顯示婚姻的穩定性正逐漸下降,這其中又以花蓮縣的粗離婚率最高達到3.10‰,離婚的可能歸因除了有其價值觀的社會變遷外,是否與其個人動力、家庭動力、族群動力、區位動力或政經社文宗的外部系統動力有關,這部分頗值得加以進一步深究之。

至於,關於人口流動性的考察意旨,2025年2月的遷入人口數為122,992人,較上年的同月增加有45,190人(+58.08%),遷出人口數則為122,946人,較上年同月增加51,163人(+71.27%),淨遷入人口數為46人,但是,就個別縣市別而言,淨遷入的人口數最多為臺中市的2,640人,其次為桃園市的2,389人,再其次為新北市的2,217人,顯示出來諸如生存機會、生活機能和生命機運等等直轄市優勢利基的吸納效應,著實扮演重要的推拉作用,進而讓人口流動的活躍性及其縣市轄區之間的競合關係,出現夾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措施的城鄉資源階層深化現象。

此外,原住民人口的增長部分意旨,截至2025年2月底,原住民人口數為614,152人,較去年增加有21,701人,占全體總人口比率2.63%,這一增長顯示出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與保護,但更需要注意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保護,以及如何促進其與主流社會的多元文化共生相融;連帶而來的新住民人口及其背景屬性意涵,勢必會是未來對於人口結構、人口變遷與人口教育的關注所在。

最後,來自於年齡結構的相關挑戰意旨,這其中0至14歲人口數為2,733,872人,占總人口比率11.69%,65歲以上人口數為4,524,323人,占19.35%,顯然,隨其高齡少子女化問題的加劇,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應對相關的嚴峻挑戰,特別是要從根本上去思索如何提升國民的生活質量,才能有效應對幼齡化、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變遷運作壓力,但是,這何嘗不是凸顯應對人口結構的轉型劇變,相關的公共政策仍有其力有未逮之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