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每年的民俗節慶活動中,臺灣燈會就如同一場華麗的盛宴,但卻又隱藏著在『極端氣候』與『極端觀光』之間的迷思與弔詭。

每當燈會來臨,車輛與人群就有如潮水般大量湧入,這一幕在地狹人稠的臺灣社會中,似乎早已成為習以為常的景象,這也讓『極端觀光潮』成為一項節慶的必然,然而,背後卻是潛藏著對於賞燈心情、交通安全、社會成本,乃甚至生活品質和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這樣的現象,甚至於會演變為一場迫在眉睫的觀光災難,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份不安、偏安和苟安的心態,何以會讓節日慶典的賞燈,瞬間淪為某種理盲濫情的從眾行為,而非是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某種燈節文化認知基模昇華。

尤有進者,來自於從行政主義出發的績效管理及其所要被凸顯的斐然政績,像是最近5年以來主辦台灣燈會的各個縣市政府,燈節期間的觀光人潮都是以千萬人次算計,像是2020年臺中市鼠年燈會之「璀璨台中.曙光再旺」共計有1,182萬人次、2021年新竹市牛年燈會因疫情停辦、2022年高雄市虎年燈會之「聚光台灣.高雄發光」共有1,155萬人次、2023年臺北市兔年燈會之「光源台北」共計1,235萬人次,以及2024年台南市龍年燈會之「榮耀台南、光彩台灣」共計1,520萬7539人次,每年賞燈的大批人潮皆是呈現俱增趨勢,以此觀之,就有如『極端氣候』般的『極端觀光』,相較於空間密度及其車流人潮密度而來的瞬間負荷量,這對於城市管控能力來說,已然是一種生活性干擾的有效治理考驗。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反映出來政府當局在規劃大型活動時,未曾充分考量城市容量與環境負荷,形成短期效益和長期影響的比例失衡,更遑論於燈會所被強調的人潮數據、經濟效益,從而忽略燈會背後的文化價值及其教化意義。

然而,不同的是,極端氣候的氣候難民是一種人類逆天作為的咎由自取,至於,該項極端觀光則是不應該因為官方的墨守成規,而讓賞燈民眾成為另類的賞燈難民,更遑論於科技燈節的龐大物件以及接踵而來的善後處理,直指出來該項已經是可以預見到預期性後果的決策斷行,像是對於環境所造成的負擔,況且還有大量人潮帶來的垃圾處理問題,更是暴露活動策劃中對於環境影響評估的嚴重不足,就此而言,臺灣燈會不應僅淪為一次、短期、瞬間、衝量的表面功夫,包括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權責機關,更是沒有確切落實應有的效益評估及其改善對策的積極性作為,甚或成為一場歡樂一場夢般的鏡花水月。總之,擺盪於『極端氣候』與『極端觀光』之間的迷思、弔詭,直指出來的是從公民素養、公民參與到公民社會所環扣鑲嵌的緊密關係,特別是從賞燈而來的人與燈及其背後文化底蘊的互為主體性之逕自切割,而讓臺灣燈會成為某種各取所需的形式意義,乃甚至於是某種「燈節政治」的變相極致演出。

總而言之,要如何找回文化活水之於主體性、互為主體性的變遷意涵及其多元策略應用,這也絕非只是侷限於集體性的盲從賞燈便可了得,遠地不說,如何從主辦縣市政府的另類社區工作出發,透過在地文化融入,來讓燈會成為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而非僅僅是成為用以吸引外來觀光客及其追求短期觀光效益的一種工具,以此觀之,唯有透過文化政策調整、文化內涵深化及文化發展策略,方能讓燈會真正成為全民共享的一場文化盛宴,而非是一種極端觀光所帶來的燈會災難負擔。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