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關於社工學分班的實習一事,背後糾結有『人—事—時—地—物』的命題意旨考察思辨。
首先,關於『人—社工實習』的命題意旨:藉由推廣教育性質作為取得社工員人事核備抑或社工師考照資格的社工學分班就讀學生,實則包括有舊制的科班社工系、補修學分的相關科系或準相關科系,以及必須要修滿15門和2次實習的非相關科系等不同的出身背景,如此一來,直指社工學分班的人力資本圖像,已然是一項涵蓋性別、生理、自我探索、轉銜就業、職涯規劃、人生歷練的複合性變項,這部分當可從近年來研讀社工學分班的學生背景,得以一窺究竟,這其中像是從女性到男性之於性比例的漸趨拉近、從中高齡到年輕世代之於年齡分布的世代相融、從探索教育到轉職就業之於職業重建的人生定位,以及從實體上課到數位遠端之於學習樣態的培力養成等。冀此,在這裡的考察針砭之處,其所突顯出來的乃是正規學制的科班學生面臨到量質兼憂的招生或養成困境之際,相反地,從推廣教育性質之學分班到體制內進修性質之技職或多元培力等學習管道,卻是獨樹一幟且遍地開花於全台各地,就此而言,科班與非科班以及正規學制與推廣教育的兩廂對比,理當是要扣緊「教—訓—考—用—推」的關懷旨趣,據以找出兩者和合協力的共好之道,從而復歸於服務使用者的最佳利益命題。
再則,關於『事—社工實習』的命題意旨:除了15門的必選科目外,亦有兩次合計400小時以上的術科實習,如此一來,一方面訴求於15門學科的基礎培育,要如何得以襯托2次社工實習的應有涵養,這部分的科目學習之需求評估和設計執行,是要有從基礎到進階、從必修到選修,以迄於相與關聯之各項預備知識及其從學習、實習到見習彼此串聯的整體性規劃,就此而言,當務之急,實有必要重新審視社工學分班的屬性定位、角色功能和運作機制,以讓學分班學生不至於淪為如同雞肋般的食之無味和棄之可惜;連帶地,挑選社工實習機構,更要有包括生理年齡、人格特質、職涯規劃等「個人歸因」;機構規模、方案屬性、督導機制等「單位歸因」,以及本科優先於學分班學生、選才制度設限、實習機構微歧視等「干擾歸因」的通盤性考量。
其次,關於『時—社工實習』的命題意旨:對比於照表操課且按部就班的科班大學部學生,對社會人士的社工學分班實習來說,顯然是多了些來自於主、客因素的變異因子,一方面,需求遠多於供給的所有社工實習學生,早已呈現僧多粥少的搶食行徑,另一方面現行的供需媒合機制設計及其規劃運作流程,主要還是以學校端的正規教育為主、為先和為要,如此一來,從徵詢意願、投遞履歷、面試機會到通知實習這一段的尋覓之旅,也讓社工學分班學生深感欠缺應有的社會性關注和社會性投資。冀此,「產—官—學—研」所構築的社會工作社群典範,宜是要針對科班社工學生和社工學分班學生,就其各自的本質、性質和體質,以思索類別屬性已然有所差異及其所關乎到分流、兩軌的社工實習分殊布建。以此觀之,現行社工學分班的機制運作,似乎是有將科班運作的遊戲規則,逕自複製貼上於學分班的便宜行事之虞,乃甚至於變相成為某種的權控霸凌和制度阻礙。
最後,關於『地—社工實習』及其『物—社工實習』的命題意旨:如何與時俱進於時代變遷,來讓社會工作實習的場域、樣態、內涵,導入多元社會工作的發展質感,藉此超脫兒、婦、老、少、障、新住民、原住民或其他之「人口對象別」;支持、補充、保護、替代之「屬性功能別」;一級、二級、三級之「風險級數別」;從直接服務、間接服務之「媒介程度別」;兒少逆境、婦女庇護、老人長照、身障職重、家庭處遇、入住機構、醫務社工、司法精神醫療、社區心理衛生、移民適應、移工勞權、移住人權、多元性別、發展性社工之「議題現象別」;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之「方法重點別」;綜融業務、專精方案之「實習層次別」;初篩派案、進案服務、結案後追之「接案歷程別」;政府部門、民間單位、委託辦理、補助辦理之「機關單位別」;正規作息、機動配合之「運作調性別」;都會、偏鄉、原民、外島之「人文區位別」;尋常期間、暑期密集之「時空條件別」;新手、資深之「督導涵養別」,以迄於包括大學、研究所、科班、學分班之「標地人口別」,這也指陳出來社工實習所牽動的生態環境、問題需求、培力資源、實習氛圍、督導機制、最後一哩,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
好一個未竟之功的學分班社工實習變革,這也讓依舊是處於『無知之幕』的社工學分班養成迷思,形塑出來擁有隱形翅膀的學分班社工,但卻是難以超越自我的某種人力資本運作困頓景象。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順民老師的這篇文章從「人—事—時—地—物」五個層面深度剖析了社工學分班實習的現狀與挑戰,也清楚的揭示了制度運作的不合理性與學分班學生的困境。順民老師以嚴謹的邏輯推演與豐富的社會觀察,讓學生對社工學分班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發了對公平性、專業養成與制度改革的反思。
1. 多元背景與制度適配性的衝突
文章指出,學分班學生來自不同背景,包括科班、補修學分者,甚至完全無社工基礎的學生,各自帶有不同的學習動機與職涯目標。然而,現行制度卻未能充分考量這種多元性,導致課程與實習設計無法有效對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例如,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取足夠的知識與技能以應對實習挑戰?亦或是對於已具備一定經驗的學員,是否應該有更進階的選修課程來提升專業能力?這些問題顯示出,學分班應該建立更具彈性的學習路徑,而非簡單地套用傳統科班模式。
2. 學科與實習的銜接問題
社工學分班的學生需要修習15門必修課並完成400小時實習,但這樣的學科訓練是否足以支撐學生在實習場域中的實踐能力?目前的課程設計可能過於僵化,缺乏針對實習所需技能的銜接性訓練。例如,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個案評估、團體帶領或社區工作能力?亦或是學生是否了解機構運作的流程與倫理規範?如果學科知識與實習經驗無法有效結合,學分班學生就容易陷入「學非所用」的困境,甚至被視為機構中的「雞肋」,無法真正發揮所學。這讓學生思考到,學分班是否應該強化模擬實務課程,或導入「先見習、再實習」的模式,讓學生能夠更有信心地進入專業場域。
3. 實習競爭的資源不均與制度壓迫
另文章提到,學分班學生在尋找實習機會時,往往面臨與科班生的激烈競爭,甚至遭遇歧視性對待。這讓學生意識到,當前的實習分配機制存在不公平之處,學分班學生不僅缺乏校方的支援,還可能因為身份不同而在媒合過程中受到忽視。另一方面,許多機構仍然習慣於以傳統科班學生為主,導致學分班學生在投遞履歷、面試、分發過程中處於劣勢。這樣的現象顯示出台灣社工實習資源的嚴重短缺,以及機制設計未能充分考量學分班學生的特殊需求。故學生認為,政府與學術機構應該重新審視社工實習的分配方式,或許可以設立專屬於學分班學生的實習管道,以確保機會的公平性。
4. 社工實習的多元發展與挑戰
社會變遷促使社工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在文章中提到,實習場域不應該僅限於傳統的兒童、婦女、老人與身障服務,而應該涵蓋更多新興領域,如司法社工、移工勞權、多元性別、精神健康等。然而,目前的學分班實習機制是否能夠應對這些多元需求?值得深思;且文章也指出,現行制度的僵化可能使學分班學生難以接觸到新興領域的實習機會,進而限制其專業發展,故學生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社會機構與學術單位合作,拓展學分班學生的實習場域,並提供針對不同領域的專業培訓,讓學分班學生能夠在多元領域中找到自身的發展定位。
5. 結論:學分班社工實習改革的必要性
在文章最後中指出,學分班的社工學生雖然擁有潛在的專業價值,但在現行制度下,他們往往成為社工體系中的「隱形人力」,難以突破發展困境。這也讓學生深思到,學分班制度若不改革,不僅影響學生的職涯發展,也可能削弱整體社工專業的發展動能。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未來應該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1. 強化學分班的課程彈性與適應性,提供不同背景學生適合的學習內容,並確保理論與實務的有效銜接。
2. 建立公平的實習分配機制,確保學分班學生在實習媒合過程中不會因身份問題而遭受不平等待遇。
3. 拓展實習場域的多元性,讓學分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新興社工領域,提升職涯競爭力。
4. 加強產官學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實習支援系統,讓學分班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社會關注與發展機會。
故整體而言,這篇文章揭示了學分班社工實習制度的缺陷,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當前的制度改革刻不容緩,唯有讓學分班學生獲得應有的學習資源與實習機會,才能真正實現社工專業的公平性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