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交通安全始終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項重要課題,根據交通部最新公布的數據統計,去年(2024年)全國因酒後駕車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與受傷人數共計有9,243人,相較於前年(2023年)減少了1,091人,降幅達到10.6%,這一成就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也是近幾年以來傷亡人數首次突破萬人以下,然而,數據的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特別是某些地區的情況令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的數據統計顯露包括連江縣、金門縣、新北市、南投縣及台南市在內的5個地方縣市政府,酒駕肇事的死傷人數卻是不降反增,這當中又以連江縣的酒駕死傷人數更是驚人地增長有近3倍的266.7%(2024年11人,2023年3人),至於,同為離島的金門縣則是居次,年增36.4%(2024年45人,2023年33人),這樣的現象讓人不禁提供給我們一個反思機會,那就是:為何某些地區的政策執行與宣導效果如此不佳?是否在這些地方,酒後駕車的文化習性依舊還是根深蒂固且難以根除?特別是攸關到觀念價值、認知行為、地方文化、交通環境、執法資源等相關因素,這也凸顯了全國性政策在地方層面是存在著適應性不足議題,畢竟,酒後駕車的問題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法律範疇的司法懲戒問題,更是關乎到文化與教育等結構性運作難題,也就是說,隱藏在這些統計數字表象之下,需要的更是從根本上進行認知基模及其行為舉措的通盤性改變,以讓人們認識到酒後駕車的危害性,這不只是對於自己生命的漠視,更是對於別人生命的不負責任。

連帶地,除了對於交通安全教育的公民素養外,在某些縣市地區未能有效遏制酒後駕車的肇事增長,這是否也意味著現行政策還不夠周全以達到應有的抑制效果?抑或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於酒駕的懲罰力度?就此而言,依法行政的酒駕防制對策,還是有其回應於包括人口、文化、地理、產業、景觀等殊異區位條件環境的另行考量,如此一來,從工具範疇的各項技術性操弄,像是建置公開透明的數據平台、加強酒駕檢查的頻率與覆蓋範圍、推展社區參與的宣導活動、強化對酒駕行徑的法律懲罰、推動強制性代駕服務或提升大眾公共載具的交通便利性等,至於,還原回到基本的提問,便是:何以從絕對不能這麼做的事前防制對策,加惡而成為事後防治以必須要設置停損點的消極性作為?

總之,酒後駕車肇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的是涵蓋文化、教育、法律等多個層面,就此而言,未來的交安政策理當更為整全、多層,至少,從短期的嚴格取締到配搭法令增修、公衛政策、教育宣導、勞安檢查、酒駕取締等跨層級、跨局處、跨領域合作的中長期布建,實有要如何建立完整事前防制體系的相關提問,據以期使每位公民都能在「零酒駕」的目標管理當中安全自由行走,來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在每一次的出行中獲致具體的行動實踐。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