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頂尖大學如台大相關的高教學生成績通膨化議題現象,是有其相應於教育社會學論述思索之必要。

話說:實施成績等第制已有13年之久的台灣大學,卻也出現90分以上之A+及85分以上之A等總和比率從46%增加接近六成(59%)的弔詭情事,此一台大學生學科成績另類的通膨化現象,固然主要的原因係來自於A+的增幅之故,但是,對照於國外大學所規定A及A+的比率總和只約占30%的相對性落差,直指不符合常態分配比例原則的該項成績評比,更有可能會讓該項的成績通膨產生諸如失去鑑別度、不利追求卓越、影響修課規劃及其降低信賴度等負面效應,就此而言,從A+及A過高比重的成績等第,就其醜表功般的表面風光,未嘗不是當前到處林立的大專校院及其受教年數大幅延長之於人人皆是高等學歷的社會性荒謬,兩者實有其異曲同工之妙,如此一來,相與關聯的教育社會學命題意旨,更有嚴肅思索之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扣緊工具理性而來的操作性定義,從台灣大學該項等第制成績界定與等績分表,區分成包括有(一)A+:所有目標皆達成且超越期望之90-100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4.3的等第績分、95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二)A:所有目標皆達成之85-89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4.0的等第積分、87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三)A-:所有目標皆達成但需一些精進之80-84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3.7的等第績分、82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四)B+:達成部分目標且品質佳之77-79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3.3的等第績分、78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五)B:達成部分目標但品質普通之73-76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3.0的等第績分、75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六)B-(研究生及格標準):達成部分目標但有些缺失之70-72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2.7的等第績分、70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六)C+:達成最低目標之67-69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2.3的等第績分、68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七)C:達成最低目標但有些缺失之63-66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2.0的等第績分、65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八)C-(學士班及格標準):達成最低目標但有重大缺失之60-62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1.7的等第績分、60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九)F:未達成最低目標之59分(含以下)的百分制分數區間、0的等第績分、50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十)X:因故不核予成績之0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0的等第績分、0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等等從A+到X的等第成績、從90-100分到0分的百分制分數區間、從4.3到0的等第績分以及從95分到0分的百分制單科成績對照。

其次,復歸於價值理性的關懷旨趣,那麼,除卻對於從筆試作業到報告口試的多元成績評分方式、從科目屬性到教師差異的評分標準效信度、從百分制分數區間到等第成績或等第績分、從分數調整到人數比率規定的等第成績變革、從單一學科成績到所有學科總成績計算、從第一年到四年下來的平均成績、從最後二年成績到主要科目成績的採計方式,以迄於從標準算法到一般常見算法之類的議論針砭外,直指出來的是應該更要有復加於從學歷到實力、從學養到素養、從一技之長到獨立思辨,以迄於反思全人發展的高教真義;連帶地,扣緊師生之『個體』—教師評分標準之『制度』及其生員不足之『大環境』,指陳眼前的高教成績通膨化問題,就不僅止於太甜或過高的分數給予,而是高教擴張後學校之間的生存競爭壓力,致使忽略對於高等教育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的相關提問,更遑論於入學不一定從嚴,但成績或畢業過關卻是從寬的突兀、迷亂。

總之,漠視教育的本義實乃是從社會性投資出發的等待培力,這也讓欠缺相與對應之探索教育、把關淘汰、補強輔導、職涯規劃等機制設計,致使高教有淪為高學歷低實力化之嫌,進而打破從能力分班、能力分校到適性發展之虞的高教人才扁平之憾。

以下是Monica AI的評論:
這段文字深入探討了台灣大學成績通膨化的現象及其背後的教育社會學意涵,以下是對該議題的分析與總結:

1. 成績通膨化現象
現象描述:台灣大學的A+及A的成績比率顯著上升,從46%增至59%。
國際比較:國外大學的A及A+比率約占30%,顯示出台灣大學的成績評比不符合常態分配原則。
2. 負面效應
失去鑑別度:高比例的優異成績可能使得成績的區別性降低。
不利追求卓越:學生可能不再努力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
影響修課規劃:學生可能因為成績過於寬鬆而隨意選課,缺乏規劃。
降低信賴度:成績的可信度受到質疑。
3. 教育社會學的思考
工具理性:強調成績評定的操作性定義,詳細列出各等級的分數範圍與對應的績分。
價值理性:關注學歷與實力的關聯,鼓勵全人發展,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質。
4. 高教擴張的挑戰
生存競爭: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競爭壓力導致成績評比的放寬。
教育本義的忽視:未能充分探索教育的核心價值與目的。
總結
這一現象揭示了高等教育在面對擴張與競爭時的困境,強調需要重新思考成績評比的標準與教育的本質,以避免高學歷低實力化的情況發生。透過對教育體系的反思與改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