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一○七年起推動「兒少未來教育發展帳戶」,希望協助低收入家庭兒少儲蓄脫貧,並培養理財觀念,但截至一一二年最新資料,已開戶人數為三萬一六○六人、未開戶人數為一萬八三一二人,等於近四成民眾沒有開戶。
學者分析,未開戶者多數表示沒錢可儲蓄、擔心儲蓄金不能自行使用,甚至擔心福利資格受影響。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與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靜玲,協助研究兒少教育發展帳戶成果,發現經濟狀況不穩定是許多家庭無法定存的主因,政府若要提升開戶率,應取消目前的「申請制」,改為「自動開戶」,減輕行政成本,另思考如何增加對弱勢家庭的誘因。
社區實踐協會社工馬明毅表示,兒少帳戶雖然有政府一比一投入經費支持,但必須長時間綁約,當有急難需求時無法提領,因此,對弱勢民眾而言,兒少帳戶是一項支出,而不是儲蓄。政策的立意良善,但未把弱勢家庭狀態納入考量,且帳戶經費運用受限,十八歲後帳戶結清,僅能用於高教經費或創業,使兒少生涯選項被侷限。
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在衛福部社工司長任內完成該制度推動,她表示,成立兒少照護的目的是鼓勵脫貧,「是希望協助弱勢儲蓄,非分攤風險」,低收入戶經濟風險高,但社會救助法已有相關因應方式及津貼,可用於幫助偶發的臨時狀況,不過,制度實施多年,隨社會變遷討論修正並無不可。
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說,兒少帳戶統計至一一二年底開戶人數近三點二萬人,開戶率超過六成,且逐年成長,該政策是希望能為低收及中收入兒少累積脫貧資本,帳戶資金多運用於就學、就業等人力投資之用,若有特殊因素也可申請自願退出,領回自存款及利息。
衛福部提醒,兒少教育發展帳戶的存款,不會影響家庭的福利資格,不會列入動產或收入計算,鼓勵符合資格者踴躍參加,透過儲蓄讓兒少能有翻轉貧窮的機會,也落實政府社會投資理念。(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2.08)
過去傳統社會的福利服務多以殘補式與實物供給的方式給予福利服務。然而,隨著環境的衝擊與勞動市場變遷下,政府為照顧經濟饋的國民,開始出現貧窮線的觀念與救助。同時,在民國九十三年開始引進自立與脫貧的概念,讓我國不謹放寬貧窮線,同時也增加中低收入國民的照顧,期許以積極周全的方式協助民眾改善生活達到真正的脫貧(鄭麗珍,2019)。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產生了「
家庭發展帳戶」的概念,其中以民國八十九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實施「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方案為首。
根據報導指出自107年開始衛服部推動「兒少未來教育發展帳戶」希望協助低收入家庭兒少儲蓄脫貧,但截至112年最新資料指出將近有四成民眾沒有開戶,在這樣的美意之下的方案為何普及率不高?其中問題在於長時效的投資與彈性率不高有關係。
作為社會工作者對於兒少發展帳戶參與率提出以建議:
1、 被動申請改為主動申請
過去發展帳戶為中低收入戶被動申請與參與,建議更改為主動申請模式,讓方案參與者主動參與方案提高參與率。
2、 短期時效回饋
過去的發展帳戶都為長時效的方案,中間僅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效果無法刺激參與者的持續性,因此建議可以加入短期回饋讓參與者能更貼近感受回饋增加池持續參與度。
3、 政府提撥比率提高
部分參與者會表示沒有過多的金額投入帳戶,因此建議修改投入比例與補助,讓參與者在不影響生活品質下,有更高的參與率參與方案活動。
【參考資料】
鄭麗珍(2019)107。年度強化脫離貧窮措施量能計畫〔研究報告〕。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