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一則看似僅與衛生行政相關的公共事務決策背後,卻是隱藏著更深層的思考論述。
話說,為了有效地促進生育並推動友善的生養環境,臺北市政府決定將聯合醫院的婦幼院區轉型為一所專職、專權、專用、專款、專人和專業的專責婦幼醫院,這所醫院將專注於婦幼健康,並計劃於2026年正式成立,此項舉措不僅旨在提升婦幼醫護服務的質量,更引發了對於『應然』與『實然』之間的思考,特別是如何將理想中的戰略思維轉化為具體的戰術設計?這不禁令人思考,成立專責婦幼醫院究竟是為了要解決那些人的那些問題?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決?以及又會衍生出那些新的挑戰?
例如,刺激生育與推動友善生養育環境的目標,涉及到的是不同主管機關的責任,這部分需要臺北市政府在各機關部門之間,進行有效的協調與整合,否則可能淪為單一功能的醫療設施,而無法實現更大的政策目標,至於,市面上早已有私立機構提供婦幼母嬰的一條龍服務,這使得臺北市立專責婦幼醫院的角色定位與功能運作,面臨到社會性投資與市場商品化之間的嚴肅挑戰,若政策未能明確定位該醫院的角色功能,可能會引發資源浪費或公私部門間的不必要衝突,就此而言,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針對中高齡婦女之「特定族群」、不孕症治療之「特殊需求」,以及平價產後護理之「特別項目」而來積極性差待遇,藉此提升婦幼醫療服務品質。
進一步來看,從專科院區到專責醫院,從婦幼醫療到公共衛生,從受孕懷胎到產後護理,乃至於托育服務,這一系列的服務鏈條中,絕不能忽視「婚—生—教—養—衛」與「樂業—安居」等內、外部環境的全面檢視,若政策僅聚焦於醫療層面,忽略了其他環節,如托育支持、職場友善政策等,將難以全面改善婦幼健康與生育環境,就此而言,較為務實的做法乃是有其必要重新檢視現有婦幼院區的組織結構,整合臺北市內公私協力的婦幼醫療資源,並思考新設專責婦幼醫院對全齡婦女健康促進及家庭兒童照護的創新定位。
此外,像是設置特別委員會彙整各局處的服務能力,以制定整體策略、監督執行進度和成效評估,至於,對於評估設置專責婦幼醫院所需的決策環境因素,更是至關重要,這其中包括有獨尊唯我於市立婦幼醫院的「確定環境」、公私並行於不同婦幼醫院體系的「風險環境」、敵我對立且優勝劣敗的「衝突—競爭環境」,以及尊重市場機制但也保有市立婦幼醫院履行社會責任的「不確定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考量成立專責婦幼醫院的決策過程,探索其中涉及的外部生態環境、內部醫護環境、風險理性評估、決策直覺情感模式,以及政治策略思維。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地方政府的施政勇氣,並期待在有效刺激生育與推動友善生養育環境的官方政策中,超越單一片面的行政思維,朝向提供孕前諮詢、遺傳診斷、產後調理、嬰兒照護、婦癌篩檢、心理健康、補助申請等綜合服務的更大施政格局努力,然而,究竟要如何得以有效整合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及專業流等全方位、多面向的醫護照顧資源,及其涉及到財務永續、資源需求和市場接受度等獨立評估,諸此龐大、複雜的變革工程,是否真能由單一地方政府一肩挑起該項的重責大任,這仍然是一項值得深思的發想問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婦幼醫院為北市政府專責醫院之深思
從1949年成立的省立台北婦產科醫院到1968年的合併,台北和新北市的女性在70-80年代普遍選擇婦幼醫院。區域性的婦幼醫院提供安全生產、新生兒指導和婦科診斷,尤其重要在未有健保且婦女看婦科較忌諱的年代。看完老師的文章後,臺北市政府應重新評估推動婦幼專責醫院的政策,尤其面對少子化和超高齡化浪潮衝擊下,這項決策在政策落實性、生育率增加及跨部會財政資源等因素下須深思熟慮。
首先,政策落地的可行性上,為確保臺北市專責婦幼醫院不會淪為行政主導的象徵性建設,而是能夠真正提供優質、便捷的婦幼醫療與生養支持,可以參考日本「生育支援中心」與北歐「家庭健康中心」的模式,並採取以下幾個策略。重要是明確婦幼醫院定位,避免功能侷限。建立「全方位婦幼健康中心」模式,不僅提供產檢、生產、產後護理,還應涵蓋不孕症治療、心理諮詢、育兒指導等服務,參考日本生育支援中心的做法,提供跨領域、一站式服務。為了避免與既有市場重疊性,臺北市已有許多私立婦幼醫療機構,市立婦幼醫院應聚焦於市場較少關注的群體,如中低收入戶、高齡孕婦、不孕症患者、新住民、毒嬰、愛滋嬰、未婚生子、青少年生子等等,提供補助或優惠方案。次要是建立「醫療+社會服務」整合機制的跨部門協作。例如: 北歐家庭健康中心模式強調醫療、托育、家庭支持的整合。而臺北市專責婦幼醫院應與社會局、勞動局、教育局協作,提供生養政策、托育補助、職場友善措施等配套服務。達到一主責(婦幼醫院)、多協力(各部會)的概念。為要是在婦幼醫院設置「家庭支持門診」以提供婚前諮詢、孕期心理輔導、產後家庭調適、親職教育等等,確保婦幼健康服務不只停留在醫療層面,而是涵蓋整個家庭需求,此門診也可與民間專業資源合作,例如: 透過公私協力模式,與私立醫院、月子中心、婦幼社福機構合作,提升醫療與服務品質,避免政府獨自負擔龐大成本,同時使社工與許多福利資源可讓個案只要到婦幼醫院,即享有各資源協助連結,同時地,也可主動找出個案問題,家庭問題與壓力,有效的補足社安網的漏網之魚。總之,臺北市專責婦幼醫院若要發揮實質效益,不能只是單純的婦產科醫院,而應該成為一個「家庭健康與生育支持中心」,透過跨部門整合、公私協力、福利資源進駐,確保其能真正解決婦幼醫療與生養問題,而非淪為行政主導的象徵性政策。
全球多個國家正面臨低生育率問題,導致人口結構失衡,進一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台灣想仰賴婦幼醫院提高生育率還不如建立高醫療專業在婦女疾病下降、降低嬰兒死亡率、增高嬰兒存活率等等婦幼重症窗口。生育率的提高涉及多重因素,從經濟支持、社會文化、政策措施到醫療資源等,都會對家庭的生育決策產生影響而非專責婦幼醫院可一力承擔。少子女現象可來自大環境與政策因素,例如高房價、高教育費用及生活成本是許多家庭不願生育的主要原因,工作與家庭失平衡、缺乏彈性的工作制度、不完善的育嬰假制度,也使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之間難以做平衡,收入不穩定或薪資停滯,使年輕人推遲結婚生產或放棄生育計畫。現代人對個人成長、事業發展的重視,導致婚姻與生育年齡不斷延後,再加上年輕人因工作離鄉背景,通膨壓力,僅能維持個人開銷也減少結婚生育可能性。目前雖有育兒補助、托育政策免費或低價公共托育服務能有效減輕家庭負擔、生育與育兒假提高生育意願,以及提供年輕家庭可負擔的住房政策有助於提升生育率。許多因素加總下,婦幼醫院能獨樹一格的是強化生殖醫學與不孕症治療,增加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技術的可及性,並提供政府補助,幫助有生育困難的家庭。提供卵子冷凍、精子保存等技術,讓晚婚女性有更多生育選擇。設立母嬰諮詢中心門診,提供新手父母哺乳、育兒、心理健康等指導,並提供全方位嬰幼兒健康管理服務,如疫苗接種、發展監測等,提高育兒安全感。醫院也可推動生育健康教育,在學校及社區推廣性健康與生育知識,提高年輕人對生育的認識與準備度,宣導高齡生育風險,鼓勵適齡生育。總之,提高生育率是一項多方面的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政策與醫療等因素。專責婦幼醫院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關鍵作用,透過提升生殖醫學、孕產照護、嬰幼兒健康與育兒支持,減少家庭對生育的擔憂,進而提升生育意願。然而,單靠醫療體系難以解決生育率下降問題,還需政府推動經濟支持、職場友善及托育福利等綜合措施,才能真正改善生育環境,促進人口成長
其次,婦幼醫院須考慮跨部會長期財政與資源規劃,例如: 推動中央政府之爭取生育與婦幼健康相關補助,同時鼓勵私人企業提供贊助,例如企業贊助孕期營養品、嬰兒用品等,降低政府財政壓力。同時參考北歐模式,將婦幼醫療與社福體系整合,長期由社會保險與政府補助共同支持,確保醫院能長期提供穩定服務以達到永續經營機制。另一方面也可參考日本部分公立醫療機構,讓專責婦幼醫院在公立框架下擁有部分市場彈性,例如開放部分高端服務自費,以維持財務永續。醫院與市政府也須建立績效評估與監督機制,由孕產婦、醫護人員、政策專家組成的監督機制,定期檢視服務質量與市民需求,避免政策失焦。同時也要建立數據影響決策的機制,例如建立更細劃分的生育率、醫療滿意度、服務使用率、福利使用需求與申請等KPI指標,確保醫院運作符合實際需求,而非僅為政策宣示。主責婦幼醫院長期財源可由政府與民間企業補助、高端服務、專家監督與社福體系相互結合。
總結來說,臺北市設立專責婦幼醫院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仍需做出獨樹一格專業服務,確保其能真正提升各族群婦幼健康、成立家庭健康與生育支持中心之生養環境,並跨部會連結其他社會資源形成協同效應,避免行政主義導致資源錯置或市場衝突。
假日班 簡孟麗 作文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