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有「回娘家」的習俗,老人家見到孫子女格外開心,現代人普遍晚婚、遲育,35歲以上生育者逾3成,是10年前的1.5倍,除高齡生產風險,也有愈來愈多不孕,或想生卻生不出來的案例,平均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衛福部自110年7月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已幫助近2.2萬對夫妻,成功產下逾2.4萬個孩子,且符合資格者,首次申請可獲10至15萬元補助。
內政部112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4歲,其中35歲以上者逾3成(31.97%),是102年21.95%的1.5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指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年紀逐漸下降,使卵子不易受精、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情況也隨之增加,除高齡生產風險,不孕或想生卻生不出來的也變多,我國約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建議應及早進行婚育規畫,把握25歲至35歲的理想生育年齡。
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健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過去3年半來,已幫助近2.2萬對夫妻,成功產下逾2.4萬多寶寶,如夫妻經1年以上規律性生活仍未懷孕,應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也鼓勵不孕症夫妻善用補助資源,每胎次最多可獲6次療程補助,讓擁有二寶、三寶的夢想,也能夠成真。
吳昭軍表示,只要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就可至全國102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台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台幣15萬元。
「女孩男孩一樣好,生來通通都是寶」,吳昭軍呼籲,兩性平權應從孕育開始,國內相關醫療法規也禁止懷孕做性別篩檢,除非出於性聯遺傳疾等醫療必要,不應進行胎兒性別篩選或性別選擇性墮胎;進行人工生殖,也不得選擇胚胎性別;除非基於醫學理由,醫師不應以任何形式揭露胎兒性別。
國健署表示,民眾如需了解人工生殖補助申辦流程,及補助內容等更多詳細資訊,可到國健署官方網站「試管嬰兒專區」查詢,或在上班時間撥打專線諮詢02-25580900,由專人提供即時服務。(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1.30)
現今社會的演變外加現代人的思維已漸漸有自己的想法,不像過去有著傳宗接代觀念,所以生育率也相對高,但除了以補助方式來提高生育率,應該深入了解年輕人真正遲育原因,才能改善這些問題,也要適時的宣導生育理想年齡與及早生育的優勢與晚生育的劣勢,也可以透過戲劇或談話性節目來傳達,讓年輕人有結婚育兒的憧憬,(因年輕人喜歡追劇的關係),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但近 10 年來,35 歲以上的生育比例大幅上升 1.5 倍,顯示越來越多女性選擇「晚婚晚生」。為了鼓勵生育,政府提供最高 15 萬元的生育補助,希望減輕家庭負擔,雖然高齡生育風險較高,但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已經比過去更完善,促進生產率增加,現代女性多半選擇先拼事業、存夠錢再生小孩,但等經濟穩定後,年齡也來到 35 歲以上,物價、房價高,年輕夫妻養育孩子的壓力變大,延後生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