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一則關於財政模型推估及不孕症投資報酬率的研究報告中,隱藏著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延伸意義。

自2021年起,台灣地區擴大了不孕症治療的補助政策,取消了排富限制,提升了補助的次數,並且延長了補助年齡,每年有超過三萬人因此受惠,對此,台大醫院也因此發表了亞洲首份不孕症治療投資報酬率的研究,證實這一補助制度的可行性,至於,透過財政模型的推估,研究者綜合計算出每位受補助出生的試管嬰兒的終身預期收入、應繳的所得稅和消費稅,並考量了個人死亡率、政府的補助成本、福利支出、工資與通膨等因素,最終得出人工生殖政策的投資報酬率。

僅以現行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為例,針對不孕夫妻及最高補助六個治療周期,自2021年政策上路以來,僅一年內便催生了11,636名試管寶寶,總補助金額約為新台幣38億元,換句話說,政府為每名試管寶寶的平均補助金額約為33.2萬元,而每名受補助的試管寶寶終身貢獻給政府的總稅收則高達726萬元,在不計福利支出的情況下,這樣的投資報酬率達到了21.87倍。整體而言,政府每投入1元於不孕症治療補助,便可獲得5.68元的淨稅收及21.87元的總稅收,如此一來,人工生殖成為了緩解國家總生育率下降的有效解方,也讓人不得不思考將未婚生子納入〈人工生殖法〉的必要性。

然而,這項穩賺不賠的公共衛生政策,背後卻隱藏著對經濟效率思維的深刻反思,畢竟,當前台灣地區的平均初婚年齡、初為人母年齡以及申請人工生殖補助的平均年齡等客觀事實,皆顯示出明顯的年齡遞延現象,就此而言,看似樂觀的高推估,假設每位新生嬰兒皆為健康寶寶,但卻忽視略了不孕家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以及「婚—生—教—養—衛」的家庭支持系統所可能出現的弱化趨勢,更不用去提及到高齡、大齡產婦在受孕、懷胎、分娩等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

至於,將凍卵措施與未婚生子結合,借助〈人工生殖法〉的修法,這樣的思維或許過於簡化了複雜的問題,這是因為:除了母體個人的內在因素,當前社會對於『不生,何須結婚;結婚,也非得是非生不可;要生,當無性別考量的男女嬰都好』及其『晚婚、遲婚、不婚;易孕、難孕、不孕;難生、少生、不生』的認知基模或心靈結構,業已出現明顯的鬆動或解放,這正是面對不孕症補助的真正癥結所在。

總而言之,對於這項偏向工具理性的實證研究,我們應該持平看待,因其背後的因果關係或許隱含更為深層的考掘意義,然而,從不孕、不孕補助到受孕分娩,這一路走來的各項社會性投資方案,要如何與文化主義、價值理性與時勢趨向進行有效的回歸校正,頗值得我們加以深思,特別是將不孕補助變項視為是「最大解釋變異」,進而控制像是嬰幼兒潛在健康問題、家庭支持系統等外在變項的「最小解釋變異」,以及將經濟景氣波動、醫療資源配置、友善職場環境等隨機變項假設毫無影響的思維模式,這或許仍需進一步的探究與澄清,連帶地,將新生兒的稅收貢獻作為政策主要評估基準,這方面可能還是過於偏重經濟效益,從而忽略心理健康、家庭系統、社會價值及人文關懷等非經濟層面考量,如此一來,不孕症補助政策更應全面考量到補助者的生活品質、心理健康及其長期支持需求,從而讓該項的補助政策復歸於涵蓋醫療、人口、財政、勞動、社會、宗教、文化等整全多層的觀照視野。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