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值此送舊迎新之際,總是隱含著對財運亨通和事業順利的期盼,這背後實有其土地財神信仰的人性誘因以及豐富的風土習俗所構成的人文思考。

談及南投縣竹山鎮的紫南宮,這座廟宇的歷史可追溯至先民艱辛開拓的過程,至於,從「竹腳寮土地宮」到「紫南宮土地公」的這段歷史,更是深具篳路藍縷的轉折意義,時至1982年紫南宮重建完工,次年改制為「紫南宮管理委員會」,使其成為當地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及觀光景點。近年來,信徒的捐獻和香火收入讓這裡的土地公發財金服務蓬勃發展,吸引許多外地信眾前來借金,根據統計,2024年借還金的總額達到新台幣4億元,而信眾還金更是超過7億元,這其中一位地產商人借金600元,卻一次性還款320萬元,成為當年度最高的還金紀錄。准此,透過民間宗教普及盛行的財神信仰,已讓該項「發財金」的機制運作,產生更為深邃的人文思索。

事實上,不同於民間社會的借貸型態,紫南宮的「發財金」的機制運作,反映了多元的需求變遷,這其中包括:從福德金到發財金的時代需求變遷、從財神信仰到求財轉運的心理機轉、從事業順遂到諸事順暢的有求必應、從擲求聖筊之求金到心誠則靈之借金的神聖行止、從求金借金到有借必還的個人責任、從本金利息到自行加倍奉還的神祇庇佑、從目的意象到體驗行銷的加乘效應、從地方祭祀圈居民到全國信仰圈大眾的集體心理共鳴、從有來有往的對稱性到陌生他人的互惠關係、從單純借貸到財氣流通的內在性貫通、從宗教加持到自我效能轉化的一以貫之,以迄於從回饋社會進化到新宗教社福模式,以此觀之,該項隱含信仰力量的宗教性行止,實有其藉由脆弱人性以借力使力於引導出更多的正向能量,相較於傳統、地域、單向、特定,甚或是殘補性質的宗教型社會福利,已然是開啟引領良性社會變遷的另外一種轉化力量。

冀此,在這裡的考察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穩賺不賠或將本求利的單純借貸關係,而是該項宗教性質的信用借金舉措,乃是藉由神聖力量所扮演自我效能的轉化提升力量,透過有借要還之打拼動力、動能的激勵策略,從而完備對稱性還金且良性循環的另類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連帶地,十方法財的借還金更有其財物布施於社會回饋、地方經濟、區域發展、觀光體驗、公益活動、捐血送錢母、丁酒文化傳承、災後救助、心理健康等情感凝聚依附的靈活運用,進而思索一種較強連結(more strong ties)之於新興社會連帶建構(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solidarity)的可能性。

總之,本屬於華人社會風土民情一環的財神信仰,紫南宮的該項發財金機制運作,實有與時俱變之於『財金共享』的社會共好意涵,如此一來,如何因勢利導於達到宗教型非營利組織所可以傳達之於ESG或SDGs精神理念的社會責任,這部分是要有另類世俗救贖的心靈結構重塑及其宗教社會福利超典範建構等文明課題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