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關乎到勞退新制自提比率議題的背後,隱藏著未來多重性發展危機的深刻思考。
話說:即便勞動部公布了2024年勞動基金的驚人投資成就,像是新制勞退收益高達新台幣6,989.7億元,收益率達16.1%,雙雙創下新高,然而,數據卻也顯示,截至去年(2024年)的第三季為止,新制自提退休金的勞工僅有117.5萬人,佔總勞工的15.4%,值得玩味的是,薪資越高,自提比率也隨之攀升,像是薪水在7.2萬至8.7萬元之間的勞工,自提率已達三成,而薪資超過11萬元者,自提率更是逼近一半(49.6%),只不過,不容忽視的是,那些不受勞基法約束的委任工作者,自提比率竟然高達90%,他們的平均薪資為12萬7,765元,這是因為高薪族和委任經理人等特定族群,渴望享受自提所帶來的高分紅與免所得稅的雙重福利,致使他們的自提比率遠超過其他勞工的平均水平。

准此,我們能夠看到「個體層次」的薪資水準以及「制度層次」的分紅免稅設計,卻無法忽視整體低薪就業的「大環境層次」,這種情況下,原本應具社會保險性質的勞動基金,卻是因為薄利就業而影響自提的能力與動力,導致無法實現社會性轉移的公平效益,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的階層化現象,事實上,社會不均情勢與情事,早已顯現於富者愈富的奢華消費及其貧者愈貧的精緻窮困之間的強烈對比,至於,從特定之「中產階級」淪為全民之「中間階級」的全齡世代貧窮化議題,更是讓勞動期間的「所得維持不足」而來的寅吃卯糧,加劇於未來退休之後「所得替代不夠」的坐吃山空,這也讓賺不起、買不起、租不起、吃不起所營生對於「婚—生—教—養—衛」的動力破口與衝擊影響,已然成為跨世代的一項重大發展危機,更遑論於該項從月光族花費與消費的外顯行為,以延展至欠缺理財教育認知基模的新生世代次文化,這也讓崩盤的又豈止於所有社會保險體系的機制運作,更是直指某種世代、族群、職業、人口之間,如何訴諸於有其穩定性發展的相互對峙。

總之,偏低的勞退自提比率,實則糾結有個別境遇的自我選擇,及其壓迫結構的社會性移轉分配,特別是低薪族與高薪族的自提比率差異,導致社會資源的配置不均,進一步讓貧富差距更形加惡,如此一來,不能小覷此一趨向於偏峰型態的自提比率分布圖像,而更叫人擔心掛慮的乃是該項低勞退自提行徑及其羸弱的跨世代資源轉移機制,早已是一項冰凍三尺的滾動效應,這也讓世代崩解、社會崩解、國家崩解,甚或是或未來崩解,成為了當代社會變遷重中之重的核心議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