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之6📚
01.同鄉工作新住民
02.一三一五文化幣
03.特殊教育成文化
04.班班鮮乳喊暫停
05.癌症時鐘快十七
06.五分之一零存款
07.三讀通過三法案
08.檳榔專法口腔癌
09.自行面對災變害
10.中年學子後護系
11.新二代受教人數
12.生病回台用健保
13.自費醫療第三波
14.健康食物新品項
15.不留遺產去旅行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二月份的第五周之6(2024.12.3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同鄉工作新住民」、「一三一五文化幣、「特殊教育成文化」、「班班鮮乳喊暫停」、「癌症時鐘快十七」、「五分之一零存款」、「三讀通過三法案」、「檳榔專法口腔癌」、「自行面對災變害」、「中年學子後護系」、「新二代受教人數」、「生病回台用健保」、「自費醫療第三波」、「健康食物新品項」以及「不留遺產去旅行」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同鄉工作新住民」,某人壽公司推動新住民工作平權及金融友善服務,積極投入資源以培養新住民人才,協助他們考取證照以取得同工同酬的機會,從而打造出多元共融、友善平權的職場,顯然,從生活狀況到需求服務的調查結果、從社會微歧視到優勢充權觀點的一體多面、從同文同種到同鄉工作者的借力使力、從先有機會改變再有改變的機會的社會性投資,以迄於正視新住民已然成為當前台灣社會百工百業的重要生力軍,這也讓包括個人、家庭、學校、職場在內的新住民、新二代之社會性關注,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一三一五文化幣」,2025年的文化禮金領取資格分為兩階段,出生日期在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者(16至22歲),將可領取1200點文化幣,至於,針對出生日期於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者(13至15歲),則是可領取600點文化幣,只要是具中華民國國籍或符合相關規定的外國人士皆可領取,顯然,從國中生到大學生、從學生族群到跨年齡世代、從廣義的文化消費到綜融的生活體驗、從單純的商品消費到配套的素養教育,以至於從消費舉措到學習心靈,直指該項的撒幣措施,欠缺應有效益評估的機制設計和要有的策進作為;「特殊教育成文化」,中華民國112年06月21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20005278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57條的〈特殊教育法〉,如此一來,也讓從〈特殊教育法〉所相對應的各項辦法、要點,有其通盤檢視和深究思辨之處,藉由〈特殊教育法〉的全文修正及其相關聯之辦法、要點的對應性思考,當有其進一步的爬梳、廓清之處,像是特殊教育諮詢會之設立、特教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之設立、特教相關專業人員進用、特教預算之編列、特教班之設置與辦理方式、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辦理機關及民間獎助原則、專責單位之設置與特教人員之遴聘及進用、特教鑑定之實施基準、申訴服務、特教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之擬定、特教專才之聘任及教學資源之協助、特殊教育學校之設立標準、終身學習之實施、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身心障礙學生就學費用減免及獎補助辦法、支持服務項目之規範、特殊教育中心之設置、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之成立、特殊教育成效之評鑑等各自條文的不同意旨,除卻有其依法行政和依法辦理的消極意義外,如何避免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徒具形式,那麼,從規範性需求到表達性需求、從自覺性需求到比較性需求、從障者到健者、從身障者自身視角到身障家人切身感受、從需求風險到去阻礙化、從就醫就學就業就養到社會性參與、從社會標籤微歧視到社會融合制度性障礙、從人流金流物流到資訊匯流、從特教法到身權法及其相關法令規章、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教育部到其他部會,以迄於從東方靈魂到西方文明的貫通和落差,點明出來該項全文修正的〈特殊教育法〉,相與因應的各項變革工程,著實挑戰當代台灣社會的公民素養;「班班鮮乳喊暫停」,今年(2024年)9月第一學期開始實施所謂的《推動學校導入國產可溯源乳品專案實施計畫》,經過這學期3個月的實施結果後,包括校方、學子、業者抑或社會大眾持以不同意見,對此,行政院最終決定停辦,顯然,此一另類朝令夕改且執政不連貫的嘎然喊停舉措,背後實則糾結的會是包括欠缺從需求評估到過程評估的效益評估機制、漠視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垂直溝通、輕忽從主管機關農業部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教育部的水平協調、從照顧酪農到學童補鈣的優先順位分工、從中央補助經費到地方自辦、變通北市屏縣擬自辦到基雲嘉嘉盼中央續辦、錯判從政策定調到服務輸送的理想實務差距、和合從營養午餐團膳到乳品業者的兩軌並行、規劃從實物到兌換券或系統加值的不同選項對策、思索從食物添加到飲用鮮乳的各自鈣質補充、輕估從產銷配送到品管食安的風險變數管理、忽略從鮮乳到保久乳的營養素落差、正視從可及可近到整合便利的服務真義、釐清從所有學童受惠之雨露均霑到學童背景屬性之個別性差異、突顯從施政亮點之社會效果到資源集中之成本效果、探究從家戶所得到經濟弱勢的學童個人不平等、檢視從飲品的基本需求滿足到怯弱因子的風險規避、檢視從普及性的一體適用到選擇性的因地制宜,以及盤整從高層思維到現場執行的貫通落差,直指該項錯誤決策所帶來難堪的衝擊影響,除了有必要追究政治責任和文官職責的相關責任,讓政府的執政公信力斷然毀於一旦,這部分的合法性危機,實有嚴肅思考之必要,畢竟,見微知著於各項荒誕不經事宜,又豈止於該項的『班班有鮮乳』舉措,甚或是擴及到『班班吹冷氣』、『班班有石斑』、『家家有蛋吃』等,像是,這也讓補充包括鈣質營養之於的『對的事』,實有其如何配搭『對的團隊』、『對的方法』方能有『對的結果』的貫通性思考;以及「癌症時鐘快十七」,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新發生癌症人數,較2021年增加8,531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轉17秒,至於,綜觀10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肺癌今年再度拿下第一位,確診人數為1萬7,982人,曾蟬聯15年的大腸癌則居第二,其餘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和子宮體癌,以此觀之,從性別年齡到生活作息、從公共衛生到健康維護、從資源配置到社會不均等罹癌歸因事由,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其次,「五分之一零存款」,根據yes123求職網今年調查顯示,40歲以下年輕勞工有39.2%出現財務赤字,個人平均存款為13.6萬元,更慘的是有超過五分之一(23.2%)的勞工是零存款,此外,如果遭逢突然失業,有高達34.6%的年輕勞工坦言無法維持生活,顯然,從存款多寡到淨資產多少、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從金錢焦慮到負債壓力、從坐吃山空到寅吃卯糧、從精緻窮到炫耀式消費、從基本需求到風險規避,以迄於從所得維持之不足、不穩、怯弱到喪失的一線之隔,實有其涵蓋個體勞工、薪資設算制度及其經濟變動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考;「三讀通過三法案」,本屆立法院三讀通過〈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以及〈財政收支劃分法〉,這其中在選罷法部分增訂提議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記載資料不明或影印不清晰,致不能辨認提議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戶籍地址或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者,將予以從名冊刪除,憲訴法部分,大法官未達15人時,總統應於2個月內補足提名,另外,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作成違憲宣告時,同意違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9人,最後的財劃法除了擴大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規模外,統籌分配稅款公式指標與權重也有所調整,初步估算中央將大幅增加釋出新台幣3,753億元給地方政府,顯然,單就財劃法的衍生性思考,就包括有從財政自主到財政分配的各級政府財政紀律、從中央集權到地方分權的權控關係、從資源排擠到分配不公的公平合理、從分配指標權重到政治意識形態考量、從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到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從水平分配到垂直水配的財源重分配、從預算政治到預算監督的公民社會等不同議論;「檳榔專法口腔癌」,因應口腔癌已經成為男性發生、死亡率的第4名癌種,甚至每年都有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並且早在2021年11月監察院就糾正行政院,指出每年高達新台幣136億元產值的檳榔種植面積僅次於稻米,居高於全國第二大,但是,相關機關卻是怠惰管理,對此,衛福部端出所謂的〈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據以規範包括檳榔販售要先向所在地的縣市政府申請登錄獲得核准,才能營業販售、禁止未滿18歲的未成年孕婦嚼食檳榔,但是,也有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使用檳榔必要者不在此限的除外條款、諸如學校醫事機構圖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大眾運輸工具車站等地不得嚼食檳榔的檳榔場所限制,以及檳榔業者所販賣的檳榔產品,需要符合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標準,並且業者需要配合政府抽驗等草案四大重點,以此觀之,從水土保持到輔導轉型、從檳榔子的一級致癌物到檳榔綠金的經濟農業,從生產販賣到管理取締、從庶民消費到特定人口、從教育勸導到健康防制、從商機所在到習慣使然,這也指陳出來該項檳榔專法的立法規範,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棘手;「自行面對災變害」,修法後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央將釋新台幣3,753億元給地方,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的一句『遇災地方要勇敢自行面對』言論,引來恫嚇卸責以及斷章取義的反正反兩面評論,姑且不去論斷是否有見縫插針之虞,但是,機關首長公開場合的用字遣詞,實有收其動見觀瞻之效,如此一來,謹言慎行於『適當的時機點、說適當的話,並且有適當的言行舉止』,當為領導者應該要有的人身典範;以及「中年學子後護系」,相應於現行的4年制大學護理系、5年制專科學校護理科等護理人才的專業養成,大量湧現設置的學士後護理系,也順勢成為護理高教市場一枝獨秀的發展特色,特別是處於正規體制護理科系招生不優的同時,學士後護理系卻是出現滿招的逆增現象,甚或有超過30歲的平均報考年齡及其中高齡申請者,以此觀之,糾結於探索教育、職涯規劃、轉職準備、事業布建等個人歸因,抑或是學校生存、市場需求、就業機會、工作穩定、職場待遇、升遷管道等外在歸因,就此而言,相與對應的產學合作、壓縮養成、學用落差、個人限制、多重角色、分身乏術等結構性限制,這也讓學士後護理系的另類狀世代光景,實有持續考察之必要,連帶地,人群服務的社工專業教育養成,也有其異曲同工之妙,畢竟,糾結於從體制內的科班與相關科系社工到推廣教育性質的非相關科系社工,所謂多元培力之學士後社工的新制管道,亦有另闢蹊徑之效,只不過,不同於學士後護理之於作業型教導的技術人才培育,學士後的社工人才,無論是學位文憑的多元培力專班抑或結業學分證明的社工學分班,作為一種助人專業的社工人員,實有其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情感支持、專業培力、教育訓練、職場陪伴、社會歷練、生命文本、生涯規劃的綜融性涵養,這也讓擺盪於內外在歸因、保健激勵因子及其個體、制度、大環境的專業教育養成,宜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最後,「新二代受教人數」,112學年(2023年)各級學校的新住民子女學生人數合計有27.8萬人,占全體學生總數的6.8%,這其中又以父或母來自中國大陸者最多占43%,這也讓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專校院等學制的學生皆以大陸地區居首,幼兒園則以越南為主,不過,若是再加上父或母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緬甸等東南亞七國,共計占全體新住民子女學生的95%,顯現出來台灣社會跨國婚姻的新二代,還是以同文同種的中國內地及其鄰近地區的東南亞國家為主,比較欠缺來自先進地區的種族融合,連帶地,從中國內地到東南亞國家、從東南亞國家到不同國度之間、從新二代子女到多元文化家庭、從國小中鐘到各級學制、從台灣華語到東南亞母語、從受教陪伴到相關需求滿足,以迄於從一般學子到特殊需求學生,突顯出來的是關乎到新二代的受教權益,有其復歸於個人、家庭、區位、社會之於整體資源配置不公平的命題思索;「生病回台用健保」,衛福部預告〈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現行停復保制度將於12月23日廢止,日後所有國人不分身分、無論是否出國都需持續繳保費,也就是說,過去備受爭議之出國6個月以上的停保及其回台復保申報的『生病回台用健保』,將正式走入歷史,顯然,從社會保險到全民健保、從強制繳費到停復保、從風險規避到道德危險、從長治久安到人性誘因、從出國國人到在台國人、從旅外僑胞到留學生,關乎到健保財務自主的糾結議題,又豈止於此項早就該廢止的停復保制度;「自費醫療第三波」,關照台灣醫療之於醫師的獨立開業變遷史,相關的演進歷程包括有從近視王國之『眼科』到醫美皮膚科之『五官科』,以迄於進化到再生醫療、細胞療法之『預防醫學科』,顯然,從醫療社會化到醫療商品化、從所有民眾到特定族群、從健保自費到全部自費、從疾病治療到預防保健、從健康意識到中產階級、從獨立品牌到加盟展店、從採購權利到規模經濟、從體驗行銷到另類客拉客、從直接服務病人到替醫師建立經營診所模式、從醫療看診到醫療平台大數據、從醫療生技到健康事業、從集中都會到城鄉落差、從預防醫學到健康管理,該項的自費醫療市場勢必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向,畢竟,根據健保自費統計資料顯示,以2021年為例,台灣地區的自付醫療費用業已高達有新台幣4,240億元,占醫療總支出的29.6%,這也讓包括醫之『術』、醫之『德』、醫之『緣』、醫之『錢』和醫之『命』,實有其環扣鑲嵌之處;「健康食物新品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布最新的健康食品標籤標準,過去的白吐司、甜化穀物和部分酸奶將不再符合資格,至於,像是堅果、種子、鮭魚、橄欖油、部分花生醬以及罐裝水果和蔬菜,則是納入新的健康食品範疇,顯然,從食品健康標籤到健康食品素養、從食物挑選到食用健康、從食品載體到健康危害、從一時急症到慢性累積、從飲食慣性到致病致殘、從世界各國到華人社會,該項健康食品範疇的重新歸類,是有通盤檢視之必要;以及「不留遺產去旅行」,某旅遊公司公布最新的旅遊趨勢,發現到父母間掀起所謂『花掉留給孩子的遺產自己去旅行』的時尚熱潮,認為與其把財產留給下一代,更傾向於享受當下,或是替孩子支出旅費來一場多些相處的家庭旅遊,對此,有65%的台灣旅人表示認同,甚至於在全球的認同度,僅次於中國而排名第二名,顯然,從花不到是遺產到用得到是財產的認知行為改變,實有其代際之間的不同思維,但是,不變的還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理財規劃觀念。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