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擺盪於『適婚當育』及其『晚婚難孕』的議題現象,實有其關乎到對於操弄人工生殖手段的必要性思考。
話說:來自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報告,據以舖陳出來2022年全台的『人工生殖的試管嬰兒圖像』,包括:(一)首先,就其受術人工生殖的人次別而言,2022年之計,共計有超過5.8萬人次,較前一年的2021年增加有8,824人次,這其中受術已婚女性的年齡層分布係以35至39歲最多,共有2萬1,136人(占整體36.1%),但是,40至44歲的前中高齡女性,也有1萬9,465人(占整體33.3%),實有其出現後來居上的變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年過半百的50歲女性進行試管嬰兒者亦有355人,比2021年多出111人,增幅約達45%,換言之,施作人工生殖的受術女性已婚年齡層,已然出現年歲漸長的遞延情形,從而增加從受孕、懷胎到分娩的可能風險;(二)其次,就其受術人工生殖的新生兒人數而言,2022年的這一年總共有5萬8,476人次接受人工生殖,並且成功生下1萬1,549名寶寶,約占該年度所有新生兒不到一成的比重(0.83%),這其中的男嬰有6,138人,女嬰有5,411人,相較於2020年及2021年分別增加有2,605名及1,775名嬰兒,可以預想的是,隨其晚婚難孕的婚孕變遷趨向,該項人工生殖寶寶的所占比重,勢必是會有所提高,只不過,這是否也意指人工生殖試管嬰兒的技術性操作,隱含某種性別篩選的文化主義意涵,這部分實有待進一步爬梳、廓清。
(三)再則,就其人工生殖治療個案不孕的歸咎原因,這其中又以多種因素占比36.2%最高,卵巢因素占比32.6%為第2位,男性因素占比7.8%則是位居第3,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懷孕率、活產率及其與受術已婚女性的年齡層有其明顯相關,因此,對照小於35歲者植入新鮮胚胎及冷凍胚胎的懷孕率分別有38.6%及56.3%,相形之下,年齡超過40歲成功懷孕率卻分別只有13.5%及27.7%,就此而言,受術人工生殖已婚女性的年齡大小,實乃是懷孕失敗的一個最大解釋變異。以此觀之,相迎於2022年接受人工生殖的已婚女性年齡中位數及平均數業已攀升至38歲的客觀事實,以及接受人工生殖治療人次也出現明顯增加的變遷趨勢,多少是與擴大補助對象的政策微調,有其某種人性誘因的相互牽動關聯。冀此,對於延長補助年齡的政策性反思,直指該項的補助政策,像是台北市加碼補助人工生殖(試管嬰兒),不孕配偶任一方設籍台北市,且接受胚胎植入方年齡為44歲(含)以下者,提供每年最高新台幣2萬5,000元補助等,顯而易見的是係以衝高新生兒的量增為主,著實忽略了對於母體、胎兒抑或是新生嬰兒等相關權益的應有保障,甚或出現量質皆憂的可能疑慮。
總之,擺盪於『適婚當育』及其『晚婚難孕』的延伸性思考,即使人工生殖受術扮演必要的權變手段,抑或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懷孕率平均35%,僅次於美國而名列世界第2,並且還可以申請試管補助,但是,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於如何讓『晚婚』調控為『適婚』,進而讓『當育』取代『難孕』的心理認知基模有所機轉;連帶地,不變的針砭準則,還是要復歸於該項的受術手段,究竟是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至於,受術的結果,可以讓問題獲致什麼樣的解決程度?及其又可能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預期或非預期性後果?甚或一舉將人解決掉?
好一個,「人的問題vs.問題的人」之於人工生殖手段的迷思與弔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可能對於上個世代的族群來說,當適逢青壯年之際,多數人會有找個伴、結婚、生孩子的念頭,以擺脫老一輩時不時掛在嘴邊的有沒有交往對象?何時結婚?何時生孩子?那無形當中需要傳宗接代繳交作業的壓力源。
時至今日,在生活環境方面、經濟方面、思想方面皆已不同於以往,不論是混亂的作息、快步調、高壓力,以及男女相處時的價值觀落差,都造成年輕一代在適婚年紀時,會不敢結婚、生小孩的因素所在。而這也造成了許多人在所有條件皆齊時,卻錯失了適合生育的年齡,只能透過醫學方法—人工生殖的手段來生子,但也因爲年齡方面的關係,勢必增加受孕成功的難度。
由此可見,從原先世代的適婚自然受孕,到現今世代晚婚難以受孕,倚賴人工生殖求子的上升趨勢來看,未來會經由非自然受孕的族群比例將會越來越顯而易見。
人工生殖技術指利用生殖醫學之協助,以非性交之人工方法達到受孕生育目的之技術,對於無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增加得以育有子女的機會,但人工生殖的費用昂貴,有些家庭即便想要,也不一定能夠負擔相關費用,對此,若能有國家的經費補助,確實能夠提升生育的意願。
女性適合生育的年齡是25歲~34歲間,然此年齡亦正是發展事業的階段,過去有些女性因為投入職場工作,待穩定經濟欲進入家庭計畫結婚生子時,卻可能面臨無法生育的情況,現因生殖醫療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讓過了適孕年齡的女性仍有成功懷孕的可能,更甚至近年來許多年輕女性,會選擇凍卵來對未來做準備,亦不失為是一種在職場與母職的選擇中,可以兩全其美的方法。
「適婚當育」及「晚婚難孕」是種普遍皆知的觀念,但隨著對於適婚年齡的認知變化,加上對於孕育意願的擺盪,人工生殖可能在其中僅扮演一種推進的角色,但最終仍受到社會文化、生活經濟、親職教育及對未來的預見,影響人類養育下一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