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2024年高齡社會之際的台灣地區,相迎接軌於2025年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這使得關乎到超高齡社會之於超典範價值建構的人文思索,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越生越少的少子女化趨勢及其越活越久的高齡趨向,這使得高齡、少子女化人口發展危機的應變對策,已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灰犀牛加惡效應」,只不過,所聞、所見的各種因應措施,比較是偏向撒幣式、枝微式以及擠牙膏式的殘補思維,如此一來,失調、失漏、失落、失序的整體性發展情勢,直指出來欠缺中心思想的價值建構,致使當前台灣社會人口發展困境的解圍或解危,一直是處於左支右絀且進退維谷之境,就此而言,若干根深蒂固的我執思維,實有其推動解構、建構和新構的必要,這其中包括有:首先,即使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業已突破400萬人之譜,但是,依舊存在有相對應的社會性迷思,比如說,一方面老人族群經常被主流社會所加以忽略、漠視的另類嫌惡設施,糾結有占盡社會性特權的差別待遇,像是敬老卡、博愛座、退休年金抑或是遊山玩水的老後人生,另一方面,貧病交迫及其長期照顧創傷的社會性印象,更是讓這一群高齡人口身處於愛憎兩難且刻板印象的社會性對待。

連帶地,攸關到對於長者的各項服務,權控關係的代為決定,已然是取代了尊重長者意見所應該要有的表意權,特別是相關聯的相關規範性需求,更是一種從上而下、由外而內,以迄於從供給端到需求端及其從非高齡到高齡之單一、單向和單軌的服務輸送型態,如此一來,推動與長者相關的服務過程,究竟是隱含那些有待澄清的『文化敏感性』與『非評價性態度』?特別是復歸於「跨齡世代學」的超典範建構,來讓社會性互動、社會性關注、社會性關懷、社會性對話、社會性共識、社會性投資,相乘以成為某種新社會連帶的運作機制(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solidarity),進而消弭加諸於老人、長者年齡主義(ageism)的文化性歧視。誠然,僅就當前在地守護的日間照顧議題現象,如何借力使力於推動數位化、跨世代、超越地理環境、突破自我設限之虛實融合共生夥伴,這部分固然有其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弄,但是,從「信任關係」出發的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責任,此一互為同理且換位思考的社會依附情感,實乃為相迎於超高齡社會的極為脆弱之處。

總之,世代動力之於銀光高齡族群個人動力的優點、限制,實有其化限制轉為生機以及將優勢轉成量能的創造性轉化,以此觀之,作為超高齡社會一員的台灣,更要有不惶多讓於轉化性創造的各項積極性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