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地方政府推動公共托育服務運作困境的時事新聞,背後實有其還原回到關於公設民營化、公有化、公共化、準公共化、公立化的公托服務思辨。

話說:台中市政府規劃明年(2025年)之際,所謂的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官方稱為公托)將可收托人數1,484人,但是,等待候補的卻有3,179人,換言之,僅有46.68%的公托涵蓋率,導致有一半以上新生嬰兒(1,695人)無法進入公托的不足缺口;再則,45家公托、準公托加上私托共187家,三者合計共有232家,對此,要如何得以有效滿足高達3萬5千多人之未滿2歲新生嬰兒的公共托育服務求,況且還有一直都是尾大不掉的托育服務品質議題;連帶地,單純量化的表象數字,又要如何識讀近年來大量撒幣於公共化及準公共托嬰中心,藉此搶救低迷的生育率及其背後所潛藏的諸多貓膩、縫隙,從而避免僅是淪為技為末的經費加碼、家數增多和覆蓋率提升,而是有其用以追索國家機器及其法定責任擔當之於道為本的基進提問。

事實上,上述偏向於數據魔法的統計遊戲,還是有其必要進行公共托育服務的生態環境脈絡分析,這是因為:首先,對於包括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公設民營),以及有加入準公共化托育補助之私立托嬰中心(準公托)之類的公共托育服務,考察的重點斷然不在於家數、收托人數及其涵蓋率,而是要加以廓清公設民營、準公托與私托這三種不同的托育服務樣態,實有其營利程度之『求同性』以及經營風險之『存異性』,如此一來,在這裡需要被優先提問的乃是上述三者所關涉到本質、性質、體質的運作內涵,如何得以復歸於包括生存與發展權、不可歧視、最佳利益和尊重兒童意見等兒權公約意旨,就此而言,關注的焦點理當是要回歸於作為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就其所需要履行提供托育服務的角色扮演,究竟還可以施展那些積極性差別待遇的勇於任事?

連帶地,包括公設民營、準公共化而來的公共托育服務,更要針對『公共』一詞,以進行操作性界定的必要性釐清,否則,突顯覆蓋程度之於績效數字的該項公共托育服務,實有其掛羊頭賣狗肉之嫌,特別是將國家應盡的法定責任,透過政府採購和托育補助的取巧手法,以逕自遮掩公共托育服務之於量能和能量不足夠的卸責、失責。冀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指陳出來有其必要針對公設民營化、公有化、公共化、準公共化、公立化之於一個『公』字而來的解讀說文,據以還原包括家庭化、市場化、社會化抑或是非營利組織化,背後所關涉到於托育服務的夥伴協力及其相對應的權責關係。

總之,以近5年來的新生兒人數為例,像是2020年的16.5萬人、2021年的15.4萬人、2022年的13.9萬人、2023年的13.6萬人,以及2024年預估的13.2萬人,無限下跌的新生兒出生人數,更形彰顯公共托育服務用以守護未來主人翁的重責大任,而此一直指社會性投資的公共托育服務輸送方案,國家機器更不應該安於、甘於且樂於資源配置、遊戲規範的權控關係或權勢宰制,而是要以兼具大破、大立的重要角色扮演自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