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當代台灣社會從元旦寶寶到人口發展危機的議題現象,實有其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話說:從2024年跨過2025年之際,包括自然產或剖腹產在內的所謂「元旦寶寶」,總是能夠為新的一年的跨年通過性儀式,增添若干新氣象的仰望氣息,特別是每逢12年一次的龍年效應,更有其動靜觀瞻之效,只不過,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數分別是16萬5,249人(死亡人數17萬3,067人)、15萬3,820人(死亡人數18萬4,172人)、13萬8,986人(死亡人數20萬8,438人)、13萬5,571人(死亡人數20萬5,575人),至於,2024年1至11月為止,則是有12萬2,360人,全年度的新生兒人數將有可能比2023年還要低,此一連續5年持續破底的惡化趨勢,已然成為當前生育行為的一項退化警訊,更遑論於5年下來所不斷擴大之『生不如死』的人口不再是如此般紅利,像是2020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口數多7,818人,並且一路擴大到2023年生不如死之70,004人的拉大差距,連帶地,包括幼年人口、老年人口及其工作人口彼此之間的糾葛、拉扯,更讓未來台灣地區的「人口赤字」之於「勞動社會」的各項衝擊影響,實有其難以想像的困境棘手。

誠然,該項加快的人口老化速度以及加惡的少子女化數量,早已是一項見怪不怪甚或是麻木無感的集體性社會事實,就此而言,扣緊「晚婚—少生—無力教養」的社會趨向,當務之急乃是有必要就其「認知行為」、「歸因配套」與「個體—制度—大環境」以進行綜融性考察,畢竟,固著於以婚生子女為主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讓像是『不生,何須要結婚』、『結婚,也未必非生不可』、『有生即可,管他/她是男嬰或女嬰』的認知基模,成為了用以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內在性歸因,連帶地,環視於像是低薪就業、薄利工作、通貨膨脹、房價所得比拉長、生計難民所關乎到買租不起房屋及其只剩下炫耀性消費的精緻貧窮,嫁接於照顧社會、通膨社會、階級社會、勞動社會等環境外在性歸因,也讓「願婚—不婚、樂生—不生、能養—難養」的命題意旨,成為了印照當前台灣社會反差對比的真實寫照。

總之,關於從元旦寶寶到人口發展危機的各項延伸性思考,開展出來的乃是一幅頗為複雜的心智圖像,這其中包括:從早婚、晚婚、遲婚、不婚、離婚到再婚;從早生、晚生、多生、少生、不生到難生;從受孕、懷孕、難孕、不孕到代孕;從健孕、健產、流產到母體、胎兒、死胎;從平均32.4歲第一胎的生產年齡到44歲(含)以下為限的不孕症治療補助;以及從適婚當育、平均結婚年齡到適性結婚年齡、高齡產婦等環扣鑲嵌的命題思索,也點明糾結意願、能力及其結構性限制等多重問題的少子女化現象及其相應對策,當比想像中來得難以解決或有效解套。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