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01.菸害防制加味菸
02.安毒首超海洛因
03.聽覺處理有障礙
04.詐騙集團五百億
05.館長懸缺成常態
06.極端觀光灰犀牛
07.三大因素破六萬
08.慢箋釋出有貓膩
09.不孕補助新生兒
10.糖尿年齡兩極化
11.心靈成長三重點
12.裝病逃避不當兵
13.力推長照生活圈
14.增修民法親屬篇
15.司法少年補破網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二月份的第三周(2025.02.17)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菸害防制加味菸」、「安毒首超海洛因」、「聽覺處理有障礙」、「詐騙集團五百億」、「館長懸缺成常態」、「極端觀光灰犀牛」、「三大因素破六萬」、「慢箋釋出有貓膩」、「不孕補助新生兒」、「糖尿年齡兩極化」、「心靈成長三重點」、「裝病逃避不當兵」、「力推長照生活圈」、「增修民法親屬篇」以及「司法少年補破網」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菸害防制加味菸」,早在於2023年1月12日所三讀通過的〈菸害防制法〉,行政院便已提出8大的草案修法重點,這其中包括禁止加味菸,然而,就在新法實施快要屆滿2周年之際,政府對於禁止加味菸政策仍然掛零,顯現出政策落實的困難性及其應有的執政魄力,誠然,從紙菸到電子菸、從加熱菸到加味菸、從水菸到加味加熱菸,乃甚至於加毒的另類加味菸,已然是就其菸品或毒品的紅海市場競爭裡,找到屬於自我定位及其產品促銷的區隔之處,特別是青少年使用加熱菸的盛行率乃是成人的2倍,再加上加味的加熱菸,吸引力恐將更形飆高,以此觀之,政府實有必要嚴肅看待關乎到年輕人的健康預防策略,特別是隨著各類型菸品的多樣化,鎖定以青少年族群為主的菸品市場推廣,更須理解菸品市場動態及其對於健康戕害的構造影響,否則,從個人到家庭、社會或代際之間的成本償付,當比想之中來得可怕且棘手,如此一來,從上游之不碰和不抽的加強網路媒體監控、到中游之少碰與少抽的販賣嚴懲重罰,以至於下游之戒癮治療的青少年健康保護策略,實有其整體布建的迫切和必要;「安毒首超海洛因」,一級毒品海洛因,長久以來都是醫院通報藥物濫用之冠,但是,去年(2024年)1至11月海洛因通報所占比已經從前年50.9%一口氣降至39.5%,相形之下的安非他命則是以42.6%占比居冠,超車海洛因成為首位,至於,可能的歸因事由一方面係與美沙冬等藥癮治療政策奏效,從而大幅降低對於海洛因的渴求,另一方面則是諸如毒品咖啡包、喪屍菸彈等新興毒品不斷問世,進而排擠到傳統毒品及其海洛因價格相對高昂之故,值得注意的是,安非他命該項國內藥物濫用最大宗的職業別以係以勞工階級為其大宗,這部分除了是與職業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提神有關外,另外的歸因則是部分物質濫用者,過去不在工業職種工作,但可能因為生活不順遂,意外接觸毒品後專注力無法維持,就只能轉向勞動或技術性工作之類的勞工階級,但是,無論如何,毒品排序的變動一事,還是攸關到如何有效抑止毒品的氾濫盛行,就此而言,包括強化心理健康支持、推動職業培訓與轉型、加強社會宣導與教育,以及藥癮治療政策評估等,都是鎖定成癮者戒治應該要有的各項因應對策,至於,根據2023年各機關通報濫用藥物個案首次用藥的年齡層分布,這其中19歲以下占比為21.6%,位居全年齡層排行的第3位,若依濫用藥物種類排名,19歲以下使用最多的毒品為愷他命,占比高達37.1%,第二、三名分別為(甲基)安非他命和卡西酮,乃甚至於就2023年學生藥物濫用通報的統計人數來看,相較於前一年上升超過兩成,這其中最多使用的毒品便是愷他命,無疑地,對青少年族群而言,愷他命的價格相對低廉,且使用方式容易上手不複雜,相較於要使用靜脈注射的海洛因,或是須有吸食器的安非他命,愷他命自然成為方便使用的首選,再加上青少族群歡喜嘗鮮、同儕壓力或所謂的派對毒品(Party Drugs),或是社群媒體買賣毒品,這也讓隨其愷他命用量逐漸增大,青少年也會進一步施用成癮性更高的毒品成成為健康危害的一大隱憂;「聽覺處理有障礙」,當使用耳機聽音樂或專心辦事,已然成為一種的日常行為之際,卻也因為推出降噪功能耳機,而讓長期配戴降噪耳機者出現所謂的『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簡稱APD),致使雖然是可以聽到生活周遭的聲音,但卻無法清楚分辨來源,而經常被人說是不專心聽或容易恍神之類的人際社交互動困擾,此一隱含降噪耳機係可防止高頻噪音傷害聽覺對耳朵長期的健康有益之正向功能,及其長期阻隔日常噪音也可能會讓大腦忘記如何篩選聲音之負向功能的過猶不及情事,要如何取得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自當也是一件科技性發明的變革課題;「詐騙集團五百億」,根據刑事局統計,前年(2023年)詐欺案共計有37,823件、財損新台幣為89.4億元,去年則是激增至122,850件、財損為502.5億元,這其中假投資43,015件、財損372.2億元最是嚴重,顯然,詐騙集團謀財害命且被害人數及其財損屢創新高的客觀事實,已然成新國安危機,特別是對照於反詐騙宣導的預防機制、科技應用的犯罪偵辦、數位素養的反詐教育,抑或加重刑責罰金的犯罪成本之類的束手無策且一籌莫展之際,更加凸顯貪婪恐慌的脆弱人性、跨部會整合的行政協調、國際合作的主權受限等結構性運作難題;以及「館長懸缺成常態」,今年臺灣南北三大美術館出現史無前例的同時只有代理館長而沒有館長補實的弔詭事情,顯然,從明確任期至難以無縫接軌的接班機制設計、從空降部隊到內部拔擢的文化性迷思、從規劃育才到制度晉才的人力資本斷層、從硬體設備到軟體人文的相對不足,以迄於夠格的專業素養之必要條件不盡然等同於適任的管理能力之充分要件,窺見到多少還是淺碟、立效之類的文化涵養,連帶地,相與關聯的治理問題也就不單單只是牽涉到單一館舍的機構運作,更是更攸關到整體文化政策的成效,此一如何能夠真正提升臺灣文化治理的專業性與持續性,將會是議題針砭之處。

其次,「極端觀光灰犀牛」,每年一次的臺灣燈會總是湧進大量塞爆的車潮和人潮,這對於地窄人稠的臺灣社會來說,該項『極端觀光潮』早已成為一項見怪不怪但卻又是趨之若鶩的應景行徑,背後所糾結的賞燈心情、交通安全、社會成本及其應有的生活品質和文化薪傳,這恐怕也會是一場迫在眉睫的觀光災難,換言之,不安、偏安、苟安的匱乏心態,終究是讓節日慶典的各種通過性儀式,多的是化永恆為剎那的從眾行為,而非是將節慶文化內化成為一項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特別是從行政主義出發的績效管理及其所要被凸顯的斐然政績,像是最近5年以來主辦台灣燈會的各個縣市政府,燈節期間的觀光人潮都是以千萬人次算計,像是2020年臺中市鼠年燈會之『璀璨台中.曙光再旺』共計有1,182萬人次、2021年新竹市牛年燈會因疫情停辦、2022年高雄市虎年燈會之『聚光台灣.高雄發光』共有1,155萬人次、2023年臺北市兔年燈會之『光源台北』共計1,235萬人次,以及2024年台南市龍年燈會之『榮耀台南、光彩台灣』共計1,520萬7539人次,每年賞燈的大批人潮皆是呈現俱增趨勢,以此觀之,就有如『極端氣候』般的『極端觀光』,相較於空間密度及其車流人潮密度而來的瞬間負荷量,這對於城市管控能力來說,已然是一種生活性干擾的有效治理考驗,不同的是,極端氣候的氣候難民是人類逆天作為的咎由自取,至於,該項極端觀光則是不應該因為官方墨守成規以至於成為賞燈難民,更遑論於科技燈節的龐大物件以及接踵而來的善後處理,直指出來該項已經是確定環境的決策斷行,是不應僅淪為一次、短期、瞬間、衝量的表面功夫,顯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權責機關,是沒有落實應有的效益評估及其改善對策的積極策進作為,甚或成為一場歡樂一場夢般的相互競足;「三大因素破六萬」,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去年(2024年)1月至12月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6,450元、年增2.77%,年增幅創下近25年以來的新高,至於,包含獎金及加班費的總薪資更是一舉突破6萬元,達到6萬984元,同樣也是創下歷史新高,4.39%的年增率則是創下14年以來的最高點,顯然,在基本工資調整、廠商加薪以及工時增加等三大因素的交互影響之下,使得薪資增幅遠高於已經是超過2%的全年通貨膨漲,只不過,從名目薪資到實質收入的消費購買力、從整體行業到特定行業的受僱員工、從上班一族到非典就業的保障制度、從扣繳憑單報稅到地下經濟逃稅的隱藏性收入、從平均數到中位數的薪資實況、從整體水準到薪資級距的分布樣態、從薪資調漲到物價上漲的入不敷出、從高薪族群到低薪族群的相對剝奪、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的貧富階層深化、從炫耀式消費到精緻性貧窮的兩相對照,以迄於從個人移轉到社會移轉的社會不均,直指出來的乃是映照於時間賺錢的體力資本、知識賺錢的專業資本及其人脈賺錢的社會資本,這也讓該項經常性薪資的統計數據,僅僅只是淪為聊備一格的例行性作業,欠缺對於數字背後多重社會問題與結構性挑戰的批判性反思,更遑論於2024年的平均加班費及其年增幅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此一來自於超時加班、獎金而來的墊高總薪資,似乎也顯現出來低薪就業、薄利勞動的現實景象,況且還有過度工作與勞動社會之間的身心失衡;「慢箋釋出有貓膩」,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第3季全國醫療院所慢性處方箋的釋出率為42.05%,相較十年前2014年同期的31.3%,成長僅約1成,即使是健保署大力宣導鼓勵醫療院所釋出處方箋,來讓慢箋釋出率得以提升,藉此有更多民眾可以就近在社區藥局調劑和接受應有的衛教把關,但是,慢性處方箋調劑已然成為醫院和社區藥局的兵家必爭之地,至於,相與關聯的貓膩之處包括有資訊不對稱致使民眾並不完然清楚社區藥局有提供領藥服務,再則,假如病人到藥局領藥的話,藥錢是藥局賺,若是出現開藥不符規範而遭健保核刪,責任仍算在原開立的醫院身上,其次,缺藥頻傳之際,再加上民眾對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藥品信心不足,此外,醫院領藥固然是考量到病患的方便性,但是,現行醫學中心的門診病患,卻是有高達3成都是拿慢箋,這似乎也意味著大醫院看了許多輕症患者,違反了分級醫療的運作精神,畢竟,這類穩定的病人理應是要下轉到基層醫療處理,但是,醫院逕自於諸如將處方箋留在醫院、增加調劑量、要求病患第三次調劑必須要回到醫院等『以藥養醫』的操作手法,這已然是一項公開祕密的不真事實,以此觀之,對於屆滿30年的健保機制運作而言,要如何迎接30而立的目標管理,至少,在分級醫療和醫藥分業的這個部分,還是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更遑論於依據健保署規定,病人是可以選擇到原開立連續處方箋的醫療院所或是任何一家健保特約藥局領藥,此一行使領權藥的迷亂情事,多少是因為醫藥分業的資訊不透明、崇尚醫院醫生的醫療專業、健保給付價格和藥品進貨成本的藥差價等,所糾結病患、醫院、藥局之『個體』,慢箋領藥之『制度』及其醫藥分業之『大環境』,而讓病患淪為次佳選擇的棋子,況且還有復歸於以疾病治療為主的全民健保忽略預防保健為先的基本提問;「不孕補助新生兒」,去年(2024年)龍寶寶僅134,856人,遠低於預期要有的龍年效應,每位女性平均僅生育0.9孩子,為此,政府擴大不孕症補助,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補助6萬元,妻年齡未滿40歲每胎最多可獲補助6次,40歲至44歲間的女性每胎最多補助3次,統計迄今共計協助超過21,514對夫妻,迎來24,653名新生兒,僅以2024年為例,便有超過8,164對夫妻順利生下9,034名試管寶寶,占當年度所有新生兒的6.7%,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作為權變措施的該項不孕補助,逐漸成為一種的生育常態之際,諸如中高齡或高齡、多胎妊娠等相關聯的風險課題,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接受補助夫妻當中,妻子年齡中位數為38歲,而申請第二胎或第三胎補助夫妻中,妻子年齡中位數為36歲,均已超出高齡產婦的可能風險門檻,就此而言,對於不孕補助方案的關注之處,理當是要連續、動態、階段、歷程、分齡、分類、分級和分流的思辨處遇,這其中包括有關乎到『婚』之於從早婚、晚婚、遲婚、不婚、離婚到再婚,關乎到『孕』之於從適孕、受孕、懷孕、難孕、不孕、健孕到代孕,關乎到『生』之於從早生、晚生、多生、少生、不生、難生,以及關乎到『產』之於從健產、母體、胎兒,及其從32.4歲第一胎的生產年齡到適婚當育、平均結婚年齡、適合結婚年齡、中高齡產婦等『孕—生—產—育』心智圖像,是要有併行於戰略與戰術的通盤檢討;以及「糖尿年齡兩極化」,國內糖尿病患者約為250萬人,這其中20至59歲糖尿病患者達83萬人,年齡低於2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人數也不少,換言之,糖尿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出現年齡分布兩極化態勢,連帶地,7成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肥胖問題,肥胖盛行率逐年升高而導致糖尿病年輕化,這也讓減重成為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癥結所在。

最後,「心靈成長三重點」,針對時下心靈成長課程的諸多亂象,像是心理操控與財務風險等,諮商心理師公會提出4點呼籲、4招辨識不當課程和4項注意須知,首先,在4點呼籲部分包括有提醒民眾應警覺以辨識不當心靈成長課程、肯定民眾關注心理健康且鼓勵尋求適當資源、強調諮商心理師之責任與專業倫理、應讓民眾有自我保護與申訴管道,其次,用以辨識不當課程的4招方法包括有課程內容與講師專業訓練未公開透明、違反個人自主意願揭露過去創傷經驗、製造偶像崇拜推銷拉人收取高額費用,以及宣稱具有療效或不當的身體接觸傷害,最後,相與對應的挑選心靈成長課程則有4項須知,分別是透明公開講師背景與訓練以確保專業性、尊重學員意願並能選擇參與或退出、不宣稱療效或使用類似專業證照之稱謂以免誤導學員,以及若民眾有長期心理困擾疾病或嚴重心理創傷應求助專業心理諮商或醫療機構,誠然,針對心靈成長作為某種救贖的終極關懷旨趣,背後潛藏的乃是需求創造供給及其供給衍生出來更多需求的誘因結構,就此而言,即使該項糾結人性、專業、倫理、資訊、合法、合規、誘因等復染因子的心靈成長意旨,但是,『是否過度理想化或盲目依賴』、『是否已經干擾到如常的生活作息』、『是否已經造成不合比例的身心付出』等基本提問,當可作為用以檢視心靈成長課程、活動的分寸拿捏所在,連帶地,無論是心理諮商或國家機器等作為守門把關者,如何與時俱進於各項心靈成長的可能迷亂情事及其因勢利導於心靈成長的效能提升,這也會是延伸而來的相關詰問;「裝病逃避不當兵」,某藝人涉嫌買假病歷以逃避兵役,遭到警方拘提到案,經內政部清查結果發現,至少還另外有80人,透過飢餓、吃藥、禁食等方式減重,或暴食增胖,裝扁平足、詐盲等手法,涉嫌意圖達到免疫標準的逃避兵役行為,顯然,對賭於不想當兵的脆弱人性,攸關到兵役制度及其從軍風險的大環境,皆有進行通盤性檢視之必要;「力推長照生活圈」,因應於臺灣地區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之林,中央主管機關衛福部積極布建包括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在內的長照3.0,特別是凸顯重點在於所謂『十分鐘生活圈』的服務亮點,以讓在地安老的高齡長者,得以能夠在10分鐘為限的車程內,獲得類似社區關懷據點、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抑或日照中心的日間照顧需求滿足,此外,將推動以8個家庭作為一個單位及其由政府補助1名專責照顧人力,再搭配2名家庭照顧者的類團體家屋試辦計畫,藉此減輕亞健康長者所牽動到背後家屬照顧負擔和外籍看護人力的不足問題,連帶地,強化以中風患者為對象的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以做到從出院到回家的無縫接軌整合性服務,同時,也要積極輔導地區醫院轉型為復健醫院或是與社區職能治療所合作,來讓病患出院前接受評估準備,返家後即可獲得所需的服務,最後,攸關到安寧善終部分,則是將放寬住院特定病人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給付,研擬一定年齡以上者,提供一生一次的免費諮商服務,如此鋪天蓋地的各項策進作為,終究是要回歸於過往從長照1.0到2.0的執行效益及其各項有待檢討事宜的基本提問,更遑論於蓄勢待發的該項長照3.0,究竟是否或者能夠務實地檢視當前包括長期照顧保險化之『金流』、長期照顧夥伴化之『物流』、長期照顧素養化之『人流』以及長期照顧人權化之『整合流』等結構性運作限制,畢竟,散見於涵蓋少老、中老、老老、耆老、人瑞、迎老、抗老、拒老、安老、備老、養老、適老、終老、健康、亞健康、衰弱、失能、失智、重病、末期、臨終、寧終、零照顧者、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專職照顧者、移民照顧者、喘息照顧者、外看照顧者、機構照顧者、畢業照顧者、在家老化、在地老化、機構老化、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團體家屋、機構養護、居照、日照、夜照、臨照、共照、喘照、互照、護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長照家庭、老障長照、障老長照、老老長照、障障長照、手足長照、創傷知情、長照暴力、長照悲歌、長照殺人、老命、老身、老伴、老本、老窩、老友、老趣、老去、銀光好居、銀髮族、橘世代、第三人生等所構築的長期照顧心智圖像,便可知曉該項長照布建工程之浩大、複雜、深邃、艱鉅,當比想像中來得棘手,遠地不說,10分鐘長照生活圈的長照3.0運作構思,一方面顯有忽略了東、西方各自社區聚落之於人文地產景或人事時地物的結構性落差,至於,最深感困擾的乃是『有人』來接送或照顧、『有專人』來接送或照顧以及『有專業的人』來接送或照顧的認知基模,致使便宜行事、挖東補西的績效量化覆蓋率,一直成為本末倒置的醜表功作為;「增修民法親屬篇」,行政院會擬拍板〈民法〉親屬編的修正草案,相關的增修內容包括有增訂未來夫妻5年內累計分居達3年以上,即可請求離婚的放寬離婚條件,此外,贍養費部分,除了刪除無過失限制外,並且新增離婚時就業能力已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得向他方請求贍養費,同時,新增贍養費請求權時效2年且養不活自己的人可減免,及其若是再婚或死亡不得請求前配偶贍養費的增訂贍養費,以及關於被撫養者順序部分,原本規定順序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直系血親尊親屬,考量到兩者間關係皆為緊密,有其同等重要性,合併為直系血親而未再進一步區分等,最後,為了強化夫妻財產揭露義務,明定請求剩餘財產分配時,得請求對方提出財產清冊及相關文件,顯然,如何避免將父母的喜怒哀樂,轉置成為孩子們的悲歡離合,這才是該起增修舉措的自我反思之處;以及「司法少年補破網」,近10年少年犯罪人口係以15歲至18歲為主,且以詐欺為其大宗,為了有效預防兒童及少年受到同儕、經濟、家庭等原因影響,導致犯罪誘惑而觸法,行政院重新擬訂架構及預防策略,改採跨體系、多機構、分級分工架構處理原則,建構完善的三級預防策略,並將持續強化與相關部會跨領域的橫向聯繫,並定期檢視各項指標及工作推動情形,顯然,從逆境兒少到司法少年、從少年動力到父母動力、從家庭動力到系統動力、從一主責到多協力、從事前的犯罪防制到事後的犯行防治、從數字績效的KPI到蛻變成長的KMI,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