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瓊瑤今天下午被發現在家輕生,救護人員到場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享壽86歲。精神科醫師表示,聽到這樣的訊息很遺憾,而長者輕生和身體疾病、憂鬱、久病厭世等都可能有關,今年4月雕塑家朱銘同樣輕生離世,呼籲親友、鄰居,透過電話、訊息等方式,多關心長者作息、健康狀況等,也可定期聚會互相關心。
據瓊瑤(本名陳喆,27年次)63歲兒子表示,媽媽留有遺書,交代秘書今天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後才發現,立即通知119,但救護人員抵達時,發現瓊瑤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聽聞訊息時表示,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很多人都看過她的著作,的確是位特別的時代人物。他表示,台灣近年的輕生個案中,的確有一些是年齡較大的長者,不同年齡層碰到不同難題,而長者輕生確實較常和身體疾病、久病厭世、憂鬱有關。
瓊瑤2019年送走丈夫、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日前在臉書以一首「庭院深深」緬懷亡夫。於喪偶是否可能導致走上絕路,張家銘說,畢竟已過5年,無法確定影響程度,但配偶過世的確會造成很大的失落,隨年紀漸增,許多人的人生慢慢經歷各種失落,又可能因為退休沒有收入或健康不佳、親人逝世等,出現負面情緒。
張家銘提醒,年紀漸長,不可避免的面對慢性疾病和失落,但提醒長者盡可能保持健康、避免退化太快,而周遭親友要多一些關心、支持。目前是全球化時代,大家不見得和親人同住,對於獨居長者,親友、鄰居可以多加注意關懷,包含了解獨居長輩作息、有無外出運動等,也可以打電話、傳訊息問候,或偶爾聚餐、喝下午茶,互相關心。
另外,政府也有很多鼓勵長者參與的活動,例如到日照中心參與團體生活、做運動等,也有安排獨居長者送餐服務,希望藉此讓一些人不會太孤單,也能感受到關心,而獨居的長者在偏鄉可能更多,需要大家更多關心。
今年4月,雕塑家朱銘被發現在家輕生,今瓊瑤同樣以此方式走上絕路,兩者都是名人、長者輕生,是否可能引發模仿效應?張家銘表示,這樣結束生命非常可惜,不管任何人,年輕時或許有很多璀璨光芒,年紀增長,還是要注意健康,親友陪伴,好好度過晚年。(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12.04)
昨天不少四、五年級的熟女們聽到瓊瑤阿姨「翩然」離世的消息都不勝唏噓。在那個時代除了教科書以外,小說漫畫都是違禁品,要躲在棉被裡偷偷看的。將自己幻想成女主角-「含煙」「夢竹」,與男主角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是當時無處抒發少女情懷的最私密情緒出口。
幾年前瓊瑤與他的先生平鑫濤的子女因為平先生晚年久病臥床插管治療問題有不同的意見,當時她就不捨心愛的丈夫在人生最後躺在病床聽天由命、慢慢枯萎凋零。先生過世後,她孤獨地度過晚年,最終選擇擺脫逐漸讓她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消逝。
現代醫療的進步不斷延長人類壽命,然而帶著一身病痛的老人們在缺乏生活重心及動力時往往覺得每一天醒來都是折磨。體育名記者傅達仁在癌症末期選擇安樂死,加上這次瓊瑤的自殺事件讓「尊嚴善終」的議題再度掀起熱議。
衛服部表示積極的安樂死,以白話來說就是協助自殺,目前社會上並沒有完全、高度的共識,因此無法進行。
「死亡」一向被人當作禁忌的話題,大多數人會盡量避免討論。但台灣面對2025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除了發展智慧醫療及大量撒錢發放津貼外,如何讓人民有尊嚴地走過最後一哩路才是珍愛生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