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迎接新年的喜悅當中,學生們的生活似乎多了一份慵懶的自在,畢竟,長達九天的年假過後,其他職業的同仁們不得不返回工作崗位,但是,莘莘學子卻能繼續享受這段珍貴的時光,尤其是近年來,學期的調整,使得寒暑假的長度愈發令人期待,這讓學生們在學業繁重之外,找到了一絲小確幸。然而,伴隨著這些假期的延長,我們也須認真思考其背後的意義與影響。

資料顯示:自111學年(2022年)起,台灣大學系統正式推動將每一學期固定的18周,數縮短為16周和另外2周不到校的自主學習,僅以113學年度為例,從去年(2024年)的12月23日便開始放寒假,這一路會放到今年(2025年)的2月17日才正式開學,若是再加上頭尾都逢週末假日,那麼,113學年的上學期,總計有超過2個多月的58天假期,至於,暑假部分,也是不遑多讓於預計從6月9日到9月1日期間,共計有85天的長假期,如此一來,光是寒、暑假期,全年就有143天的長假,復加於各種的國定假日,那麼,一年到頭,至少有5個月以上時間都是在放假,並且有可能轉置成為一項常態的上課求學模式。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需要如此多的假期?」、「這些假期中,學生們又在做什麼?」以及「假期的增加是否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而這些問題也引發對於人性誘因、學制設計、數位化學習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相關深思,如此一來,回顧所走過的時代變遷,在這裡的議論,就不僅止於學期長度的爭論,而是要去探討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背後的心靈結構與文化理念,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以推動應有的創造性轉化。

誠然,在東方文化中,「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好未來」的思維模式,往往讓學歷掩蓋了真正的學力,忽略了「學習—習慣—性格—格局—改變命運」的學習過程,因此,無論是從16+2、17+1到15+3的漸進式縮短,還是直接推向16周的全新模式,最終的關鍵仍在於學習者的主體性,特別是包括自覺自省的何故要學、自律自為的何等去學、自動自發的何時必學,以及自主自發的何止在學等等用以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

誠然,最幸福的職業,便是學生的這個身分,最痛苦的工作,便是等待下課或學期結束的這個時間點,以此觀之,如何讓握在手中的幸福,不致於會在學期結束或驪歌初唱之際,快速一閃流過,那麼,包括從調整心態的認知觀念到有效學習的行為改變,皆有其訴諸於校方、師生、父母抑或社會大眾等利害或利益相關人等,所要誠實以對的學習課題,僅就「不上課、不聽講、不互動」的真實現況及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過往年代,兩相的對比印照,終究不變的還是在於如何華麗登場且優雅轉身交棒給新的年輕世代?

好一個,「一輩子能夠做兩輩子的事,又何必罣礙只剩下的半輩子」、「一輩子就只做半輩子的事,又何必期待還有未來下輩子」、「從Why me到why not之於留一個希望以讓自己想像的達觀」、「從超越想像的自我到超乎自我的想像」,以及「有一種幸福,叫做曾經擁有;有一種珍惜,叫做把握當下」的人生智慧提點,只是,未能學習靜心和靜心學習,又豈能入了學校這一座寶山,但卻是空手而歸的悵然若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