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01.社工實習多角力
02.議題現象超高齡
03.死亡交叉大學生
04.元旦寶寶難翻轉
05.韌性醫療學縫合
06.宗教辦學也退場
07.伴侶關係LAT
08.幼園評鑑多特教
09.行動載具校園化
10.投保薪資天花板
11.不塑市場新北市
12.酒精危害二十一
13.行人庇護自撞島
14.職場暴力行業別
15.醫養合一病主法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月份的第一周(2025.01.06)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社工實習多角力」、「議題現象超高齡」、「死亡交叉大學生」、「元旦寶寶難翻轉」、「韌性醫療學縫合」、「宗教辦學也退場、「伴侶關係LAT」、「幼園評鑑多特教」、「行動載具校園化」、「投保薪資天花板」、「不塑市場新北市」、「酒精危害二十一」、「行人庇護自撞島」、「職場暴力行業別」以及「醫養合一病主法」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社工實習多角力」,社工學分班的實習一事,糾結有『人—事—時—地—物』的命題意旨考察思辨,這其中包括科班與非科班以及正規學制與推廣教育的兩廂對比,理當是要扣緊『教—訓—考—用—推』的關懷旨趣,據以找出兩者和合協力的共好之道,從而復歸於服務使用者的最佳利益命題、重新審視社工學分班的屬性定位與角色功能及其運作機制、挑選社工實習機構,更要有包括個人歸因和單位歸因以及干擾歸因的通盤性考量、『產—官—學—研』所構築的社會工作社群典範,宜是要針對科班社工學生和社工學分班學生,就其各自的本質與性質和體質,以思索類別屬性已然有所差異及其所關乎到分流兩軌的社工實習分殊布建,以及正視社工實習所牽動的生態環境、問題需求、培力資源、實習氛圍、督導機制、最後一哩,實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議題現象超高齡」,上述一天之內的不同議題報導,主要還是鎖定65歲以上高齡者所關涉到從就醫照護到勞動參與的不同範疇、從一般長者到重度失能的身心狀況、從醫療場域到居家私宅的長照人力、從同住到獨居的家庭支持量能,以及從法定退休到老後人生的老力資本等議題現象,對此,如何得以從各自議題之『點』延展到兩兩相關之『線』以迄於環扣鑲嵌之『面』,據以找出迎接超高齡社會到來之際,所應該要有的整全多層布建對策,這其中包括審視長期照顧的人流議題及其背後所涉及到不札實的教育訓練、不落實的學用合一、不據實的照顧現場、不踏實的專業自我、不殷實的制度保障等等『教—訓—考—用—推』的結構性限制,及其不足的保健因子、怯弱的激勵因子和尚未成熟的環境系統歸因,以及如何推動適性照顧的機制設計,藉此讓照權的捍衛,得以在當事者、親人家屬及其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取得某種的衡平關係,連帶而來的是,照顧事宜所關乎到『意願問題』的觀念廓清、『能力問題』的知能培力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的長照資源,更是突顯限縮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運作框架,強調的乃是有人照顧或有專人照顧即可,而非是有專業的團隊來協助照顧,及其縝密的制度設計用以保障專業的照顧團隊,如此一來,接受照顧和提供照顧的利害相關人士,已然成為現行長照壓迫結構底下的祭旗、犧牲品;「死亡交叉大學生」,教育部預估,114學年(2025年)之際,大學的學生人數與18至22歲的青年數相較,首度進入所謂的『死亡交叉』,也就是說,就算當年度18至22歲的年輕人,全部都去就讀大學,大學也招不滿,這也讓私立大專校院更要有系所瘦身和努力招境外生的積極作為,才有機會度過第一波的高教海嘯難關,只不過,從私校到公校、從保住學校命脈到犧牲受教品質,以迄於思索高教的屬性定位及其角色功能,這部分實有必要嚴肅看待高等教育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的多方辯論,包括有從國立到私立、從綜合大學到科技大學、從前段班到後段班、從都會到非都會、從本土學生到境外國際生、從推甄申請到分發或獨招、從商品化到去商品化、從供需生存法則到社會性投資、從公共財到殊價財、從通才教育到專才教育、從社會流動到文憑無用、從正規體制到多元學習、從年輕世代到混齡回流、從正規學制到推廣教育等命題思辨,特別是岌岌可危的現存私立大專校院,以117學年為例,預估當年度的大學考生僅有16.5萬人,扣掉公立大專校院招走12.5萬人,即使再加上重考生,屆時的私校將僅剩下約5萬個生員,充其量也只夠6、70所學校招生,相照於還有約莫100所私立大專校院,若果僅以本土學生為其招收對象,至少,將會有3、40所私立大專校院要面臨退場的殘酷境遇,以此觀之,國家機器不能漠視於中興以人才為本的教育藍圖願景擘劃,就此而言,扣緊包括師生或校方在內之『個體』—高教機制設計之『制度』及其少子女化或文憑主義之『大環境』,直指藉由『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考察架構,以表述針砭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私校的存廢或去留,而是未來的國家發展,究竟是需要什麼樣質感的高教人才,特別是這些公器資材的高教人才,又是否有其從正規到體制外以迄於多元培育的勝出管道;「元旦寶寶難翻轉」,2024年1至11月為止,出生人數只有12萬2,360人,全年度的新生兒人數將有可能比2023年還要低,連續5年持續破底的惡化趨勢,已然成為當前生育行為的一項退化警訊,對此,扣緊『晚婚—少生—無力教養』的社會趨向,當務之急乃是有必要就其『認知行為』、『歸因配套』與『個體—制度—大環境』以進行綜融性考察,畢竟,固著於以婚生子女為主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讓像是『不生,何須要結婚』、『結婚,也未必非生不可』、『有生即可,管他/她是男嬰或女嬰』的認知基模,成為了用以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內在性歸因,連帶地,環視於像是低薪就業、薄利工作、通貨膨脹、房價所得比拉長、生計難民所關乎到買租不起房屋及其只剩下炫耀性消費的精緻貧窮,嫁接於照顧社會、通膨社會、階級社會、勞動社會等環境外在性歸因,也讓『願婚—不婚、樂生—不生、能養—難養』的命題意旨,成為了印照當前台灣社會反差對比的真實寫照;以及「韌性醫療學縫合」,衛福部推動韌性醫療計畫研擬納入社區力量,一旦爆發戰爭,全台8,800多家社區藥局也將被徵召,最快將於農曆年後,推廣訓練課程,來讓國內3萬多名藥師均能學會如何處理外傷、簡易注射藥劑,只不過,從現行法規的不應到得以放寬藥師執行傷口縫合或注射針劑、從戰備藥品到民生物資、從特定職業到百工百業、從專門執業到全民國防、從特殊操練到全社會演練,以迄於從備戰到挑戰抑或是如何避戰、免戰,終究要有主戰場是落在台灣島內的非常破壞之憾。
其次,「宗教辦學也退場」,創辦於2015年的一貫道天皇學院,就讀的學生大多是神職人員和信徒,招生率一度創下92.86的高標,再加上2018年因其宗教特殊性計畫辦學,每位學生受惠高教深耕計畫,平均拿到超過新台幣7萬元補助款,遠遠超當年平均5.6萬元經費的台灣大學,然而,同樣都是面臨到少子女化的生員不足危機,而讓校方自行申請從今年(2025年)停辦,也就是說,雖有宗教性質加持,但是,辦學未滿10年就要面臨到退場的經營窘境,直指出來的是越生越少的人口危機及其所帶來的各項衝擊影響,實比想像中來的嚴峻;「伴侶關係LAT」,歐美興起所謂『Living Apart Together,簡稱LAT』之分居交往的伴侶關係,表述的是從中高齡到高齡等長者們對於愛與歸屬的純粹需求,更帶出超高齡社會裡單身長者如何獲得妥善全人照顧的可能隱憂,換言之,除了關涉到銀髮居住、醫療照護或世代間財產繼承等物質範疇的生養需求外,包括人際互動、社會參與、尊重關懷及其自我實現等等隱而未現之於中高階層次、集體性層面、精神層級及其心理靈性層次的多元需求,是有其關乎到全人關懷以及整全多層意旨的思辨論述,更遑論隨其時代變遷所加諸於家庭、伴侶、親情或社會網絡的鬆動或斷裂,極可能會在老後的第三人生帶來長期照顧、情感依附、安寧善終等安全守護的漏接情事,如此一來,從婚姻關係的家人同住到交往互動的伴侶分居,被顛覆的也不再只是包括『法—社會』的相關保障及其『社會—法』的風土民情,更也回應於社會變遷所增生對於親密關係的情感連帶,究竟是要被墊基於什麼樣運作基石上的反思提問,況且同樣都是分居交往以成為伴侶的現象議題,更有其從年輕世代到中高齡人口的分殊意義、從新世代之朝向結婚生子共組家庭任務挺進到大齡或長者之心靈伴侶目標定位、從法定權益之含怨和諧到各自保有之距離美感、從年輕族群有如老夫老妻般到依舊高齡單身的同樣未婚狀態、從協議離婚到被迫單親的單身樣態,以迄於表象的『未婚單身』之於『分居交往』的實質內涵,著實呈顯出來當代社會裡性別互動之間的交往型態、關係組成、生理需求、情感依附、家庭定義、伴侶內涵、性別角色和衝擊影響,早已出現量質俱變的多元性發展趨向;「幼園評鑑多特教」,現行的幼兒園除了年度的例行評鑑外,還有五年一次的幼兒園基礎評鑑,卻傳出教育部計畫將從今年(2025年)的八月起,新增幼兒園特教評鑑,規定未來幼兒園只要是有收1名特殊生,就得再多納10項的特教評鑑,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來幼教界、幼教團體的議論炸鍋,顯然,從由上而下的規範需求增列到夥伴關係的溝通協調和合、從教育行政端到幼教現場端的學用落差、從帶班事務到特教工作的業務加成、從聯評篩檢到早療服務的過渡時期、從有限人力到特教知能的量質怯弱、從早療資源到特教人力的基礎工程布建、從普生權益到幼園融合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校務評鑑到幼教品質的蛻變成長效益,以迄於是否反而會出現幼兒園更加不願意招收遲緩兒特殊生的反向效應;「行動載具校園化」,因應於學生使用手機及其成癮問題,出現愈來愈是嚴重的惡化趨勢,也讓目前國中校園的各個班級,大多數設有所謂的『停機坪』或『養機場』之類的防制措施,讓學生上課時先將手機放置特定之處,藉此防範在課堂裡使用,尤有進者,教育部著手研議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除了引導學習或緊急聯繫外,其餘的在校時間都以關機為原則,並且再行強化管理方式,像是採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方式,以符合教學現場及學生合理合規的使用手機,顯然,該項的權變對策,實有其從國小或國中以延伸至高中以上的各級學制、從低端的載具保管到師生溝通的管理方式、從權控式的統一保管到民主式的自我約制、從使用手機的數位禮儀到遊戲規則的違反處分、從一分為二的零和遊戲到因地制宜的機會教育,以及從僅止於校內限用到其它場域禁用的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等命題意旨,實有進行通盤檢視之必要,畢竟,手機之類的數位化產品,早已是一項兼具愛之欲生或恨之欲死的愛憎情結,如此一來,除了外顯行為的約束管理外,更有必要回歸於觀念認知基模所應該要有的素養知能,更遑論網路、線上的沉迷或成癮,已經被列入戕害身心的物質濫用,這更是不能小覷作為某種中介媒合機制的該項手機行動載具,如何就其供需媒合及其不斷挑弄脆弱人性,以進行要有的停損設置;以及「投保薪資天花板」,勞保局公布2025年最新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因應於已經調漲所謂的最低工資,致使第1級月投保薪資也由新台幣2萬7,470提高至2萬8,590元,進而刪除原第2級的2萬7,600元,其餘金額則是未加以修正,不過,最高投保薪資的上限仍然維持4萬5,800元,這也是連續8年以來未曾調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勞保局歷年統計數據顯示,原本的投保人數係以最低工資級距的人數最多,但是,2023年之際,投保最高薪資級距者已然一舉超越最低工資級距的人數,共計達到317萬6,872人,這意指有高達300多萬人係屬於超過勞保投保薪資上限的天花板,同時,投保最高薪資級距者已占總投保人數的32%,導致高薪低報的扭曲狀態依續加惡於目前勞動社會裡的財富不均樣態,如此一來,除了勞保投保薪資上限理當有必要跟最低工資產生連動性調整外,實質的薪資所得、收入又要如何回應於租稅公平及其對應於社會保險給付的相關提問。
最後,「不塑市場新北市」,新北市政府宣布今年起新北全市46座公有市場將全面推行不主動提供塑膠袋藉此鼓勵自備購物袋的不塑消費模式,預計於今年的年底要完備該項『不塑市場』的目標管理,顯然,從逢年過節的大量採買年貨之際,推行自備購物袋的該項不塑消費模式,實有其因勢利導的推波助瀾之效,如此一來,從公有市場到傳統市場、從超商店家到一般零售或路邊攤、從自備購物袋到其他配套,皆有其回應生態環保主義之於如是因果及其環境難民的基本提問;「酒精危害二十一」,據統計與酒精相關之生理、心理問題等健保支出,一年要花掉新台幣53億元,若是再一併計入酒精所造成的骨折、車禍等治療成本的話,花費更是高達530億元,此外,高中生飲酒比率高達30.6%,同時,越早開始飲酒越會增加成年後的危險行為或酒精相關疾病,因此,學者建議政府應修法延後合法飲酒年齡,從現行的18歲延後至21歲,如此一來,扣緊18歲或21歲不同單一年齡的切割方式,實有其從歸因事由、家庭生態、人文區位、從眾行為、戒癮治療到復歸主流的多重命題思考;「行人庇護自撞島」,為了擺脫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大力倡導設置行人庇護島,但是,在駕駛習慣未改變下,卻也導致交安事故頻傳,致使庇護島反而成為駕駛的新危險區域,顯然,從人車分隔到人車分流、從危險駕駛行為到不當穿越行徑、從行人庇護島到駕駛素養、從改善硬體設計到補實軟件觀念,以迄於從交通人本到人本交通等命題旨趣,皆有必要以進行整體性布局;「職場暴力行業別」,職場暴力事件頻傳,若以行業別來區分職場暴力的發生率,相較於其他行業,這其中又以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比較容易碰到職場暴力,至於,職場暴力的樣態、類型包括有從組織自身的內部暴力到職場環境的外部暴力,以及從肢體的言語暴力到精神的心理暴力,以此觀之,包括職場倫理之情緒管理、溝通管道與勞動環境之安全訓練、緊急應變等內外在歸因,是有整全多層以對的必要;以及「醫養合一病主法」,亞洲第一部保障病人權益的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2019年1月6日正式上路,截至去年(2024年)的年底為止,共計有超過9.3萬人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預立醫療決定,事實上,自去年7月起,健保署已將重大傷病、輕度失智等4類病患納入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補助對象,藉此期待簽署的人數能夠從每年1~1.5萬人增至2~2.5萬人,顯然,從病人到常人、從疾病自主到生活自主、從到院諮商到其他管道,以迄於從單純簽署舉措到認知觀念調整,直指出來對的事是有必要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機制設計及其對的介入時機,據以產生對的共好結果。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