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工作出發的相關發想……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被稱譽為中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改革先驅的晏陽初先生(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上一個世紀的20年代於內地的河北定縣,全力開展以農民階級為主的鄉村教育實踐,提出「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等三大方式,並結合「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等四大策略,藉此克服「愚—貧—弱—私」等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四大核心病因,特別是在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品種改良、社區自治等策進作為,事實上,定縣的成功鄉村教育實踐,也獲得當時候國民政府民政部的肯定,這也讓晏陽初決定將鄉村教育的理念作法,進一步在全國各地推廣,據以構思中國各省劃出一個縣以作為鄉村教育試辦點,並且先後成立定縣實驗縣、衡山實驗縣、新都實驗縣和華西試驗區等實驗區,以此觀之,關於晏陽初推動『定縣實驗縣』鄉村教育實踐的初探,實有其從社區工作出發之探索、發想的必要性。
誠然,20世紀初期的河北定縣,自當是有其用以推動實驗縣計畫的特定時空環境背景,像是人口統計、產業經濟及其社會組織等,這其中在人口統計部分,1920年代定縣的人口約為數十萬人,人口結構的性別比例係以男性人口略多於女性,年齡分布部分則是青壯年人口占比較高,老年人和兒童相對較少;此外,在產業經濟部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縣,主要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米和棉花,不過,當時的定縣也有許多小型手工業,像如紡織、陶瓷和木工等,農民居大多數且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仍然是定縣或適當時候農村社會所普遍盛行的經濟生產型態;最後,以家族為其核心的社會結構,重視宗族和血緣關係,但是,存在著明顯的社會階層,造成地主、農民和工匠的地位有顯著差異,這也讓後續開始出現的農民合作社,得以產生集體性的轉化力量,藉此促進傳統農村經濟的突破性發展。
底下,將針對晏陽初在河北省定縣實驗縣的發展始末、運作情形、鄉村教育、功過討論以及對於日後社區工作之相關影響等構面,進行相關聯的論述整理,這其中包括:(一)首先,就其定縣實驗縣的發展始末,1920年代之際,晏陽初開始在定縣推動實驗性質的社區發展計劃,強調的是農民自我管理以及擘建農民合作社,這當中的農民自我管理部分,晏陽初積極推動農民階級的教育改革,特別是倡導基於農作物生產的農業教育,設立農業學校以培養農民從事農作物生產的實用技能,至於,社區參與部分,則是透過組織農民協會,以提升農民的參與感和自主性;(二)其次,關於定縣實驗縣的運作情形,藉由多個農業合作社的籌設,以有效促進農產品的集體生產、銷售,連帶地,提供諸如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區服務活動,藉此具體改善河北定縣的社區生活質量。
(三)再則,關於定縣實驗縣的鄉村教育成效,實施成人教育後,文盲率從70%降至30%,不僅提升當地的教育水平,透過教育推廣與社區參與,更可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四)關於定縣實驗縣的功過兩評,這其中的功績部分,定縣實驗縣成功對於農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養成,從而增強社區連帶的凝聚力,此外,推動普及化的農村教育,提高傳統社會底層農民的文化素質,至於,藉由合作社的成功運作,更是明顯提升農村地區的農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相與對應的可能過失則是在物力維艱的資源不具足以及政策支持不到位的結構性環境限制底下,部分計劃未能持續發展,特別是部分農民對於新思想接受度不高的文化性抵抗,這多少會影響定縣實驗縣的推行效益;(五)最後,關於定縣實驗縣對於日後社區工作的可能影響,晏陽初的定縣實驗縣當可為日後的社區工作、社區發展運作,提供重要的參考模式,特別是強調農民參與以及自我管理之紮根、定錨的重要性,此外,定縣的實驗工作也促進國家機器重視農村發展政策,為後續的農村改革奠定基礎,特別是突顯實用教育的效用理念,具實影響到後來的農村教育政策,從而有效提升農民技能。
總之,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方案不僅是對於20世紀動盪不定的中國農村問題,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可行性探索,也對於未來社區工作的可行運作模式,產生重要的啟示意義,此一扣緊從農村、農民、農產品、農業組織出發的實用主義改革理念,對於當代華人地區的農村社區、農村教育、農村產業和農村發展,實有其深遠的發想影響,特別是強調教育作為一項社會性投資的實踐功能,這也讓諸如社區參與教育、社區實地教學、農村教育平權等社區工作,提前窺見到願景社區工作的超典範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