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迎接新年的喜悅當中,學生們的生活似乎多了一份慵懶的自在,畢竟,長達九天的年假過後,其他職業的同仁們不得不返回工作崗位,但是,莘莘學子卻能繼續享受這段珍貴的時光,尤其是近年來,學期的調整,使得寒暑假的長度愈發令人期待,這讓學生們在學業繁重之外,找到了一絲小確幸。然而,伴隨著這些假期的延長,我們也須認真思考其背後的意義與影響。
資料顯示:自111學年(2022年)起,台灣大學系統正式推動將每一學期固定的18周,數縮短為16周和另外2周不到校的自主學習,僅以113學年度為例,從去年(2024年)的12月23日便開始放寒假,這一路會放到今年(2025年)的2月17日才正式開學,若是再加上頭尾都逢週末假日,那麼,113學年的上學期,總計有超過2個多月的58天假期,至於,暑假部分,也是不遑多讓於預計從6月9日到9月1日期間,共計有85天的長假期,如此一來,光是寒、暑假期,全年就有143天的長假,復加於各種的國定假日,那麼,一年到頭,至少有5個月以上時間都是在放假,並且有可能轉置成為一項常態的上課求學模式。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需要如此多的假期?」、「這些假期中,學生們又在做什麼?」以及「假期的增加是否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而這些問題也引發對於人性誘因、學制設計、數位化學習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相關深思,如此一來,回顧所走過的時代變遷,在這裡的議論,就不僅止於學期長度的爭論,而是要去探討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背後的心靈結構與文化理念,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以推動應有的創造性轉化。
誠然,在東方文化中,「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好未來」的思維模式,往往讓學歷掩蓋了真正的學力,忽略了「學習—習慣—性格—格局—改變命運」的學習過程,因此,無論是從16+2、17+1到15+3的漸進式縮短,還是直接推向16周的全新模式,最終的關鍵仍在於學習者的主體性,特別是包括自覺自省的何故要學、自律自為的何等去學、自動自發的何時必學,以及自主自發的何止在學等等用以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
誠然,最幸福的職業,便是學生的這個身分,最痛苦的工作,便是等待下課或學期結束的這個時間點,以此觀之,如何讓握在手中的幸福,不致於會在學期結束或驪歌初唱之際,快速一閃流過,那麼,包括從調整心態的認知觀念到有效學習的行為改變,皆有其訴諸於校方、師生、父母抑或社會大眾等利害或利益相關人等,所要誠實以對的學習課題,僅就「不上課、不聽講、不互動」的真實現況及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過往年代,兩相的對比印照,終究不變的還是在於如何華麗登場且優雅轉身交棒給新的年輕世代?
好一個,「一輩子能夠做兩輩子的事,又何必罣礙只剩下的半輩子」、「一輩子就只做半輩子的事,又何必期待還有未來下輩子」、「從Why me到why not之於留一個希望以讓自己想像的達觀」、「從超越想像的自我到超乎自我的想像」,以及「有一種幸福,叫做曾經擁有;有一種珍惜,叫做把握當下」的人生智慧提點,只是,未能學習靜心和靜心學習,又豈能入了學校這一座寶山,但卻是空手而歸的悵然若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究竟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為了父母?為了別人?還是?
小的時候,父母和長輩總說要唸書,考試要考100分,要考第一名,雖然現在學校不排名了,但是長輩的觀念,仍停留在成績、排名、學歷、名校、名聲。很認同文章的觀點,在東文化中,總希望孩子要乖、要聽話。叛逆、有想法的孩子不討喜,要孩子謙卑再謙卑,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在學校、家中被壓抑,出了社會壓抑的更嚴重,何時可以喘口氣,為了自己而生活,而不是活成別人要的樣子。專家學者們的專業探討,是否符合現在時代的思維?
我想學習的模式、學習的概念會隨著時代變遷,倒是滿樂見其成的。學習總是永無止盡,可以更深、更廣,也可以溫故知新,不同時期獲得的知識,感受皆會不同。
寒暑假的形式是在早期社會的結構,需要有人回家幫忙農作,但現今時代的社會早已不需要此方式,但經時已久的寒暑假模式又要怎麼去做改變呢?若是改變直接取消掉,那麼將會引起許多反彈,那若是不變呢?又會遭受質疑。
其實在這邊寒暑假相加有三個多月的時間,那麼在這裡我有些想法可以先由實驗學校開始實行。
1.取消掉所有寒暑假,課程分攤。
(取消之後那原本一天八小時的課程縮短為一天就學6小時,約下午一點或者兩點放學,而這期間可推廣興趣培養的社團活動,此段時間仍然在校園,並不會因提早放學就造成許多問題。)
2.取消所有寒暑假,產學合作。
(取消之後,這兩三個月的時間,可配給各個行業的參訪及實習,至此可讓學員可提早了解自身未來的走向之外,更可以了解自己需求的。)
以上為簡述的兩項小觀點,無論是否實行,其影響都是深遠的,也肯定會有許多聲浪出現,那麼如果這些方式可以先在實驗學校當中先試行5-8年看看成效如何,如反響不錯那麼可以開始推行全國。
在討論大學生14+2周自我學習或寒暑假太長時,想起在德洲的州立大學的學習階段是最痛苦、難以無法忘懷、影響一生處事待物、學習何謂專業對話、專業觀察與最重要的具有批判性思考每一個個案所需與警急性、同時也學習挑戰自己極限。在學校時的寒暑假,經歷從七層樓高跳水與救人之游泳課,也經歷暑假10周在基督教兒童青少年夏令營當廚工與同伴表演話劇經驗,也曾跨洲聽演講回程見證幾個tornado生成與被追著趕的經驗。寒暑假如何過,取決於個人選擇;課程如何學,也是個人選擇想要學到什麼、要學到麼程度。
後疫情時代,線上課程雖有其優勢,但實體課程仍具不可替代的學習體驗。一堂預期是無聊的美國歷史課變得與眾不同。當我走進教室並準備錄音忍50分鐘時,看到一位大型熊(德州佬)蹦到講台上、跳到學生桌上滿教室跑的敘述美國歷史的開始時,全部學生都享受一場戲劇式的講課、在板上只寫幾個關鍵字與在最後一分鐘告知在課本第幾頁是今天的課程,整整16周教授都是用此方式互動與表演,閱讀歷史課本不再是折磨,想多閱讀下一堂後看教授如何表演,在期中考是選擇題,在期末考發張白紙,只要他的一動作,我們要寫下哪位總統或關鍵字。在此我學到閱讀的樂趣。當在上專業基礎課程時,教授在教完幾個關鍵字後,分4人一組,期末考要用關鍵字做成真的模型,並在展覽館展示給學校各個教授或來賓,在展覽會會被詢問模型理念與發明的初衷,教授會在旁打分數。過程中我把概念畫成圖像分享組員時,組員把它做成真實模型,並把口語報告機會留給我用破英文答辯時,我學到語言的自信與合作重要。專業課程的兩年埋在大量閱讀與實習報告中,即使考試或上課並非死背而是活用,例如每科考試皆是50題選擇,可能四個選項都一樣,但50種情況題,需活用所閱讀各科與critical thinking(臨危思考),很珍貴又終生受用的critical thinking 是大學生能畢業所必備技能。當在職場上時,才了解這些選擇題狀況都出現過,也能用起我的critical thinking 度過許多難關。在大學或碩博士課程想要讓學生有何種思考、邏輯與技能,取決於教授的堅持品質與學生的堅持學習,在實體上課不但可享受多變的考試方式,也可在教室的氛圍下學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技能與體驗。
寒暑假延長的意義除了是使更長的寒暑假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放鬆、培養興趣,促進身心健康,亦是學校可利用更長的假期來推動自主學習、課外活動,甚至與企業合作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多實務經驗。其次,旅遊業可能受益於長假帶動的觀光人潮,但也可影響補習班可長期教學之運作模式。相反地,在家庭層面,因父母能有更多時間與子女相處,但也可能增加家庭照顧壓力,特別是雙薪家庭需要額外安排托育或補教課程,加重經濟負擔。在學生個人層面,因為長期不接觸學業可能導致學習連貫性降低,需更多時間適應新學期。學生如何有效安排在寒暑假打工或學習安排,亦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時間規劃能力。有意義的打工,可學到珍貴經驗與難忘回憶。若打工為家庭負擔或個人經濟的改善也是種學習;最怕是學生把寒暑假變成繭居族、3C成癮族的無意義學習與放假的初衷。
寒暑假延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習模式與社會影響都有正反兩面。學習模式的轉變也帶來不同的挑戰與機會,未來教育應朝向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結合實體與線上教學的優勢,以提升學習效果並兼顧學生需求。
假日班之七 簡孟麗 2-1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