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走向2024年的年末尾端之際,這使得相迎超高齡社會的各項議題現象,實有延伸性思考之必要,特別是對照於像是「照服員大缺,學者籲納兼職人力」、「漏接重度失能者,長照悲歌頻傳」、「未達門檻、缺意願,獨居老人增,社會資源難進入」、「長者勞參率低落,鼓勵延緩退休」以及「護佐鬆綁,醫院家庭搶看護移工」等駭人聽聞的媒體下標用詞。

誠然,上述一天之內的不同議題報導,主要還是鎖定65歲以上高齡者所關涉到從就醫照護到勞動參與的不同範疇、從一般長者到重度失能的身心狀況、從醫療場域到居家私宅的長照人力、從同住到獨居的家庭支持量能,以及從法定退休到老後人生的老力資本等議題現象,就此而言,如何得以從各自議題之『點』延展到兩兩相關之『線』以迄於環扣鑲嵌之『面』,據以找出迎接超高齡社會到來之際,所應該要有的整全多層布建對策,這是因為:首先,因應於長者人口數量及其不同需求的變遷趨勢,現行照服員的人力大缺工,已然不足以負荷相與對應的長照需求,這也讓從全職到兼職、從白天到深夜、從一般年齡到中高齡、從一對一到一對多等長照人力的調派、統整和運用或創新服務等提議,藉此達到人盡其才的補實作用,只不過,上述的權變措施,還是要回歸於選才、育才、用才、留才、晉才的各項命題思考,換言之,未能審視長期照顧的「人流」議題及其背後所涉及到不札實的教育訓練、不落實的學用合一、不據實的照顧現場、不踏實的專業自我、不殷實的制度保障等等「教—訓—考—用—推」的結構性限制,及其不足的保健因子、怯弱的激勵因子和尚未成熟的環境系統歸因,這使得對賭於實利人(rational man)的結構誘因,包括流失的照服員或搶進的外籍看護工,抑或兩者相互推拉等所出現的脫序、迷亂行徑,當只會讓供給衍生出來更多的不當需求,及其連帶出現堪憂的照護品質,從而形成另類潛在的老人保護議題。

其次,關於重度失能的照顧悲歌情事,除了訴求於善用喘息服務、求助機制或追蹤協助外,更應正視該項隱含居家私領域、一人扛起主照責任、照顧共情創傷、社會性隔離等日積月累的長照知情,以此觀之,從輕度到中重度、從失能到失智等照護資源布建的整體性規劃,有其必要進一步深究隨其社會變遷所增至對於家庭結構、形式、內涵、功能的可能羸弱化及其配套措施;連帶地,從「家庭照顧」到「照顧家庭」的一線之隔,也須嚴肅看待長照家庭所實有的量能、能量,能否一手托天於該項長期照顧的重責大任。冀此,在這裡的關注重點,已然不在於重度失能或獨居老人的居家照顧議題,而是如何推動適性照顧的機制設計,藉此讓照權的捍衛,得以在當事者、親人家屬及其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取得某種的衡平關係,連帶而來的是,照顧事宜所關乎到「意願問題」的觀念廓清、「能力問題」的知能培力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的長照資源,更是突顯限縮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運作框架,強調的乃是有人照顧或有專人照顧即可,而非是有專業的團隊來協助照顧,及其縝密的制度設計用以保障專業的照顧團隊,如此一來,接受照顧和提供照顧的利害相關人士,已然成為現行長照壓迫結構底下的祭旗、犧牲品。

最後,面對超高齡化所導致勞動力大量減少的警訊,法定退休而來的高齡者人力,固然會因為年金給付、身心狀況的殊異條件,而形成暫時性的離開職場現象,但是,在這裡的考察焦點就不全然在於老力的人力資本運用,藉此補實超高齡社會的人力缺口,另一方面,也不盡然只是透過鼓勵延緩退休的延退機制,從而繼續捍衛工作崗位的角色扮演,而是除卻因應於長者的老化現象,以進行友善職場或職務再設計外,相與衍生的積極性意涵,更是在於藉由持續工作的「就業」或是真人圖書館的「就學」,據以讓不同形貌的社會性參與,得以鑲嵌於減法照顧、健康促進的全人發展,如此一來,老後天光的相關布建,是要有創造性轉化的重新布建。

總之,相迎超高齡社會之各項議題現象的延伸性思考,不應該只是某種『就醫社會』或『就養社會』的狹隘面向,而是透過藉力使力的轉化機制,以將劣勢、限制、消極、被動和合轉換於『去礙社會』或『去愛社會』的相融旨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